2018-02-24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22次
作者:爱花生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唐氏综合征患者
TAM为唐氏综合征病儿所特有,发生于新生儿期,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异常表现,仅在查血时偶然发现外周血血象异常及原始细胞比例升高,严重者则病情危重,全身可有广泛白血病浸润,出现肝脾肿大、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TAM主要临床特点
➤ 为唐氏综合症患儿所特有,发生于新生儿期。
➤ 最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原始细胞升高,且血中原始细胞往往比骨髓中多。
➤ 原始细胞中均存在GATA1基因突变。该基因为GATA结合蛋白1基因,位于X
➤ 大部分(>80%)TAM患儿在生后3个月内,其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自然缓解,5年生存率可达80%。完全缓解首先表现为血象正常,外周血原始细胞消失,继而临床症状如肝脾肿大消失。
➤ 15-30%的TAM无自发缓解,在5岁以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即为伴唐氏综合征的髓性白血病(myeloid leukemia of Down syndrome,ML-DS)。
表 TAM常见临床表现及发生比例
TAM到ML-DS的发展过程
证据显示,TAM在子宫内既已发生,起源于胎儿肝脏的造血细胞,TAM从出现到发展为ML-DS,主要经历一下三个步骤:
➤ 在胎儿肝脏造血期,由于21三体本身即干扰正常的造血,使巨红系祖细胞及巨核系增生异常。
➤ 异常增生的细胞出现获得性GATA1基因突变,在胎儿后期或出生后早期引发TAM。
➤ 持续存在的GATA1基因突变加之其他额外的基因突变(如RAD21, STAG2, SMC3,SMC1A,EZH2,KANSL1等),导致TAM进一步发展为ML-DS。
Anindita Roy等人在文章中用图示简单明确地诠释了TAM及ML-DS的进展过程,如下图:
TAM的治疗
➤ 首先,建议所有唐氏综合征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内进行
➤ 大部分存在TAM的新生儿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在生后3-6个月内,其各项异常指标会自行恢复正常。
➤ 当TAM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时,需进行化疗,因其致死率可达20%。需要化疗的情况包括:白细胞过高(>100)、肝肾功能异常、胎儿水肿、DIC、
➤ 对于TAM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化疗方案,但多中心研究显示,其对小剂量
ML-DS
ML-DS为AML的一个特殊类型,为唐氏综合征所特有。
1. 临床特点
➤ 发病中位年龄1-1.8岁,极少在4岁以后发病。
➤ 大部分在新生儿期存在前驱TAM的病史。
➤ 存在GATA1基因突变。
2. 实验室检查
➤ 几乎所有的ML-DS患者均具有血小板减少,大部分同时存在
➤ 原始细胞免疫分型检查常表达CD34,CD117,CD33,CD42b, CD41,CD36及CD7。
➤ 细胞遗传学方面 ,ML-DS相较于非唐氏综合征白血病患儿更常出现+8、+11、+21、del (6q), del(7p), del(16q)及dup(1p)等染色体核型异常。
大量研究表明,ML-DS与非唐氏综合征白血病患儿相比,预后更好。治疗失败的病例多为诱导期蒽环类药物毒性所致,所以目前治疗方案减少蒽环类药物的用量,并取得了相似的治疗效果。
由于TAM与先天性白血病鉴别较困难,且其病死率可达20%,对于唐氏综合征患儿,其生后早期即应予以血细胞计数及血涂片的常规检查,在发现原始细胞后,尽可能完善GATA1基因检测,并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以期早期发现及诊断TAM,争取做到对轻型TAM不盲目化疗,对严重TAM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Roy A, Roberts I, Vyas P.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ransient abnormal myelopoiesis (TAM)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J]. Seminars in Fetal & Neonatal Medicine, 2012, 17(4):196-201.
2.Bhatnagar N, Nizery L, Tunstall O, et al. Transient Abnormal Myelopoiesis and AML in Down Syndrome: an Update[J]. Current Hematologic Malignancy Reports, 2016, 11(5):1-9.
3.Salvatori G, Foligno S, Sirleto P, et al. Sometimes it is better to wait: First Italian case of a newborn with transient abnormal myelopoiesis and a favorable prognosis[J]. Oncology Letters, 2017, 13(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