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四肢无力伴呼吸困难,这个原因不简单

2023-11-21 16:43:00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作者:王璐璐。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神经科总是会遇到很棘手的疾病,诊断相对于治疗来说更为重要,本例是一位中年男性因进行性四肢无力,加重伴呼吸困难前来就诊,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病例!


病例简介


患者,男,55岁。


主诉:进行性四肢无力11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4天。


现病史:患者自11个月前开始发现自己于上楼、跑步时易出现疲劳、下肢无力现象,平素能一步跨三级台阶,当时只能逐步上楼,但行走平地、日常活动不受限,经休息、减少运动等调养,症状并未减轻,8个月前有所加重,刷牙时上肢有“肉跳”感,无麻木及感觉异常,仍能坚持工作。近两个月患者有时摔倒,端碗、用匙受限,逐渐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4天前出现呼吸困难。无发热、腹泻,无怕热、怕冷。无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史及肝炎结核史。无毒物接触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意识清楚,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判断力正常,无认知及情感异常。无失语及构音障碍,接触良好。粗测视力、视野正常,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睑无下垂,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无复视及眼震。头面部痛觉对称,双侧颞、咬肌对称有力,张口下颌无偏斜,下颌反射无亢进。 双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鼓腮无漏气。粗测听力正常,Rinne(+),Weber试验居中。耸肩转颈有力。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有肌纤维震颤。全身痛、温、触、压觉及振动觉、位置觉正常对称存在。四肢对称性肌肉萎缩,肌肉松弛,四肢肌张力低下,肌力近端2级,远端3级。无不自主运动。指鼻试验,快复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不能完成。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双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对称性减弱(+)。腹壁反射上、中、下对称存在。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Gorden(-)。颈软,无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


辅助检查:常规血生化检查正常。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基因分析有SMNI外显子7的纯合缺失,无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上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p(CAG)n的拷贝数异常扩增。


综合以上分析诊断为:成人型脊髓肌萎缩症(SMA)。


诊断依据:脊髓和延髓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原因并不少。要考虑炎症、肿瘤、脊髓血管畸形,变性疾病如脊髓空洞症、SMA、进行性肌萎缩(PMA)、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kennedy病)等。


治疗及预后:患者为经基因分析确定的成人型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无治愈的方法。但可以对症治疗,如无创呼吸机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经皮胃造瘘可解决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


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


定位:该患者以近端无力为主,肌萎缩明显。双侧对称,无感觉障碍。双下肢腱反射减低,病理征阴性,支持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包括肌病,周围神经病及脊髓前角或延髓病变),患者有肌肉跳动。支持运动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及脊髓前角病变)。


定性:患者病变部位可能在周围神经及脊髓前角,诊断上可考虑运动神经元病。该患者要考虑脊髓前角和周围运动神经病变。由于患者没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很明显,考虑脊髓前角病变可能性大,可除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说明有球部麻痹,这可能为延髓运动神经元损害。


SMA鉴别诊断


该患者从临床表现区别SMA、kennedy病、PMA等有一定难度,所以临床曾笼统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但后者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及进行性延髓性麻痹四个类型。通常不包括脊髓性肌萎缩。而该患者成年发病,以近端无力为主,肌肉跳动,肌萎缩明显。双侧对称,无感觉障碍,双下肢腱反射减低,病理征阴性。该患者肌电图支持神经源性损害,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要高度怀疑成人型脊肌萎缩症。


(1)SMA: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为运动神经元生存(SMN1)基因外显子7的纯和缺失。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但SMA肌无力和肌萎缩从四肢近端开始,根据起病年龄又可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型,除婴儿型进展较快外,青少年型和成年型进展缓慢,可存活20年以上。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散发型SMA的研究结果提示,其与儿童型SMA具有基因同源性,主张对SMA-IV型也进行基因诊断。

(2)kenned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近端肌无力,球部、面部及肢体肌萎缩,可伴有男性乳房发育和生殖功能降低等雄激素不敏感表现。该病是由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个外显子上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p(CAG)n的拷贝数异常扩增所致。p(CAG)n重复序列拷贝数在正常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11-31不等,如超出40则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肯尼迪患者群体中AR基因p(CAG)n重复序列拷贝数比正常人群多1倍左右,一般跨越40-62区间。

(3)PMA: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患病年龄多在30岁左右,男性多见,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通常在数年后会发展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就诊时中老年,主要表现肌无力,双侧对称,近端为主,肌肉萎缩不明显,可以考虑重症肌无力或肌病,但有必要想得更多,应该及时做肌电图和肌酶谱,患者考虑经济原因至本次接诊前一直未做肌酶谱。但是明确SMA诊断需要经过基因分析证实,其对家族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有积极意义。也避免使用过多盲目治疗措施,浪费医疗资源。


SMA诊断


SMA分子诊断应首选针对SMN1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二代测序不能检测出SMN缺失突变。


SMA治疗


近年来SMA的基因治疗获得了开创性进展。Nusinersen作为一种反义寡克隆核苷酸,通过鞘内注射能促进SMN2基因mRNA前体剪接为可翻译成全长SMN蛋白的mRNA,增加全长SMN蛋白的表达量,以弥补SMN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SMN蛋白合成不足,从而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6年批准其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SMA,我国于2019年2月批准其用于治疗SMA。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各级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罕见病,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SMA患者未来可获得有效治疗。


SMA虽为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但致病原因明确,临床诊疗可行,因此SMA患者越早诊断,越早开始有效治疗,预后越好,甚至在症状前开始治疗,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吴宝石,范兴恳,潘成蜂.脊髓性肌萎缩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2).

2.Stefan N,Megan A,Anne M.Spinal Muscular Atrophy.Semin Pediatr Neurol.2021 Apr;37:100878.

3.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37(3):263-268.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