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17:45:38来源:2023年第20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 医脉通编译阅读:34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由复杂的基因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所驱动的恶性肿瘤。近年来,MM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丰富和提高了MM诊断、预后评估的手段和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安刚教授和崔健博士团队有4项MM领域基础研究(2项oral和2项poster)入选今年IMS大会,崔健博士进行了现场报告并获得了今年IMS的青年研究者奖。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崔健博士接受采访,为我们分享这4项研究的亮点内容。
医脉通:您和团队关于“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确定MM初诊时和诱导治疗后的克隆演变和耐药途径”以及“MM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转录和分化变化”的两项研究入选了今年IMS年会的口头报告,作为这两项研究的报告人,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的亮点?
崔健 博士 今年,我们团队共有两项研究入选了本次IMS年会的口头报告。第一项研究(摘要号:OA-18)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了微小残留病(MRD)克隆结构,并且序贯收集了MM患者初诊时及诱导治疗后早期骨髓样本,分选出样本中的浆细胞,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判断MM患者诱导治疗后早期是否会发生克隆演变。此外,研究还对发生和未发生克隆演变的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确定了MM患者耐药的信号通路。该研究首次从单细胞层面上揭示了MM患者诱导治疗后早期会发生克隆演变。
另一项研究(摘要号:OA-26)则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健康供者和新诊断MM(NDMM)患者的骨髓、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该研究揭示了MM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录和分化途径的变化,并探索了单核细胞相关免疫逃逸机制,首次证实了单核细胞阶段MM微环境中就已经存在免疫抑制性表型。
医脉通:MM是一种以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几乎所有MM患者都伴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您和团队入选今年IMS年会壁报展示的两项研究探索了细胞遗传学异常在MM中的预后价值,其中探索复发时小克隆的17p缺失的预后价值的研究近期发表于《Haematologica》杂志,您认为这两项研究引发国际领域学者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崔健 博士 MM患者的高危因素很多,但长期以来染色体17p缺失[del(17p)]仍被各个中心视为MM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不同中心对于del(17p) Cut-off值的定义不同,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MM患者复发后del(17p) Cut-off值定义的相关研究。这项研究(摘要号:P-340)首次对初诊和复发时携带不同克隆大小的del(17p) MM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显示,初诊时携带大克隆del(17p)的MM患者的预后很差,而复发时携带小克隆del(17p)的MM患者的预后很差,揭示了小克隆del(17p)在MM患者复发时的重要预后价值。另外,我们还发现del(17p)是一种易变的细胞遗传学异常,部分患者复发时会获得新的del(17p),相较于未获得del(17p)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生存状况较差。
除此之外,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MM危险度分层的基础。iFISH检测通常用于新诊断和复发的MM患者,较少用于诱导治疗后的MM患者。基于此,另一项研究(摘要号:P-339)对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诱导治疗后的NDMM患者进行了iFISH分析。研究结果强调了诱导治疗后iFISH检测的重要性。诱导治疗后患者仍存在高频率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且iFISH+与MRD+的预后意义相似。重复iFISH检测可成为flow-MRD检测的互补工具,用于诱导治疗后MM患者的危险度再分层,可能有助于MM患者耐药克隆的识别并指导治疗策略的调整。
医脉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进步与发展,大家对于MM疾病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和全面。在本次IMS年会上,您有哪些相关的收获和体会?
崔健 博士 本次IMS大会中,我着重关注了“Novel Technology and Insights in MM”专场,这个专场不仅涵盖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前沿进展,还有许多领域大咖参与其中,在交流和沟通中碰撞出更多创新性火花。我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开拓性的学术观点及新技术,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在MM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崔健 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