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7:46:46来源:百济血液学术月评 | 医脉通阅读:23次
高质量的文献是血液领域医生学习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血液病学科发展,百济聚焦临床需求,开设“血液学术月评”活动,每月邀请国内血液学专家汇聚一堂,解读当月血液领域核心杂志优秀文献,并进行精彩点评。本期邀请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鹏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并邀请多位专家分别对3篇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的新发文献进行深度解读与点评,内容整理如下。
主席致辞
赵鹏 教授 本期“血液学术月评”以“聚焦患者,重塑未来”为主题,重点关注B细胞疾病的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型治疗方式层出不穷,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均对B细胞肿瘤有较好疗效。新药的不断涌现也从根本上改变治疗格局。今天非常荣幸能邀请血液领域著名的专家和教授,通过深入解读相关文献并就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领域进展
乔立娇教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一项多中心、非随机、II期临床试验[1]
背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是复发/难治性(R/R)cHL的标准治疗方法,AHSCT前通常需行二线挽救化疗。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联合(ICE)为首选二线方案。帕博利珠单抗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 cHL患者中已证实有效。同时,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毒性化疗联合治疗也被证明是安全的。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研究在5家美国研究中心进行,纳入年龄≥18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评分为0或1分、在一线或二线治疗后经活检证实为R/R cHL的患者,且符合AHSCT条件。患者接受2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200mg d1)与ICE化疗,21天为一个周期,随后进行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再进行1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随后进行FDG-PET/CT疗效评估。主要终点为完全缓解(CR)率。
结果:共42例患者入组,其中37例患者的疗效可评估,中位年龄为34岁,CR率为86.5%,客观缓解率(ORR)为97.3%,部分缓解(PR)率为10.8%。中位随访24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2%和95.1%(图1,图2)。所有接受干细胞采集的40例患者均获得足够的自体移植干细胞数量。除了可能与植入综合征和帕博利珠单抗相关的呼吸衰竭发作外,未出现与帕博利珠单抗相关导致患者延迟治疗的自身免疫事件。
图1 所有患者的PFS
图2 所有患者的OS
结论:与既往单纯化疗方案相比,帕博利珠单抗与常规ICE化疗同时给药是R/R cHL患者耐受良好且有效的治疗策略,CR率较高。未来可在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R/R cHL患者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专家点评
刘家卓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该研究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ICE方案治疗cHL疗效较好,现已被多个研究中心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显示,应用帕博利珠单抗后进行PET/CT评估,若患者未达CR或PR,再加入ICE方案,也可提高患者获益。但本研究使用的联合方案起效更快,疗效更佳,疗程更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R/R cHL疗效佳,单药应用也可获得较高CR率。与二线方案联合后,CR率明显提高。ICE方案相对温和,患者耐受性较好。对于R/R cHL,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可使大多数患者达CR,为后续移植创造机会。对于移植后的维持治疗目前尚无定论,考虑经济学因素后,大部分中心仍选用帕博利珠单抗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方案的探索或可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老年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进展
赵梅教授:Mini-hyper-CVD联合奥加伊妥珠单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新诊断老年Ph-B-ALL:——一项II期开放标签研究的长期预后[2]
背景:奥加伊妥珠单抗(INO)是一种抗CD22抗体-药物偶联物,在B-ALL中具有较强活性且较常规化疗药物骨髓抑制更轻。贝林妥欧单抗是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分子,在R/R B-ALL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改善老年B-ALL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寻Mini-hyper-CVD和INO联合或不联合贝林妥欧单抗治疗≥60岁B-ALL患者的疗效。
方法:该研究自2011年11月11至2022年3月31日在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纳入体能状态评分≤3分,心脏、肝肾功能正常且年龄≥60岁、新诊断、费城染色体阴性(Ph-)的B-ALL患者。前49例患者治疗方案为Mini-hyper-CVD(诱导期和奇数周期应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未使用蒽环类药物;偶数周期应用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联合INO。从第50例患者开始,治疗方案改为Mini-hyper-CVD联合INO+贝林妥欧单抗。该研究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为安全性。
结果: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49例患者接受Mini-hyper-CVD联合INO治疗,31例接受Mini-hyper-CVD联合INO+贝林妥欧单抗治疗。中位随访92.8个月,中位PFS为40.9个月,2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58.2%和44.0%(图3);中位OS为45.0个月,2年和5年OS率为63.6%和46.0%(图4)。74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有73例(99%)达缓解,其中66例(89%)达CR。此外,患者早期缓解率高,有67例(91%)在第1周期后达缓解。
