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00:29:54来源: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团队 医脉通阅读:14次
BTK抑制剂(BTKi)单药治疗可作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的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缺乏深度缓解、毒性反应风险增加、治疗费用高昂等,因此,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团队对CLL/SLL一线治疗的限时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索,BTKi联合化学免疫疗法(CIT)是其中一种可使年轻fit患者获得持久缓解的方案。
01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伊布替尼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iFCR)作为初始治疗的CLL/SLL患者,无任何基因组限制。伊布替尼(420mg/天)连续用药2年,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375mg/m2,第1周期第0天;500mg/m2,第2-6周期第0天),氟达拉滨(25mg/m2,第1-3天),环磷酰胺(250mg/m2,第1-3天),每28天为1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iFCR开始治疗2年后达到完全缓解或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CRi)且骨髓(BM)未检测到微小残留病(uMRD)的患者可停止伊布替尼维持治疗。
02 研究结果
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2021年3月接受iFCR方案治疗的34例初治年轻fit CLL/SLL患者。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IQR:48-56)。34例患者中,21例(61.8%)IGHV未突变,11例(32.4%)为复杂核型,6例(17.6%)检测到TP53突变或del(17p)。
iFCR治疗3个周期后,患者的CR/CRi率和BM uMRD率分别为35.3%(12/34)和41.2%(14/34),并且在治疗6个周期的2个月后增加至55.9%(19/34)(在接受iFCR治疗3个周期或4个周期和6个周期的患者中)。最佳CR/CRi率和BM uMRD率均为73.5%(25/34)。中位随访33个月(7-42个月),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0.0%和95.5%。无TP53畸变的IGHV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CR/CRi率和BM uMRD率相当,而有TP53畸变的患者均未能获得持续CR/CRi或BM uMRD。经3个周期的iFCR治疗后达到MRD阴性(10-6)的患者持续缓解,并停止伊布替尼维持治疗。
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5/34,73.5%)和血小板减少(24/34,70.6%),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7.6%(23/34)和35.3%(12/34)。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为恶心(21/34,61.8%)、乏力(16/34,47.1%)和呕吐(15/34,44.1%)。35.3%(12/34)的患者至少有1次FC方案减量,47.1%(16/34)的患者至少有1次伊布替尼停药,中位持续时间为7天。
03 研究结论
iFCR方案作为无TP53畸变的年轻fit CLL/SLL患者的初始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和uMRD率,且耐受性尚可。在获得早期缓解的患者中,根据MRD指导的iFCR疗程调整可获得持续的缓解并减少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