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17:26:57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阅读:255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22~11/25 地点:武汉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2023年11月22-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举行。
11月23日上午,盛大的开幕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开幕式后,全体大会1专场接续举行。西北大学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教授主持了专场。
姬秋和教授,陈丽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以“初心不变、循证引领、携手共进”为汇报主题,从7个方面全方位回顾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三年的工作进展。
朱大龙教授分享报告
具体包括党建及组织建设;指南与共识;继续教育项目与执行情况;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基层教育与国际交流;公益活动。
党建及组织建设方面,学会开展了“重走长征路,CDS青年基层行”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长征史迹、基层医生培训、查房义诊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2020年12月1日至今,第九届CDS委员发表指南/专家共识共19个,并积极开展指南推广活动,覆盖26个城市和5000名受众,以第一/通信作者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中文文章295篇,发表SCI文章2226篇。
此外,多格列艾汀和西格列他钠、人工智能管理糖尿病、全新胰岛移植策略等新药物、新技术以及MMC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学会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基层教育、国际交流与公益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以“中国糖尿病现状及未来”为题,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开拓性讲解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相关疾病防控现状及未来趋势。
宁光院士分享报告
糖尿病的防控需要重视全危险因素管理,即全面控制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代谢因素、社会心理和环境暴露等因素,最大程度降低或消除疾病负担。机体能量代谢稳态平衡或失衡的最直接反映是体重变化,因此从病因的角度出发,精准设定患者个体化的理想“体重调定点“是代谢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体重调定点”是个体化的相对值,强调全生命周期能量代谢,需要兼顾能量与营养摄入的平衡,注重不同体重成分对健康的影响,关注体重的“健康悖论”现象(脂肪积聚,肌肉和骨骼减少),同时也要理性认识减重药物(长效性及副作用)。最后,宁光院士谈到,对病因的科学认知,将改革防控管理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分享了“数字医疗与糖尿病管理”的背景、具体案例以及未来趋势。
贾伟平院士分享报告
报告简要介绍了医疗服务模式变化与数字医疗发展的背景,表明慢病协同服务促进系列政策、数字医疗建设系列政策可有效提升糖尿病防控质量,并展示了数字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应用的4个案例及其成果,包括上海医防融合式智慧糖尿病全程管理、人工智能助力糖尿病视网膜筛查(DeepDR)、全国糖尿病线上管理教育行动——优行项目以及移动医疗助力基层糖尿病管理研究,突显了数字医疗在糖尿病及并发症早期筛查、治疗、管理、改善健康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最后,贾伟平院士介绍了数字医疗在糖尿病管理新趋势中的应用,系统总结了数字医疗的6大优势,包括提高疗效、加强预防和教育、成本控制、增进医患互动、提高患者自主性、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
随后的全体大会2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滕卫平教授主持。
贾伟平院士,李小英教授,滕卫平教授主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针对脂毒性的危害、机制与干预话题进行了分享。
赵家军教授分享报告
脂毒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脂毒性指的是在脂质代谢紊乱时,游离脂肪酸升高,组织器官内脂质大量堆积,超过了组织利用和消耗脂肪的能力,从而导致血脂异常升高或组织器官内出现了脂质的异常蓄积。这既可直接损伤组织和器官,也可通过血脂异常等途径间接造成毒性作用。
脂毒性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关键。脂毒性促进糖尿病发生发展,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程,其关键机制在于脂毒性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分泌,是疾病发生的“黑手”,病情进展的“推手”,不良预后的“凶手”研究证实。此外,脂毒性还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肾脏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总之,脂毒性在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对其的关注,加大研究力度具有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更多学者团队的努力,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精准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翁建平教授分享了临床需求驱动的糖尿病创新研究。
翁建平教授分享报告
首先,翁建平教授通过对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回顾了既往基于临床需求驱动的研究成果。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加,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受到挑战,“我们是否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系列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确认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优于口服降糖药,胰岛功能改善是临床缓解的关键,回答了时代之问。
此外,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全球首个全人群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研究,聚焦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康乃馨研究等……大量研究成果的支持,都是临床需求驱动研究的生动案例展示。
随后,翁建平教授又针对“大模型”时代下的糖尿病数字创新,分享了观点。将疾病的治疗、研究、教育、管理与移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前的挑战包括技术、伦理和道德困境,以及涉及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问题,甚至是法律障碍,需要进一步努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快速有效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院士以“葡萄糖感知通路的生理多功能性”为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林圣彩院士分享报告
基于一系列基础研究证据,林圣彩院士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卡路里限制与长寿之间的密切关系。葡萄糖可作为信使,以结构实体的形式,而非能量,调控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研究发现,葡萄糖感知通路是长寿因子汇入的多节点通路,(间歇性)低葡萄糖水平、卡路里限制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如激活AMPK同时抑制mTORC1)可维持代谢稳态,介导健康和寿命的延长。
同时,靶向葡萄糖感知通路的原研药物开发也取得了初步进展。林圣彩院士详细介绍了二甲双胍、辟谷精、Aldometanib等药物对葡萄糖感知通路的调控,以及介导长寿的生理机制。
最后,林圣彩院士提到,葡萄糖作为信使,还可直接介导胰岛素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