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三大利器,助你攻克血栓难题

2018-01-30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8次

作者:金迪 王玉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栓如同游走于血管内的杀手,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一直是心血管领域里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般认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但具体到个案,其机制又不尽相同。只有溯本求源,才能有的放矢:高度依赖血小板的动脉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对血小板作用依赖性低,治疗则以抗凝治疗为主;心腔内血栓对血小板依赖介于动静脉之间,低危患者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高危患者以抗凝治疗为主。


接下来,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抗栓三大利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溶栓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分四类: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咪唑类药物,TXA2受体拮抗剂——塞曲司特。②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塞氯匹定。③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非肽类——替罗非班,合成肽——依替巴肽。④升高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双嘧达莫,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前列腺素E1、前列环素。另外,还有GPⅠb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血清素受体拮抗剂、血小板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等。


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1,阻碍花生四烯酸衍生为TXA2(血小板活化和血管收缩强有力的激动剂)。阿司匹林嚼服后约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到高峰,肠溶阿司匹林制剂需3~4小时方可达到高峰,停用后需5~6天才能使50%的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早晨服用较夜间服用更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 氯吡格雷


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主要有 P2Y1和P2Y12两种亚型,ADP与P2Y12受体结合后触发稳定而持久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不可逆地阻断ADP和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形成活性代谢物,负荷量300 mg起效快速,3小时内提供全部抗血小板效果,停药后5天血小板聚集逐渐恢复。


3. 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替格瑞洛血浆半衰期为8~12小时,需每日给药2次。服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后30 min内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2小时达到最大药效,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快。


4. 替罗非班


GP IIb/III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最后的共同通路,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最强、最直接的抗血小板药。替罗非班阻断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结合,有效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停药后血小板聚集恢复快。


5. 西洛他唑


磷酸二酯酶通过水解环磷酸腺苷(cAMP),降低细胞内cAMP 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cAMP降解,从而升高血管内及血小板cAMP水平,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抗凝药物


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肝素。②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重组水蛭素、比伐卢定。③凝血酶生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IXa因子抑制剂、VIIa因子抑制剂。④重组内源性抗凝剂——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II。⑤凝血酶受体拮抗剂。⑥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香豆素类,如华法林。⑦去纤维蛋白制剂——去纤酶。


1. 肝素


肝素可以激活抗凝血酶III,抑制凝血酶(IIa因子)、IXa、Xa等凝血因子。起效迅速,抗凝效果显著,半衰期短(0.5~1小时),可快速被硫酸鱼精蛋白中和,容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症、骨质减少症等副作用,需定期实验室检测。


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分子量较低的肝素,与Xa结合选择性高,抑制Xa因子的活性,也可抗凝血因子IIa(作用较肝素弱)。与肝素比,低分子肝素经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4~6小时),不良反应少,出血发生率低,无需实验室检测。


3. 华法林


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II、VII、IX、X在肝脏的合成。华法林口服吸收迅速,治疗窗窄,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存在相互作用,应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华法林的剂量标准,推荐参考指标INR在2.0~3.0之间。


4. 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不同于华法林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而是抑制某一个凝血因子,作用于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靶点IIa因子和Xa因子。


直接Xa因子抑制剂通过与Xa因子结合,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特异性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阻断“凝血瀑布”最后一个环节。新型口服抗凝药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可固定剂量服用。


溶栓药物


溶栓药,顾名思义,溶解血栓的药,而纤维蛋白是血栓的重要成分。那么,先来了解一下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首先,血浆或组织中激活剂活化并转化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然后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最终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溶栓药物的作用在于: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溶解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同时降解纤维蛋白原。


第一代为尿激酶链激酶,第二代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第三代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NK-tPA)、瑞替普酶(r-PA)。针对此类药物的使用,需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1. 尿激酶


尿激酶是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激活纤溶酶原的酶,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静脉注射尿激酶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数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


2. 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与尿激酶不同,阿替普酶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结语


在血栓预防方面,要针对血栓形成的机制选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而当血栓形成后,又要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或溶栓药物补救处理。三类药物在临床工作中都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预防血栓的宣教,才是攻克血栓难题的关键。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