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 17:32:00来源:医脉通阅读:24次
前言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4个“世界男性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守护男性健康,提高人口质量”。然而,尿路上皮癌(UC)作为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男性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UC主要涵盖膀胱癌、输尿管癌以及肾盂癌等,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所示,膀胱癌是全球排名第十的常见癌症,每年约有57.3万例新发病例和21.3万例死亡病例[1]。因此,进一步加强对UC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近期,第三十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CUA 202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中“尿液DNA甲基化在尿路上皮癌全程管理的一个大型多中心前瞻性中国队列研究”入选了大会发言,深入探讨了最新诊断及检测技术在泌尿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值此契机,医脉通特邀主要研究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开杰教授针对尿液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在膀胱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分享个人临床经验。
UC早筛及复查策略革新:Urifind无创检测方案可减少膀胱镜复查次数
泌尿系肿瘤的发病率日益提高,尤其在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下,中国UC患者不在少数。因此,对于这类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陈旭教授表示,UC诊断需要进行定性和定位两方面的检测。定性诊断主要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而定位诊断则需要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以Urifind为代表的尿液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和传统的膀胱镜检查均主要用于定性诊断。然而,膀胱镜作为有创性的检查,可能会给男性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感。
多年来,UC的无创诊断技术经历了各种探索,从检测细胞形态发展至后续的检测肿瘤分泌蛋白、染色体异常,再到目前检测患者的DNA异常情况。吴开杰教授强调,当前无创检查技术包括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DNA甲基化检测等。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基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因此其敏感性较低。令人欣喜的是,Urifind的前期研究数据表明,其准确性可以达到90%以上,尤其是对于低级别肿瘤,Urifind在诊断方面更具优势。
精准指导诊疗策略:临床真实案例展现Urifind应用场景
陈旭教授在本次CUA大会上分享的报告中提到了两例膀胱癌全程管理的真实案例。第一例,62岁,女性患者,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月余”就诊,MR和CT示膀胱多发肿瘤。该患者术前接受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呈阴性;FISH结果显示p16单位点异常,可疑肿瘤;尿液DNA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病理示该患者为高级别T1膀胱多发肿瘤。术后4周时,患者再次行尿液DNA甲基化检测,结果为阴性,因此未行二次电切。术后3月、9个月及18个月余时,患者再次复查尿液DNA甲基化及B超,结果均为阴性,未行膀胱镜检查。术后6月、12月以及24个月,患者接受膀胱镜检查,结果均呈阴性。
第二例,73岁,男性患者,因“肉眼血尿,伴尿急、尿频、尿痛2周”就诊,该患者术前尿液DNA甲基化检测结果为阳性,病理提示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UC,术后采用尿液DNA甲基化、尿脱落细胞学以及FISH检测进行残留判断,结果均为阴性。术后2个月时,行尿液DNA甲基化复发监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尿脱落细胞学显示1次阴性,1次可疑,FISH检测2次均为阴性。基于尿液DNA甲基化的结果,该患者住院行输尿管软镜下右肾盂肿瘤活检+铥激光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乳头状UC,未见明确间质浸润。
以上两个临床案例再次印证了Urifind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同时也展现了其在患者术前定性检测、术后复发监测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陈旭教授分享到,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开展Urifind的应用。无创的尿液检查可替代术前的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查,若患者尿液DNA甲基化结果呈现阳性,且影像学明确显示肿瘤位置,则可直接进行手术。一般患者术后的第3、6、9、12个月均需进行膀胱镜检查,若采用Urifind与泌尿系统B超检查相结合进行复发监测,在3个月或9个月复查时,若两种检查结果均呈现阴性,可省去膀胱镜检查,并在第6和第12个月时,给予患者单独的膀胱镜或联合Urifind检查,从而减少患者1年内必须进行的膀胱镜检查次数,帮助患者减轻膀胱镜检查负担。临床实践表明,采用Urifind监测的患者,其结果与后续膀胱镜结果通常一致,因此,临床医生可以将Urifind检测结果作为筛选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术后膀胱镜检查的监测指标。
助力UC全程化管理:Urifind全面指导早期筛查、术前定性诊断、术后监测
全程化管理是近年来备受认可的理念,三位专家均分享了尿液甲基化检测在UC全程化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刘征教授表示,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DNA甲基化液体活检能够通过对尿液样本的分析对早期微小肿瘤的鉴别提供可靠依据,对于已经确认患有膀胱癌或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是否彻底切除,从而减少二次手术的需求。此外,在长期治疗膀胱癌的患者中,如卡介苗灌注或免疫治疗患者,尿液甲基化检测也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患者是否处于无瘤状态,并且可持续进行尿液检测的定期跟踪。因此,Urifind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监测和治疗,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吴开杰教授谈到,随着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保膀胱的治疗逐渐普及,对患者术后状态的评估变得愈发重要。除了常规的检查如多参数磁共振、膀胱镜、荧光膀胱镜,液体活检也可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它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是否处于无瘤状态,有助于确定是否进行保留膀胱治疗。此外,Urifind的检测结果还有望指导患者后续是否需要加入放疗等其他保膀胱策略。
陈旭教授认为,尽管肿瘤全程管理理念在业界备受推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挑战,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传统全程管理主要依赖影像学技术,如CT、MR和PET-CT,然而这些技术只能发现较大的肿瘤,另外还存在辐射风险和高费用等问题。如今,分子诊断技术,尤其是液体活检,已经成为肿瘤全程管理的关键工具。Urifind在整个UC的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早期筛查、术前定性诊断、手术指导以及术后监测。此外,虽然目前肿瘤的无创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学和FISH,但尿液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对于早期肿瘤,如T1低级别肿瘤,敏感性是细胞学和FISH的3~5倍。基于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果,液体活检技术被证明可以作为UC的无创和精准诊断工具。期待这一技术能够尽快获得认可,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小结
Urifind大型多中心前瞻性中国队列研究表明[2],尿液DNA甲基化可用于UC的多个场景,且敏感性显著优于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基于其在术前定性诊断和残留诊断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有望为UC患者减少有创检查和不必要的手术,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多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探索Urifind在临床决策中的指导意义。
专家简介
- 刘征 教授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泌尿外科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德国国立肿瘤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工程学组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
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泌尿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指南膀胱癌指南编委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编委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 陈旭 教授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泌尿外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膀胱癌发病机制和转化应用研究
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J Clin Invest,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Adv Sci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2篇,总IF:334, IF >10分 15篇
国家优青(肿瘤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青年科学家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
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荣获 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优秀典范
主持国自然基金4项(优青,面上2项,青年),省部级基金5项
- 吴开杰 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研究员 副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泌尿肿瘤MDT常门诊团队秘书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访问学者(2009-2011)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对外交流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EAU、AACR、SBUR、SAU会员
陕西省性学会青委会副主委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现代泌尿外科杂志》主编助理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编委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基金15项
注:封面图及专家简介按专家姓名比划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