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09:14:00来源:医脉通阅读:6次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1月2日~5日,一年一度的美国肾脏病学会年会(ASN)在美国费城盛大召开,为全球学者贡献一场学术盛宴。11月4日,本次大会上开启了盛大的慢性肾脏病辩论环节。那么,这场辩论有何亮点?对临床又有什么启示呢?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汪年松教授为大家介绍每日会议上的亮点进展。
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诊断与分期的主要依据。现如今,临床中对于肾小球滤过率的测量方式主要通过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进行测量,测量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基于肌酐、基于C反应蛋白或者肾动态显像法。此次大会也展示了肾功能测量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总结关于肾小球滤过率在临床中的应用的最新临床指南,讨论了肾小球滤过率的应用进展及其在临床观察和干预研究中的价值。
慢性肾脏病的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无减。自2001年“慢性肾脏病”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对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作了进一步修改,将尿蛋白含量作为判断预后的新增指标。从各大指南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在逐渐完善,同时每一次改变也必定伴随争论,例如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范围是否应该依据年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定义。这些关乎着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必将在未来影响临床。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的出现,可谓是慢性肾脏病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能模拟人体内在的生理状态,在刺激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同时,还能通过抑制铁调素而增加铁的吸收与利用,这一特点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纠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作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肾性贫血治疗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如何在临床中进一步规范使用罗沙司他,来造福更多肾性贫血患者,是所有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点关注话题。
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ROXSTAR研究)评估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罗沙司他可有效提升透析和非透析依赖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并长期维持。具体而言,在罗沙司他治疗24~52周时,85%以上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会升高至100g/L以上,显著提高了血红蛋白达标率。同时,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罗沙司他临床应用安全性,证实了口服罗沙司他可能是中国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伴或不伴铁剂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
环硅酸锆钠是一种创新型高选择性钾结合剂,在中国被批准用于治疗高钾血症。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非介入治疗性研究,评估了环硅酸锆钠在真实世界中对中国高钾血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治疗模式。结果显示,环硅酸锆钠可使患者的平均血钾从基线的5.9mmol/L下降至5.0mmol/L。经多因素校正后,环硅酸锆钠组有51.3%和77.8%患者的血钾在3.5~5.0mmol/L和3.5~5.5mmil/L。总的来说,环硅酸锆钠是中国急慢性高钾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案。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调查中国大型三级医院高钾血症的患病率、复发和预后情况。结果表明,高钾血症在中国临床中十分常见,约2.1%的门急诊患者会发现高血钾。12.4%的高钾血症患者会在30天内发生高钾血症复发。高钾血症的1、2、3、4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8.5%、19.5%、19.9%、20.2%。血钾升高是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临床对高钾血症的治疗从注重急性转向“急-慢性兼顾”的长期管理,不仅要合理应用钾结合剂,还应重点关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与日常管理。
肾脏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相关通道,以及转运蛋白在维持人体正常的血压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能够实现糖心肾共管,并且在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非糖尿病性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达格列净能在短期内显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斜率,具体而言,未治疗前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斜率为-1.67ml/min/1.73㎡,治疗后的总体斜率和长期斜率分别为-1.45 ml/min/1.73㎡和-0.4 ml/min/1.73㎡。这证实了其在慢性肾脏病领域的良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