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36次
年龄越大,各种
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1. 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危险因素(高
➤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可表现为乏力、淡漠、单纯牙痛或背痛
➤部分患者患者下壁、右室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因刺激膈肌,患者会有恶心、
➤其他症状还包括
2. 老年人受昼夜节律影响更大,以清晨6点至中午(12点)发作居多,可能与体内
3. 老年AMI患者中,
4. 高龄患者冠脉病变复杂,介入治疗风险高,例如多支病变、弥漫病变、迂曲病变、钙化病变、CTO病变以及CABG术后病变(桥血管病变、原位病变)等。随着年龄增加,
5. 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研究显示,年龄超过80岁的AMI患者多支病变、左室功能不全多,常合并外周、脑血管病及肾功能不全,PCI操作成功率低,复合终点(死亡、MI、
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病机制
傅向华教授强调,STEMI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关键是急性冠脉红血栓形成。冠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梗的基本病因,冠脉易损板块破裂是STEMI的启动因素;
血栓的三要素包括血管、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血酶是三者的纽带,可催化纤维蛋白的生成、诱发血小板聚集。
血栓负荷决定梗死面积和患者预后。干预越早,血栓负荷小,冠脉越容易开通,无复流发生几率越小。因此,早期阻断血栓的发展是治疗的关键。
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误区
误区一: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
1. 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心梗早期诊断困难:老年人思维认知、反应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对疼痛的感知能力也较差,导致就诊延迟。
2. 老年急性心梗救治特点:发病至就诊时间长;D2B时间超过90min居多;病情复杂,合并症多,需多脏器综合评估。
误区二:对溶栓治疗重视程度不够
STEMI病理生理过程决定其治疗有时间迫切性和有效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特别是早期,时间是大片心肌!缩短总缺血时间极为重要,治疗要围绕时间和措施可行的原则。
傅向华教授指出,针对我国的AMI救治体系,宏观上要PCI和溶栓一起抓,基层溶栓更应是首选。溶栓具有早、快、易、廉、好的优点,大中小血栓、正向逆向都能溶,对微循环血栓也可以。开通血管是为了恢复有效的心肌微循环灌注,在这点上溶栓有其现实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的,也符合中国的AMI救治现状。
有人认为溶栓出血风险高,第一代
对于老年心梗患者,应尽早完成再灌注治疗,避免心肌进一步坏死;如时间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直接PCI;若医院无PCI条件、
误区三:溶栓治疗欠规范
1. 选择非特异性
2017ACC STEMI指南和2015年中国STEMI指南均推荐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I,B),不推荐采用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2. 只溶栓,轻抗凝;只溶栓,不抗凝。
抗凝抗栓是溶栓的基础,溶栓应在有效的抗凝抗栓基础上进行。溶栓前肝素化,血管开通率高;溶栓后肝素化,冠脉闭塞率低;PCI时肝素化,血栓负荷轻,无复流发生少。
肝素使用的两个误区:
(1)过分担心肝素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和诱导的
➤目前STEMI急诊介入治疗多选择桡动脉路径,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股动脉路径时期已经明显减少
➤检测APTT/ACT,使APTT/ACT控制在基础值的1.5-2倍,可降低出血发生率
➤HIT发生率约1%,且常与所用肝素剂量相关,多在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
➤第一支肝素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和HIT
(2)以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
目前,只有
依诺肝素可作为STEMI稳定期抗凝替代桥接治疗药物。
3. 忽视溶栓治疗结合PCI的应用
溶栓治疗结合PCI,可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既缩短总缺血时间(时间优势),又保证后续开通效果(效果优势),实现双赢。
2017年ESC年会上,我国何奔教授报告了EARLY-MYO研究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AF-PCI)和直接介入治疗(PPCI)两种治疗策略对发病6h内、介入治疗相关延迟超过1h的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显示,与现有指南推荐的优先直接介入治疗相比,先给予半量
误区四:缺乏整体意识,不能认识AMI短板效应
溶栓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STEMI患者溶栓后,应在3~24小时内转到上级PCI医院行冠脉
STEMI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1)基础治疗:镇静、止痛、防猝死(室速/室颤——β受体阻滞剂+补钾);(2)主体治疗:即刻肝素化抗凝治疗,即刻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STEMI救治需重视整体治疗,避免短板效应,任何一种治疗缺憾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的失败。
AMI中左主干闭塞、前降支近段闭塞以及右冠口闭塞,容易发生低血钾性恶性心律失常;若对低血钾AMI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更容易因导管刺激诱发室速和室颤。STEMI合并低血钾患者中随血钾水平降低,室颤发生危险性显著增加。血钾水平<3.0mmol/L的患者室颤发生率达30%。
医生如仅仅注重心律失常本身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而忽视钾离子在心律失常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导致治疗无效、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致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AMI患者的血钾水平,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需防治低血钾,适时保持血钾的正常高限水平。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静脉近心端(途径最好选择锁骨下静脉)的快速补钾,补镁(血钾应维持在4.5 mmol/L以上,血镁维持在1 mmol/L以上),同时加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以提高室颤阈值,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补钾加用β受体阻滞剂是抗心律失常的基础。在积极纠正低血钾的同时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
临床对老年患者不敢用β受体阻滞剂,但对心梗者,应该用,因其提高室颤阈的作用显著,可多重角度保护心肌。
总结(Take home message)
➤老年急性心梗症状常不典型,易漏诊、误诊,且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多,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老年急性心梗应尽量缩短总缺血时间,尽早恢复有效心肌再灌注,根据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选择合适的再灌注策略
➤建议选择直接介入干预,但时间条件不允许时可考虑溶栓,并结合患者情况半量或减量溶栓药物,控制抗凝抗栓力度
•重视早期肝素化,早期第一时间肝素很重要,FMC-H是关键基础治疗,老年也一样
•优先选择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配合有效的抗凝抗栓治疗
•半量溶栓结合PCI,溶栓后应在3-24h内行冠脉造影/PCI
➤重视整体治疗、避免短板效应,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积极补钾,防猝死
长城会专题报道,实时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