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中国之声 | 依据基线PET/CT结果与二代测序检测的TP53突变状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预测DLBCL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

2023-10-17 11:32:24来源: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团队 医脉通阅读:34次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40%。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患者的预后结局不同。约40%的患者在一线标准治疗后复发/转移,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后1年内复发的DLBCL患者的生存较差。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校正IPI(aa-IPI)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是DLBCL预后评估和治疗分层的基础,但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这些临床模型不能充分识别极高危DLBCL患者。因此,目前仍需新的预后模型以早期鉴别高危DLBCL患者。

18F-FDG PET/CT目前被认为是用于分期和评估DLBCL治疗反应最准确的手段。基线总代谢肿瘤体积(TMTV)能够反映患者的基线肿瘤负荷和代谢特征。既往研究表明,基线高TMTV与包括DLBCL在内的众多淋巴瘤亚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缩短显著相关。由患者体表面积归一化的两个最远病灶之间的距离(SDmax)是独立于TMTV反映病灶扩散程度的预后因素。此外,分子遗传学检测对于识别高危DLBCL患者也至关重要。基于此,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结合PET/CT影像学结果和二代测序的基因突变信息,开发了预测DLBCL患者进展风险的列线图。

 

研究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9年4月-2022年2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原发性DLBCL成人(≥18岁)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一线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和PFS。纳入标准包括:基线时组织活检确诊为DLBCL;治疗前接受了二代测序检测;有基线PET/CT检查结果;一线治疗方案为R-CHOP或R-CHOP样方案。主要排除标准包括未完成至少4个周期的全身化疗或PET/CT显示仅有1个病灶。随访截止于2022年12月。

 

研究结果

患者临床特征

该研究最终纳入了139例DLBCL患者的数据,其中,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的94例DLBCL患者为训练队列,来自其他医院的45例患者为外部验证队列。训练队列(n=94)和验证队列(n=45)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5.5和24.6个月。所有患者(n=139)的TMTV数据为非正态分布,中位TMTV为249.0cm3(P25–P75[四分位间距],121.2–610.6)。ROC曲线表明,TMTV最佳截止值为285.2cm3。两个最远病灶间距离(Dmax)的中位值为0.31m(P25–P75,0.10–0.54),标准化Dmax(SDmax)的中位值为0.150m−1(P25–P75,0.060–0.250)。ROC曲线表明,SDmax最佳截止值为0.135m-1。研究者依据最佳截止值将TMTV和SDmax转换为二元变量。依据二代测序结果,患者被分为7种亚型:MCD样亚型(MYD88L265P和CD79B突变);BN2样亚型(NOTCH2突变或BCL6融合);EZB样亚型(EZH2突变或BCL2易位);N1样亚型(NOTCH1突变);A53样亚型(TP53双等位基因突变);ST2样亚型(SGK1和TET2突变);其他亚型。突变率最高的前5位基因为PIM1、TP53、MYD88、CD79B和KMT2D;在所有患者中,上述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6.69%、33.81%、33.09%、25.18%和25.18%。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

 

表1.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

1.png

 

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在训练队列(n=94)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P53突变是CR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基线TMTV(HR:3.135,95%CI:1.495–6.576,p=0.002)、SDmax(HR:4.467,95%CI:1.458–13.685,p=0.009)和TP53突变状态(HR:2.854,95%CI:1.502–5.423,p=0.001)与PFS显著相关。依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者建立了预测DLBCL患者PFS的列线图,具体见图1。

 

2.png

图1.预测DLBCL患者PFS的列线图模型

 

在训练队列中,1年PFS率的一致性指数(C指数)为0.835(95%CI:0.753–0.917),1年PFS率的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依据列线图模型评分的四分位数,将训练队列中的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PFS风险组:低危(0-72分;29.8%)、中危(83-100分;25.5%)、高危(155–183分;24.5%)和极高危(>183分;20.2%),四组的1年PFS率分别为96.4%、75.0%、65.2%和10.5%(p<0.0001)。在验证队列中,1年PFS预测的C指数为0.868(95%CI:0.765–0.970),1年PFS率的校准曲线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在验证队列中,低危组患者占28.9%,中危组占31.1%,高危组占28.9%,极高危组占11.1%,四组的1年PFS率分别为100%、78.6%、46.2%和20.0%(p<0.0001)。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PFS结果见图2。

 

3.png

图2.依据列线图评分分组,训练队列(A)和验证队列(B)的PFS结果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基线PET/CT检测结果结合二代测序的TP53突变状态能很好地预测DLBCL患者的1年PFS率。但是,该模型还需在大型患者队列中进一步评估,以及延长随访时间,以明确该模型在患者远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