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4 0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7次
作者:炽天使
本文为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转载请注明来源。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enson和William等成功地在心搏骤停患者身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但在90年代以前,由于亚低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其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欧洲两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的展开,证明亚低温治疗能够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存活率,促进损伤的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脑缺血。
亚低温对脑损伤">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且无严重并发症。因此20世纪90年代亚低温治疗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医院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我国亚低温治疗的临床适应证也以脑保护为主,明确有效的包括:① 成人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②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③ 创伤性脑损伤。目前的观点已经将亚低温治疗应用扩展至任何地点、各种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脑卒中以及围术期脑保护治疗。
关键点1: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措施
包括冰帽、冰毯(单用冰帽效果差)、冷冻液静脉灌注降温(4℃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30-40ml/kg通过中心静脉管注射),此外还有血管内导管降温(将制冷导管和可精确调节温度的调节器插入静脉系统内,通过热交换使机体内温度下降,直至目标温度,从而实现降温效果和保持恒定降温相结合);
关键点2: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时间
亚低温时间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脑缺血后6小时内开始低温治疗能减少50%神经细胞损伤;12小时能明显降低神经细胞损伤;超过24~36小时开始低温无神细胞保护作用。
关键点3:亚低温治疗的降温程度
以亚低温为主(包括轻度低温33~35℃和中度低温28~32℃),有条件可以深度低温(17~27℃)。体温降至35℃是关键温度点,33℃脑保护功能最好,温度控制在32~34℃(直肠),治疗12~24小时,对患者有益。
缺点: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使白细胞减少、免疫力降低,血压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良,尤其是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往往这些原因终止冰敷,因此有人主张尽量应用冷液体循环灌注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体表保温处理。
重视头部局部降温,可带冰帽或将头置于冰槽中,使头温降至32℃左右。降温要彻底,需要至病情稳定、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听觉出现为止。一般维持3~5日,必要时1周,若一周后意识仍无恢复,则无继续降温价值。
关键点4:亚低温治疗的复温方法
主张自然复温法,持续低温24小时后,复温至36℃应该不少于84小时。复温率每小时不超过1℃,体温高于35℃时,可以停用镇静剂、止痛药及肌松药物。复温后应努力使患者体温<37.5℃,同时密切监测低温疗法的并发症及防治皮肤冻伤及枕后受压缺血。
关键点5:亚低温治疗其他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包括控制抽搐和寒战(地西泮、苯巴比妥或肌松剂),同时使用脑保护剂,如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抗氧化剂胞磷胆碱、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凋亡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中药制剂(川芎嗪、黄芪、葛根素、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新科, 潘景业. 急危重症实战攻略[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Benson D W, Jr W G, Spencer F C, et al. The use of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J]. Anesthesia & Analgesia, 1959, 38(6):423.
[3]Jr W G, Spencer F C. The clinical use of hypothermia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J]. Annals of Surgery, 1958, 148(3):462.
[4]Polderman K H, Herold I.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controlled normotherm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side effects, and cooling methods.[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9, 37(3):1101-20.
[5] 张劲松, 孙昊. 对我国亚低温治疗现状的认识[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09(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