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8次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随着新药源源不断地进入临床——特别是三高人群逐渐增多,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药物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时有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RM,哪些药物又可引起RM?出现RM后又该如何治疗呢?笔者对其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多伴有
哪些药物可引发RM?
临床上常见的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药物见下表:
药物性RM是如何发生的?
事实上,药物所引起的RM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另一方面联合用药亦是导致药物性RM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可能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升高血药浓度的药物连用可增加他汀类药物导致RM的风险;同时服用环孢素、烟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米贝拉地尔等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药物时更易发生。而贝特类降脂药对骨骼肌也有直接损害,所以不主张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联合应用。
β受体激动剂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该类药物的高动力作用如
药物性RM的诊断
1. 临床表现
➤ 有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上述药物或合并应用影响上述药物代谢的药物的病史;
➤ 急性肌疼痛、肌肉痉挛、肌肉水肿,触诊肌肉有“注水感”,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 血清
➤
➤ 电解质:高钾、高磷,代谢性酸中毒;可伴血小板减少及
➤ 尿液检查:可见肌红蛋白尿;
➤ 肌肉检查:骨99TcMDP显像受累肌肉高摄取;MRI检查受累肌肉肿胀且T1、T2相均为高信号;
➤
药物性RM的治疗
横纹肌溶解症的治疗遵循严密监护、早期诊断、及时干预的原则。
1. 病情较轻者,及时停药后可很快恢复正常。病情较重者,主要采取支持疗法,治疗的重点是保护肾功能、预防
2. 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必要时静注
3. 低血容量纠正后,静脉应用
4. 应用抗氧化剂保护肾小管细胞。如去敏铁、
5. 其他并发症的治疗。处理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DIC等,但低钙血症极少需要补钙,因补钙可增加钙在受损肌肉中沉积,而致肌肉损伤,并且在恢复阶段增加血钙水平,而高钙血症需要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药物性RM?
1. 服用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时,不能随意增加剂量,联合用药宜谨慎。特别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更应注意:
➤ 凡与影响CYP450酶的药物合用时均应慎重,切忌与吉非贝特、非诺贝特等贝特类降血脂药合用;
➤ 65岁以上老年患者服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时,用药剂量不宜超过成人正常剂量的3/4;
➤ 糖尿病及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者也应慎重服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若肝脏和肾脏受损较为严重时,应禁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 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患者应禁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2. 注意定期做血清肌酶学检查,在使用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期间密切关注,一旦出现横纹肌溶解的相关表现如肌肉疼痛,无力,尿液改变等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张师义,陈少伯.横纹肌溶解症及并发
[2] 李辉,汪芳.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及文献复习[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1(03):51-53.
[3] 陶丽.药物相关横纹肌溶解症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S1):31-32.
[4] 周晖,寇文溶.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8):567.
[5] 李珺,徐道亮.横纹肌溶解症与急性肾损伤[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0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