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5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5次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导读:中枢神经感染病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些急发感染者病情危重且病死率较高,故单从临床表现很难确诊和治疗。另外,由于感染早期脑脊液中病毒含量较低及药物的应用等原因,脑脊液实验室检测亦无明显特异性改变,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对病毒性CNSI病原体的早期、快速及准确诊断对临床诊疗尤为重要。
病毒性CNSI的流行病学特点
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损害病死率高,疾病预后不佳,且常伴严重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病毒性CNSI发病率约为3.5~7.4/10万人口。WHO每年收到约20万
目前己明确报道可引起病毒性CNSI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II型(HSV1&2)、巨细胞病毒(CMV)、
国内多项研究数据显示,病毒性脑炎(
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器官移植患者中,国外有文献报道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率为2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也很常见,仅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新发病例。此外,在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研究中尚有约25%病例的病原体无明确诊断。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脑脊液生化检测是临床上对怀疑病毒性CNSI患者常规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若脑脊液有以下改变,则提示可能为病毒感染:
2. 血清
运用
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对于病毒诊断非常重要,若脑脊液中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则表明脑部发生感染或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严重程度较高。另外,病毒特异性IgM检测的判定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资料。鞘内合成的特异性IgG抗体通过脑脊液和血清中IgG总值的比值进行评价,比值>1.5是特异性抗体鞘内合成的证据。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CB)可以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国内有文献报道,4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OCB阳性率为24%,可辅助诊断病毒性脑炎。
3. 脑脊液细胞因子、酶学及其他指标检测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
发生病毒性CNSI时,TNF-α含量正常,细菌性CNSI含量升高,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IL-6>4.0 μg/L,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8>1.2 μg/L,可用于细菌性与非细菌性鉴别诊断;INF-γ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显著增高,可达28.7 pg/ml:另外lL-10、IL-12和IL-1β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毒性CNSI的诊断。
病毒感染时
4. 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检测的“金标准”,但由于病毒培养条件苛刻,目前实验室开展愈来愈少。
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进展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病毒核酸,大大提高病毒诊断的效率。随着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和发展,分子诊断方法在病毒性CNSI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逐渐成为实验室病毒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临床病原体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1. 聚合酶链反应
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PCR扩增技术方法的应用,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更加快速简便的方法。一方面,PCR灵敏度较高,可检测CSF等病毒DNA含量较少的标本;另一方面,PCR方法的假阳性率较高,检测过程容易污染。半定量和定量PCR可以对病毒核酸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用来观察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评估预后。
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高效、可定量和防污染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众多新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上市,临床已经普遍采用该方法用于病毒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荧光定量PCR的应用虽已日渐广泛,但是其1次仅能检测1种特定病毒,无法进行广谱病原体筛查。
3. 多重PCR技术
多重PCR是利用多条引物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体的更为灵敏、高效的PCR方法,该方法可快速诊断病毒,尤其是对未知原因的感染,能敏感、特异、广谱地诊断病毒。已有相关试剂盒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在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时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特点选择检测的目的病毒。
4. 基于PCR扩增的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将数以百计或千计的寡核苷酸探针结合到芯片载体上,利用高特异性的核酸杂交反应,通过分析PCR产物杂交结果来快速、准确、高通量地对多种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检测。由于病毒核酸有随机突变的特点,因此,相同病毒、基因型不同会导致杂交结果的不同,可进行病毒分型,为病毒不同亚型的鉴定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在病毒感染分子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可一次性对数十万到数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通过数据分析即可诊断病原体,具有通量高、准确性高和成本低等特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基因组的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精准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未知病毒,有助于检测不明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在移植相关脑炎病毒和新型脑炎病毒检测方面有独特潜力。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并未运用到临床常规实验室诊断中,但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
小结
病毒诊断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接收标本的质量。脑脊液标本采样要严格要求无菌,采样应在临床症状发生的早期,且患者尚未用药,否则检测结果将不准确。另外,对于儿童疑似感染者,发病7d内还要对咽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某些情况下实验室虽可检出病毒,但患者并未表现出相应的感染症状,存在病原体与忠者当前疾病无关的情况,故实验室检测结果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防出现假阳性。
综上所述,为提高病毒性CNSI诊断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检测(见表1),并建立精确的临床诊断算法和完善的检测体系,为病毒性CNSI的确诊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来源:高世超, 曹敬荣, 王培昌.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7, 11(3): 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