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CSRD2023专访|商慧芳教授:相对罕见的早发型帕金森病,临床精准诊疗“有迹可循”!

2023-10-19 09:12:18来源: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阅读:66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罕见病学术年会 时间:2023/09/22~09/23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 进入会议

视频回放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罕见病学术年会 时间:2023/09/22~09/23 观看回放

导读

帕金森病(PD)虽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但事实上,作为一种神经运动障碍疾病,PD同样也可能出现在年轻人中,这类疾病被称为早发型/青年型PD(EOPD)。EOPD被收录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其研究和诊疗仍然是目前临床神经科医生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2023年9月22-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办,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罕见病学术年会将于北京盛大召开。值此契机,医脉通特别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围绕PD尤其是EOPD的临床诊疗进展进行介绍,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展开分享。

 

医脉通

近年来,帕金森病患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请您介绍下青年型或早发型帕金森病的概况,如何更好地鉴别这种类型的帕金森病?

商慧芳教授

EOPD是指发病年龄≤50岁的患病人群,其临床表现和中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非常相似,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性:EOPD患者多见运动迟缓,也可能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等表现。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姿势平衡障碍。

 

EOPD的发病往往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患者除了发病年龄早,通常还合并其他非典型症状,如肌张力障碍以及非运动症状包括认知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相较于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PD患者,由于携带致病基因突变,EOPD患者的部分症状体征会在疾病病程的较早期出现,如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EOPD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症状相对不典型,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如果患者在50岁之前出现了这些上述这些症状,就要考虑有没有EOPD的可能,对患者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做好鉴别诊断。

 

医脉通

近几年,帕金森病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不错的进展,请问您认为这些进展对帕金森病“精准诊疗”有何重要意义?

商慧芳教授

1817年James Parkinson首次定义描述PD,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目前对于疾病的详细病因仍未完全明晰。这么多年来,PD临床治疗基本上以对症治疗为主,而真正能够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案,目前在临床中仍不可及。

 

近年来,PD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很多遗传致病基因的发现,让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PD致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新药,进行精准治疗。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EOPD患者常携带LRRK2及GBA基因突变,而α-synuclein蛋白的错误折叠及聚集被发现是PD的主要病理特征,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些基因或蛋白,设计药物进行干预和修正,就能起到精准治疗的作用。据我所知,目前已有多种在研药物正处于临床3期试验,我们期待它们能够在试验中取得成功,并早日应用于临床。

 

基因研究的深入,除了对药物研发的推动作用,也在其他方面指导着我们的临床治疗。随着治疗过程中药物疗效的明显减退,EOPD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如严重的症状波动或异动症,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对于这类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将有助于改善症状,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对EOPD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分型,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手术效果,指导手术的顺利进行。例如,携带Parkin基因突变的EOPD患者,DBS手术效果往往非常好,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其运动症状,还能减少患者目前使用的药物剂量;而携带GBA基因突变的患者,DBS在促使药物减量方面的效果则十分有限,而且这类患者容易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认知功能减退,为防止术后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我们应在术前仔细评估,并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

 

因此,推动EOPD精准诊疗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预测和管理患者,让患者在整个病程中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医脉通

您对中青年医生提高帕金森病等罕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水平方面,有何建议或经验分享?

商慧芳教授

神经系统罕见病在所有罕见病病种里占到了70%左右,神经科医生在提高罕见病整体诊疗水平方面责任重大,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

 

如果青年医生想在罕见病领域有所建树,更好地服务于罕见病患者,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具备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在住院医生阶段,就要打牢基础,要熟练掌握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包括问诊、查体以及最基本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对不同领域罕见病进行学习。

 

第二,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神经系统罕见病的种类非常多,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或骨骼肌,出现运动障碍或认知障碍。在具备了基本功后,我们得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动力去认真钻研。对于一些罕见病相关的培训、讲座和实战病例分享活动,青年医生应积极踊跃地去参与。

 

第三,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遇到无法用常见疾病解释的情况时,一定要拓宽思路,考虑有没有罕见病的可能,而不能形成思维定式,简单粗暴地进行诊断。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现在已有很多的新兴技术、辅助检查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精准诊断,对于这些技术知识,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学习,比如遗传学检测手段、检测报告的解读、特殊影像学检查、肌肉活检、电生理等等。

 

当然,我们不可能依然靠个人力量去掌握所有的疾病知识,所以,要多跟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最后,青年医生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不忘初心,总归能够达成目标。

 

商慧芳 教授

  • 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亚太区委员会领导

  • 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遗传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副组长

  • 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神经变性疾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

  • 发表SCI论文2百余篇

  •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Parkinson & Related Disorder》、《European J of Neurology》 杂志编委

  • 《Frontier in Neurology》 movement disorder 副主编

  • 《Clinical Parkinson & Related Disorder 》杂志主编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