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14:23:42来源:医脉通阅读:27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具有侵袭性,治疗选择很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具有潜在的慢性活化的B细胞受体信号,其可对BTK抑制剂产生反应,但反应持续时间较短。既往研究表明,TEDDI-R方案(伊布替尼+替莫唑胺+依托泊苷+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实现了持久缓解。但目前对BTK抑制剂有反应的SCNSL的分子学特征尚不清楚。在2023年ASH大会上,有研究者汇报了一项正在进行的TEDDI-R方案在SCNSL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方法
该临床试验(NCT03964090)为II期临床研究,纳入标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全身受累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年龄≥18岁,体能状态评分<3,器官功能良好。患者先前可接受过BTK抑制剂。HIV感染患者被排除在外。在治疗窗口期,患者先接受伊布替尼560mg,共14天,以确定患者对其的反应性。伊布替尼治疗后病变减少≥20%的患者接受TEDDI-R方案,如果减少<20%则接受TEDD-R(无伊布替尼)方案。门诊化疗为4个周期,每个周期21天,包括鞘内化疗。没有维持治疗和巩固治疗的试验计划,第2和第4治疗周期后评估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
2019年6月-2023年3月,该试验纳入了50例患者,中位年龄63(26-89)岁,15例(30%)年龄≥70岁。17例(34%)为女性。28例(56%)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21例(42%)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5例(10%)为GCB型、1例(2%)为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1例(2%)未知。16例(32%)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10例(20%)为MYC/BCL2重排,6例(12%)为MYC/BCL6重排。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EBV-LPD)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分别有2例(4%);浆母细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各有1例(2%)。在所有患者(n=50)中,5例(10%)未接受治疗,45例(90%)为复发/难治。25例(50%)同时累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25例(50%)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有复发/难治性患者均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其中29例(58%)先前接受过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8例(18%)先前接受过CAR-T治疗。
43例患者完成了伊布替尼窗口治疗期,且疗效可评估;25例(58%)对伊布替尼有反应,18例(42%)耐药,疗效结果见图1。TEDDI-R组(n=28)的总缓解率(ORR)为96%,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71%;TEDD-R组(n=20)的ORR为35%,CR率为25%。3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3%和31%,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1%。3或4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31%和12%,3级贫血发生率为37%。3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AE)包括尿路感染(20%)、低钾血症(22%)、败血症(14%)、腹泻(16%)、低血压(12%)、疲劳(10%)、厌食(10%)、肾上腺功能不全(10%)和心房颤动(8%)。几乎没有观察到4级AE,未观察到机会性包括曲霉菌在内的感染事件。14例(28%)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
图1.43例患者接受伊布替尼后的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24个月后,所有患者的1年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37.8%和59.9%。患者死因包括疾病进展(20例,83%)、肺炎(3例,13%)和心脏事件(1例,4%)。伊布替尼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与伊布替尼治疗耐药的患者相比,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7.0% vs. 16.7%(p=0.0006)和73.8% vs. 47.9%(p=0.06),具体结果见图2。大部分(86%)对伊布替尼有反应的DLBCL/HGBL患者的CD10表达为阴性。CD10阴性DLBCL/HGBL患者的ORR为77%,CR率为70%。CD10阴性DLBCL/HGBL患者的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0.5%和65.0%。<70岁与≥70岁患者的PFS和OS没有显著差异(p=0.87和p=0.74)。依据基因组测序分型,80%MCD亚型(n=4)、75%BN2亚型(n=3)、50%EZB亚型(n=2)和50%未分类(n=7)患者对伊布替尼有反应。
图2.伊布替尼有反应和耐药患者的PFS结果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对伊布替尼有反应的SCNSL患者,在接受TEDDI-R方案后的CR率较高,且缓解持久。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对伊布替尼有反应的患者的CD10表达为阴性,且为MCD和BN2亚型。整体而言,TEDDI-R方案可为所有年龄段SCNSL患者提供门诊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