图3 所有患者的PFS
图4 所有患者的OS
接受和未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9.7个月和104.4个月,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为56.4个月,高于未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患者(中位PFS为34.7个月,中位OS为40.9个月)。所有患者5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40.5%,5年累积复发率(CIR)为17.4%。相较未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组,接受治疗组3年NRM与3年CIR均更低(31.5% vs 33.3%;11% vs 16.7%)。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AE)为血小板减少症(78%)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2%),8%的患者出现肝窦阻塞综合征。无患者因毒性停用贝林妥欧单抗。
结论:对新诊断的Ph-B-ALL老年患者,Mini-hyper-CVD联合INO±贝林妥欧单抗方案耐受性良好,改善患者生存。INO联合贝林妥欧单抗有望降低化疗强度、进一步降低老年Ph-B-ALL患者的缓解期死亡率。
专家点评
黄伟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该研究提到的mini-hyper-CVD联合贝林妥欧单抗的方案,未来可推广至年轻患者。基于现有研究结果,靶向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化疗,传统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或成为未来的主流方案。当前,分子靶向治疗多选择CD19和CD3作为靶点。其中靶向CD19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相较CAR-T治疗在临床应用更为便利;相较ADC药物,移植后肝小静脉闭塞病等不良反应较少,在老年群体耐受性好,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但双抗药物可能导致免疫球蛋白降低,临床上可预防性给予抗感染药物。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进展
黄利军教授:高剂量卡非佐米(CFZ)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并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复合物的β2和β1亚基恢复低剂量卡非佐米(CFZ)耐药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应答[3]
背景:低剂量卡非佐米(CFZ)可选择性地靶向β5亚基,高剂量还可同时抑制β2和β1亚基,但可能会增加细胞毒性。含CFZ的治疗方案在复发性/难治性(RR)MM中显示出抗MM活性,包括Kd(CFZ+地塞米松)、KRD(CFZ+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Kd(达雷妥尤单抗+CFZ+地塞米松)等方案。目前,CFZ的最佳剂量、与蛋白酶体亚基抑制特征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探索。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剂量CFZ治疗RRMM对蛋白酶体复合物亚基的抑制情况以及高剂量CFZ联合治疗RRM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评估CFZ剂量递增治疗在对低剂量CFZ治疗耐药的RRMM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首先,纳入103例患者并采集CFZ治疗前、后3h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样本进行分析。其次,纳入114例接受CFZ联合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第三,纳入16例因低剂量CFZ治疗后出现进展的RRMM患者,予以CFZ剂量递增治疗。主要终点为MM相关数据、缓解情况、AE和生存结局。
结果:103例RRMM患者的PBMC样本分析结果显示,蛋白酶体复合物亚基活性随着CFZ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所有剂量水平下,对β5c+i的抑制最强,其次是β2c+i和β1c+i。在总蛋白酶体抑制方面,CFZ 56 mg/m2的抑制率显著高于27 mg/m2(中位残留总蛋白酶体活性:55.0% vs. 33.2%,P=0.019)。
在114例接受含CFZ治疗方案的RRMM患者中,36例患者接受了高剂量CFZ治疗,78例患者接受低剂量CFZ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5.6个月,72例患者达PR或更佳。在接受Kd方案治疗的患者中,高剂量CFZ的ORR显著高于低剂量(73.8% vs. 15.4%,P=0.003)(图5)。在整个队列中,接受高剂量CFZ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显著高于接受低剂量CFZ的患者(11.7 vs. 4.5,P=0.007)(图6)。最常见≥3级的非血液学AE为心脏毒性和呼吸道感染。在整个队列中,高剂量CFZ治疗患者≥3级血液学AE的发生率未显著高于低剂量治疗患者。
图5 Kd组患者的ORR
图6 总体患者的PFS
CFZ剂量递增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至缓解中位时间0.7个月后,9例(56%)患者在高剂量CFZ治疗后重新达P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38%)达轻微缓解(MR),临床获益率为94%。中位随访13.0个月后,高剂量CFZ治疗的中位PFS为4.4个月,中位OS为8.9个月。CFZ剂量递增至高剂量后,6例患者出现≥3级非血液学AE,其中肺炎较常见,仅1例患者出现≥3级心脏毒性。此外,不同剂量水平的CFZ给药前、后3h的连续PBMC样本分析结果显示,CFZ剂量增加至36 mg/m2,β2c+i亚基活性被抑制。
结论:本研究证明CFZ的最佳剂量应为≥36 mg/m2。高剂量CFZ通过共同抑制β2和β1蛋白酶体亚基表现出更有效的蛋白酶体复合物抑制作用,与低剂量CFZ治疗相比,高剂量CFZ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更长,ORR更高。对低剂量CFZ治疗耐药的患者也可通过增加CFZ剂量重新获得临床缓解,为MM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思路。
专家点评
黄娟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目前,卡非佐米在临床应用较多,该药物在高危或存在髓外病变的患者中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与化疗药物联用可清除髓外的病灶,提高CR率。未来可探索更多联合方案以提升疗效。关于卡非佐米的剂量问题,低剂量的卡非佐米安全性相对较好;应用高剂量卡非佐米时需做好心脏毒性的监测,可采取预防性的措施以降低心脏负荷,相应减少心脏A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