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18:32:15来源:医脉通阅读:6次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蕈样肉芽肿(MF)都属于皮肤T淋巴瘤,因其早期病征多样极易误诊,导致患者延误确诊,进而发展到晚期甚至累及内脏器官,影响治疗和预后。对于晚期患者来说化疗手段难以控制病情,患者极易出现疾病进展,并且临床缺乏规范有效的治疗手段。维布妥昔单抗(BV)的关键性研究ALCANZA就针对接受过至少一次治疗仍疾病进展的pcALCL和MF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同时其高效且安全性良好的结论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速读版
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蕈样肉芽肿(MF)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pcALCL和MF分别通过TNM和TNMB系统进行分期,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化疗的治疗效果不佳。
维布妥昔单抗(BV)的关键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并且在真实世界中得到验证,为pcALCL和MF患者带来高效可及的优选治疗方案。
一、pcALCL和MF的流行情况及疾病负担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75%-85%1。CTCL根据国际肿瘤疾病分类共有7种亚型,MF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55%,国外发病率约为5.9%/百万人2。一项研究对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1973-201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MF发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3.0例/百万人增加至2010年代的5.9例/百万人,1973-1999年到2000-2016年中位年龄下降(62.5岁vs60岁)3。MF初期通常表现为非暴露部位持续的斑片、斑块,经过较长时间(平均约5.5年)发展为结节、肿瘤,并可出现淋巴结、血液等多器官受累2。
pcALCL是一种原发皮肤CD30+T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由间变性、多形性或免疫母细胞形态的大细胞组成4。pcALCL的发病率约占皮肤淋巴瘤的9%4,分析2005-2016年SEER数据显示,2010年之前每年新增病例数在33-41例之间,2010年之后,每年新增病例数增加到52-54例,诊断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5。pcALCL典型表现为上半身孤立性、区域性或多灶型结节,持续时间至少3-4周4。
二、pcALCL和MF的分期及预后
MF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根据其远处转移类型,患者预后有一定差异,我国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病变局限于皮肤的患者,远处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OS)较差,远处转移患者中,淋巴结受累者相对较好,骨髓或外周血受累者次之,内脏器官受累者OS最差(p=0.045)6。
图1 转移不同部位患者的OS比较
2007年ISC/EORTC修订的MF/Sézary综合征(SS)临床分期,通过对T(皮肤)、N(淋巴)、M(内脏)和B(外周血)的受累程度进行分级,T根据其斑片/斑块在体表所占的表面积不同分为4级,N根据其外周淋巴结组织受累情况分为4级,M则分为是否有内脏受累,B根据血液系统受累情况分为3级2。pcALCL则根据ISC/EORTC修订的除MF/SS外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TNM系统进行分期7。
表1 TNMB分期情况
MF的预后与分期相关,ⅠA期、ⅡA期和ⅡB期平均生存时间为35.5、15.8和4.7年,Ⅲ期和Ⅳ期的预后则较差2。根据SEER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诊断的患者中有32%-73%为早期,而2000-2016年队列中有81%的患者为早期,患者生存率的改善主要归因于诊断手段的提升,而与治疗手段(放化疗为主)无关3。
图2 MF患者OS的变化(a)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b)
20-42%的pcALCL患者可部分或完全自行消退,而多达一半的病例会出现复发5。自发消退和年龄在60岁以下是有利的预后指标,而广泛肢体疾病(ELD)、皮外累及和年龄超过60岁是不利的预后指标,ELD患者的5年OS率降至50%8。
传统的化疗方案是MF和pcALCL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近几年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其治疗效果不佳。对于MF患者来说化疗治疗方案作为中后期治疗时疗效迅速下降,一项纳入MF/SS患者研究显示,化疗的中位下次治疗时间(TTNT)仅为3.9个月,几乎没有持久缓解,89%的患者需要在1年内进一步治疗9。对于pcALCL患者来说化疗甚至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关,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化疗的患者5年OS率较低(81.6%vs74.8%),放疗和/或手术则没有与不良生存率之间的关联4。
图3 pcALCL患者接受化疗和未接受化疗的总生存期
MF与pcALCL的早期症状常为皮肤症状且持续较久,患者多就诊于皮肤科,常常延误确诊时机,以至于疾病经过化疗治疗后仍快速发展,不利于在早期控制病情。因此对于这两类患者来说,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
三、BV在pcALCL及MF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BV是一种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自其2011年获批上市以来,在CD30+淋巴瘤领域持续探索,目前已经将复发或难治性(R/R)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R/R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pcALCL或MF纳入到适应症中。
ALCANZA研究是一项国际、开放标签、随机、III期、多中心研究,也是将pcALCL和MF纳入BV适应症的关键性研究。该研究纳入131例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系统或放射治疗的CD30阳性pcALCL或MF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分别接受BV治疗和医生选择治疗(PC组:
中位随访45.9个月的最终数据显示,BV组与PC组相比,多方面数据均得到改善:持续≥4个月ORR分别为54.7% 和12.5%,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7.2%和1.6%。BV组与PC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6.7个月和3.5个月(p<0.001)。BV组TTNT的中位时间明显长于PC组(14.2个月vs5.6个月,p<0.001)。最终分析证实BV组与PC组相比,具有明显改善、有临床意义且持久的反应和更长的PFS11。
图4 ALCANZA研究介绍和最终结果
真实世界研究同样验证了ALCANZA研究的结论,blood上刊登的一篇回顾性研究纳入了接受过≥1次治疗的MF和pcALCL患者,BV和其他标准治疗(OST)的真实世界ORR分别为82.1%和66.5%,持续≥4个月的真实世界ORR分别42.5%和25.0%。BV的中位TTNT未达到,OST为13.2个月;BV和OST的死亡率分别为9%和36%12。
目前BV已经正式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为患者带来了高效可及的治疗方案。
徐卫教授述评
MF和pcALCL的发病机制都尚不清楚,并且目前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和治愈手段。这两种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再加上患者初诊较少就诊于血液肿瘤科,所以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确诊时间推迟2-5年6。根据TNMB国际分期可以评估患者预后,早期患者有效率较高,而晚期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尤其是在累及内脏器官之后,患者预后最差,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6。对于已经接受过至少一次治疗仍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来说,BV的出现为其提供了高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治疗方案,并且在上市后经过临床的验证,在真实世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BV进入医保,在可及性方面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pcALCL和MF患者从中受益。
徐卫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委,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初保会血液淋巴瘤专委会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常委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病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委
江苏省抗淋巴瘤联盟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副主委
注释:
*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治疗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材料审批码: C-APROM/CN/ADCE/1157 2023年9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维布妥昔单抗简明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