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20:34:12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阅读:34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02~11/05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 进入会议
搏动性耳鸣的诊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龚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龚树生
静脉性搏动性耳鸣(PT)是指在无外界声源刺激下,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与脉搏节律一致的客观性耳鸣。
1. 病因探索逐渐深入,相关致病因素不断被发现。PT最常见的病因除了最早和最常见的脑膜动静脉瘘、颈静脉球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憩室、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特发性颅高压、乳突导静脉粗大外,新的致病因素包括但不限制于血液流体学变化、颈内动脉畸形、真菌性鼻窦炎、烟雾病、乙状窦多憩室、永存镫骨动脉、上半规管裂、副神经节瘤、脑膜瘤、内脏反位等。
2. 检测手段继续丰富,检验参数不断精确。头颈部CTA+CTV已经成为筛查颅内外血管行程、状态的基本检查方法,DSA可以进一步提供循环系统的生理状态、压力参数等。4D Flow MRI能够评估PT患者血流动力学,基于影像信息的计算流体力学已用于VPT致鸣因素的研究,功能MRI能够发现VPT患者的相关脑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地评估循环系统目标血管等平静呼吸时各段最大内径、最高流速、血流量,压颈试验阳性患者中优势血流组和非优势血流组患/健侧各段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PT的检测手段。
3. 治疗方式不断创新,治疗效果不断提升。当前PT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减重、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外科治疗方面,针对乙状窦憩室,应用憩室切除/还纳配合局部骨壁加固技术,针对乙状窦骨壁缺损,应用骨粉/软骨重建骨壁等,都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一些探索中的手术方案,如乙状窦缩窄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少见的导致PT的疾病,如上半规管裂,颈内动脉畸形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手术,封闭上半规管裂隙、移位/加固颈内动脉等方式予以改善。介入治疗方面,对于横窦狭窄、动静脉瘘、静脉憩室等病变可以应用血管支架、弹簧圈、密网支架、血管栓塞等方法改变血管的形态、流通性,也已经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治疗效果。
慢性鼻炎的再思考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朱冬冬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朱冬冬
鼻炎典型临床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鼻塞、瘙痒、打喷嚏、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随着对上气道黏膜在人体生理保护及免疫调控重要作用认识,发现多种疾病都与鼻黏膜炎症的进展相关,并且可能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现有的鼻炎分类多基于不同标准的,有很多重叠的分类系统,包括发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症状、症状模式/频率、病原体和病理生理学。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分类更关注鼻黏膜炎症的内在表型,鼻黏膜细胞学检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在黏膜炎症中的应用等技术有希望作为诊断鼻炎的临床标准。同时对慢性鼻炎的治疗也缺乏临床标准,有效的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特别是对其疗效的评判还仅仅停留在患者主观感受,亟需改进。
慢性鼻炎的治疗与其分类相关联,变应性鼻炎的治疗采用药物、脱敏、过敏原隔离、患者教育四位一体治疗,近期研究表面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非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由于机制及分类认识的不足,还需要更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据。
对慢性鼻炎的机制性研究在鼻黏膜局部炎症机制上有新的进展,如基于黏膜炎症类型的分类(AR,LAR,NARAS,NARNA,IR),比慢性鼻炎根据病因分类更趋于其发病机理。鼻黏膜上皮屏障在慢性炎症中的作用,包括黏膜免疫的保护和调节功能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受到更多关注,同时发现神经免疫机制及瞬时感受器在鼻腔黏膜慢性炎症中起到重要作用。鼻黏膜慢性炎症机制的研究不仅可对临床治疗慢性鼻炎提供精准靶点,对鼻腔的生理性功能的再认识还具有重要意义。
无病不免-从新冠谈免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余力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余力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症状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免疫能力方面的差异。
免疫主要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功能。免疫防御主要用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免疫过低常见于老弱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等,属于免疫缺陷;而免疫过高则会出现超敏反应-炎症风暴,也有较大致死的风险。免疫监视主要功能是清除恶性突变及衰老的细胞,如有缺陷,可能导致肿瘤增生。而免疫自稳要求对自身抗原耐受,一旦有问题容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新冠病毒主要考验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强大者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免疫功能能力低下者则会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而免疫功能过高则会出现超敏反应,如炎症风暴,且具有较大致死的风险。疫苗接种有助于快速识别新冠病毒,让人体做出快速应答反应,可有效地减轻相应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导致的耳部咽喉头颈部的症状多样,病毒可攻击血管、神经、黏膜,导致面瘫、突聋、分泌性中耳炎、味觉障碍、头晕/眩晕、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咽痛(刀片嗓)、咳嗽、血性分泌物等系列临床症状。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长期睡眠障碍,长时间压力过大,肠道功能差,缺乏运动等。需要综合性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时代头颈肿瘤综合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刘绍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刘绍严
头颈肿瘤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头颈部鳞癌的治疗,特别是局部晚期的肿瘤,需要综合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内科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手术和根治性放疗均是头颈部鳞癌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对于局部晚期的患者,单纯手术的创伤较大、部分患者的器官功能难以保留;虽然同步放化疗有着更高的器官功能保留率,但其仅能在部分患者中控制疾病;诱导化疗、术前放疗等治疗方式被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以提升手术的器官功能保留率,但仍有可能造成手术延迟或增加手术并发症。尽管综合治疗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头颈部肿瘤仍需更好的治疗方式以延长患者生存和保留器官功能。
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头颈部鳞癌中,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可以在联合阳性分数、肿瘤突变负荷较高的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中带来生存获益。近年,新辅助免疫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数个周期的免疫治疗以提升肿瘤局部控制、功能保护、远期生存,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多项Ⅱ期临床研究报道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成为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新治疗方式。可以说,免疫治疗为复发/转移的头颈部鳞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初治的头颈部鳞癌患者提供了更高的肿瘤局部控制和器官功能保护,头颈肿瘤的治疗正式进入了免疫时代。然而,在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生物标志物不明确、治疗响应评估较为困难、手术范围及后续治疗强度不确定等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明确免疫治疗后肿瘤特性,开发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可能获益的人群,并通过多学科讨论为每位患者制定最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