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3 17:25:21来源: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3) 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3) 医脉通阅读:36次
房颤是一种快速、不规则的房性心律,是缺血性脑卒中与系统性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节律控制是房颤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能有效降低房颤负荷、减轻患者症状。早期节律控制可有效减少不可逆的心房重构,预防高危患者的房颤相关死亡、心力衰竭和卒中,延缓疾病进展。在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3) 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3)上,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胜华教授带来了房颤早期节律控制相关的精彩报告。本文整理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房颤流行病学现状
1.房颤负担日渐沉重,不断优化治疗管理十分重要
(1)全球房颤发病率
2016年全球有4360万房颤/房扑患者,成年人房颤患病风险为1/3。
(2)我国房颤流行病学现状
①2014-2016年我国45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1.8%(男性1.9%,女性1.7%)。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②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
③由于约1/3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被漏诊,因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数字。
2.房颤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
➤ 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与系统性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 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4-5倍,20%脑卒中患者为房颤导致。
➤ 相较于其他类型脑卒中,房颤致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且易复发(病死率增加2倍;医疗费用增加1.5-2倍)
房颤指南的变迁
1.ESC房颤指南不断更新
➤ 2010年:提出新的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
➤ 2012年:更新了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心律转复药物、窦性心律长期维持用药及导管消融五个方面内容;
➤ 2016年: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概念;
➤ 2020年:提出CC-ABC诊疗管理方案。
2.2020年ESC指南更新:CC-ABC综合管理路径
(1)CC-ABC综合管理路径
➤ A 抗凝/避免卒中:
①明确低风险患者:CHA2DS2-VASc 0分;
②提供卒中预防CHA2DS2-VASc ≥1分,评估出血风险,修正出血风险因素;
③选择口服抗凝药(OAC)(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NOAC]或维生素K拮抗剂[VKA]良好控制目标范围内时间[TTR])。
➤ B 更好的控制症状:
①评估症状、QoL和患者意愿选择室率控制;
②考虑节律控制策略(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消融术)。
➤C 并发症/心血管因素管理:
①合并症或心血管危险因素;
②生活方式改变(减少肥胖、定期锻炼、减少饮酒等)。
(2)CC-ABC综合管理路径的获益
相比于常规治疗,完整的ABC综合管理路径明显获益:
①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②卒中/大出血/心血管死亡;
③首次住院的综合结果;
④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⑤降低健康相关成本。
3.2020年ESC指南推荐:节律控制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节律控制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的重要措施,2020年ESC指南将节律控制作为改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I A类推荐。
4.聚焦重磅研究,助力房颤治疗进入早期节律控制时代
(1)RECORD-AF国际数据库分析
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治疗目标之一。RECORD-AF研究中共有2439例新诊断(<1年)的房颤患者完成了HRQoL问卷,评估基线和随访1年后的房颤症状严重程度评分(0-35,评分越高房颤相关症状越严重)。
研究结果显示,节律控制治疗患者的HRQoL改善幅度高于心率控制治疗。
(2)中国房颤注册登记研究
我国调查显示,22.5%未接受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会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而接受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仅有3%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提示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疾病进展比例。
(3)Paulus Kirchhof和Kim D的临床研究结果
Paulus Kirchhof和Kim D的两项临床研究探索了早期节律控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证实了早期节律控制可显著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以这些重磅研究为转折,房颤治疗开始进入早期节律控制时代!
房颤早期节律控制时代
1.EAST研究:早期节律控制可显著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EAST研究共纳入135个研究中心2789例新诊断房颤患者(确诊≤1年),节律控制组1395例,常规治疗组1394例。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因心衰或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治疗,节律控制治疗患者综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1%,且未增加住院时间和不良安全性事件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诊断(确诊≤1年)房颤患者,节律控制优于常规治疗。
2.RWE真实世界研究:房颤患者越早进行节律控制治疗受益越大
RWE真实世界研究纳入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2011年7月28日-2015年12月31日年间的22635例房颤患者,早期治疗组16323例(节律控制9246例,室率控制7077例),晚期治疗组6312例(节律控制4407例,室率控制19057例)。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死亡、缺血性卒中、因心衰入院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室率控制,早期节律控制可使房颤患者综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19%、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26%、因心衰入院率降低21%,且每年平均住院时间更短。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节律控制可降低房颤患者心血管不良结局的风险,且越早进行节律控制,心血管受益越大。
3.ATTEST研究:射频消融可降低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
ATTEST研究共纳入13个国家2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确诊>2年),1:1随机分配接受射频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组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分别为2.4%和17.5%。
研究结果表明,射频消融可减少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且复发率低。
4. Wengen Zhu等人的META分析:早期节律控制对主要结局的影响
Wengen Zhu等人的META分析旨在评估早期节律控制(确诊<12个月)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住院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影响。
研究总共纳入447202例房颤患者,其中23.5%接受了早期节律控制治疗。随访时间为1.85-5.1年。
研究结果显示,与心率控制相比,早期节律控制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主要复合结局和次要结局(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缺血性卒中、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和住院和ACS)的相对风险。
5.CABANA研究:导管消融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ABANA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试验,共纳入2204例房颤患者(42.9%为阵发性房颤,57.1%为持续性房颤),随机分配接受导管消融或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6.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地位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房颤消融临床研究的涌现,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价值不断得到验证,从而推动了房颤指南的更新。
2020年ESC指南提出,对于药物难治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以及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均为I类推荐。
总结
➤ 我国房颤患者超千万,推动房颤患者早日进行规范化的诊疗刻不容级。
➤ 尽早进行节律控制可显著改善房颤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减少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此外,节律控制可显著提高持续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
➤ 建议尽早采用包括导管消融在内的节律控制疗法,早诊早治早获益。
专家简介
周胜华 教授
我国知名介入心脏病学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名医”,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心血管病医院(中心)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湖南省临床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南省心血管疾病现代医疗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病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常务理事。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家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南省学科领军人才。
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近年以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参编英文介入心脏病学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