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大会报告(五)|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

2023-11-04 16:23:05来源: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阅读:79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02~11/05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 进入会议

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

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研究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马瑞霞

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马瑞霞

目的 本研究以鼻窦CT医学影像图像为研究对象,搭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4组鼻窦炎进行分类诊断的可行性,评价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立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分类诊断慢性鼻窦炎的效能。

方法 1.收集5000帧已确诊的鼻窦CT图像,将其分为正常组共1000帧(其中,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正常影像图像各250帧)及异常组4000帧(其中,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影像图像各1000帧),对图像进行大小归化及分割预处理。2.训练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实验,分别得到正常组、蝶窦炎组、额窦炎组、筛窦炎组以及上颌窦炎组5个分类模型,从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判读时间及ROC曲线下面积(AUC)6个维度,客观评价模型的分类效能。3.随机选取200帧图像,通过模型与低年资医师组、中年资医师组、高年资医师组分别阅片构成对比实验,通过以上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模型的效能。

结果 1.仿真实验:整个模型的识别准确度为83.94%、精确度为89.52%、灵敏度为83.94%、特异度为95.99%,平均每帧图像判读时间为0.2 s。其中,蝶窦炎的识别精确度93.26%、灵敏度67.80%、特异度98.78%;额窦炎的识别精确度90.11%、灵敏度82.00%、特异度97.75%;筛窦炎的识别精确度80.95%、灵敏度76.90%、特异度95.48%;上颌窦炎的识别精确度93.76%、灵敏度94.60%、特异度98.43%;鼻窦CT正常的识别精确度70.09%、灵敏度98.40%、特异度89.50%。蝶窦炎的AUC为0.865(95%CI:0.849~0.881),额窦炎的AUC为0.924(0.911~0.936),筛窦炎的AUC为0.895(0.880~0.909),上颌窦炎的AUC为0.974(0.967~0.982)。2.对比实验:在识别准确度上,模型为84.52%,低年资医师组为78.5%,中年资医师组为80.5%,高年资医师组为83.5%;在识别精确度上,模型为85.67%,低年资医师组为79.72%,中年资医师组为82.67%,高年资医师组为83.66%;在识别灵敏度上,模型为84.52%,低年资医师组为78.50%,中年资医师组为80.50%,高年资医师组为83.50%;在识别特异度上,模型为96.58%,低年资医师组为94.63%,中年资医师组为95.13%,高年资医师组为95.88%;在耗时上,模型平均每帧图像为0.2 s,低年资医师组平均每帧图像为2.35 s,中年资医师组平均每帧图像为1.98 s,高年资医师组平均每帧图像为2.19 s。

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分类诊断慢性鼻窦炎的可能性;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分类性能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与高年资医师相当,优于中年资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耗时均显著低于不同年资医师。

外科技术研究:原理和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冯国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冯国栋

外科是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学科。外科技术是人类治疗疾病历史最长,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随着微电子、精细加工、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了外科技术越来越多的内涵,越来越多的可能。

单靠外科医生手的灵巧和熟练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外科质量的发展,人体生理的限制已经是外科发展的限制,外科技术必将是外科器械、设备、新材料各个要素的融合发展。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经典力学方法、有限元分析、生物学效应观察、长时间大量手术实践以及不断挑战手术极限等。一种外科新概念的提出,除了在理论上和伦理上需要符合逻辑之外,还必须建立在其技术可行性高的基础之上,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即是否具有可以产业化的器械和设备作为支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不同产品间相互兼容与配合,缺乏以临床目的为中心的系统解决方案是影响先进外科技术实现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解决方法就是外科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作者立足临床实践,遵循外科原理,以外科效果为导向,利用力学分析、有限元分析、精密加工等研究手段,围绕如何提高耳鼻咽喉外科手术的效果与效率,聚焦于耳鼻咽喉外科理念与操作研究和手术器械/设备研发,形成了临床诊治、外科技术培训、外科技术与设备研发三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研发成功外科随动臂以实现内镜手术多手操作,解决了目前内镜手术血污镜头、单手操作、图像不稳定的缺点;研发成功线式双极电凝器解决了在狭小腔隙内电凝止血的问题;研发成功鼓室-咽鼓管引流装置,解决了中耳手术后鼓室粘连,通气不佳的问题等,研究获得发明专利10项,所设计医疗器械获得第八届“创青春”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临床发明大赛一等奖,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创新创业奖项8项,多件器械已投入生产,应用于临床。

临床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有助促进学科的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业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业海

笔者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对医疗工作者的意义、科研创新的几个模式、科研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外优秀成果转化的一些做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科技成果转化就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同时也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的指示精神以及国家出台了有助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政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笔者团队在安徽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医工”结合的团队,开辟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新的研究板块,特别在嗓音疲劳和咽喉部相关疾病的个体化经络穴位自控电刺激治疗、耳鸣的个体化经络穴位自控电刺激治疗、过敏性鼻炎神经免疫调节器的治疗以及基于5G的RF无线智能术野摄像系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拥有4项发明专利(公示期)与10多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在Ear Hear、Ther Adv Chronic Dis、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以及laryngoscope等发表或即将发表10篇。目前刘业海教授团队所创立的公司是安徽省高科技公司,完成医疗器械注册1项,很多项目已经达到了转化条件的阶段。

通过“医工”结合,进行了相关产品的研发,同时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现代电子技术有机结合,创造了独特治疗“耳鸣、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的方法,部分疾病的治疗,可以“不打针、不吃药”,或“少打针、少吃药”,符合国家医改方向;部分看不好的病或疗效差的病经过本研究团队的治疗可以大大提高疗效。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还通过“医工”结合,实现了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