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小板是血细胞的一种,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
血小板异常的原因有哪些?
血小板减少时,常见原因如下表1。
表1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表2 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肿瘤化疗所致
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时,除了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周围神经毒性以外,也可能出现血液学毒性,如血小板减少。化疗期间,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对提高化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有可能导致降低化疗药物剂量或延迟化疗时间,甚至终止化疗,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
1. 定义
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100 ×109/L。
2. 诊断
(1)外周血血小板<100×109/L;
(2)发病前应有确切的应用某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或血小板恢复正常;
(3)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如
(4)排除使用了同样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
(5)患者伴或不伴出血倾向,如皮肤上有瘀点、紫癜或原因不明的
(6)重新使用该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次出现。
3. 分级
根据血液学检查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见下表3。
表3 血小板减少症WHO分级
4. 处理
目前临床上治疗CIT的手段主要有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目前国内只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
表4 CIT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血小板异常的临床解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10)
[2]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11):87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