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14:16:05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阅读:88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22~11/25 地点:武汉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为提高我国糖尿病研究和诊疗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于2023年11月22-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赵维纲教授以《从分子设计到药理胰岛素周制剂研发创新》为题发表精彩学术讲座,会后接受医脉通专访分享胰岛素周制剂的最新研发进展。
赵维纲教授
专家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医疗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总编辑,北京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委;以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以课题副组长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
医脉通:赵教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胰岛素周制剂的研发进展?
赵维纲教授:大部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使用胰岛素。但当前皮下注射给药胰岛素需每天注射,带来用药上诸多不便,同时也存在包括疼痛、容易遗漏用药等问题。
所以,从患者角度来讲,希望能够减少注射次数;从医生角度来讲,也期待胰岛素长效制剂早日应用于临床,在减少注射次数的基础上兼顾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使血糖得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多家顶尖医药企业致力于胰岛素周制剂的研发,研发策略主要聚焦在脂肪酸酰化技术、Fc融合蛋白技术及PEG聚合物连接技术等。目前研发靠前的周制剂有两款——诺和诺德公司的依柯胰岛素以及礼来公司的BIF(Efsitora alfa),前者基于脂肪酸酰化技术,后者基于Fc融合蛋白技术。
目前,依柯胰岛素已经完成临床研究,已向美国、欧盟、中国等药监部门递交上市申请,等待批准上市。
医脉通:胰岛素周制剂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赵维纲教授:胰岛素周制剂的核心降糖机制没有很大区别,因为它们都是源于激活胰岛素受体来发挥降糖作用。与每天注射制剂相比,胰岛素周制剂最大的区别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时间更久,作用时间的跨度更长。
以依柯胰岛素为例,其基于脂肪酸酰化技术、改变氨基酸序列,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从白蛋白结合储库中,缓慢持续地释放活性胰岛素,如“涓涓细流”般作用于靶器官和组织。注射3~4次后,达到稳态,发挥全部降糖作用。
医脉通:胰岛素周制剂的安全性?
赵维纲教授: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最为关心的问题。1日1针基础胰岛素在使用过程中除外注射不便带来的困扰之外,还可能会带来诸如低血糖、体重增加等等不良反应,尤其是低血糖。
因此,在胰岛素周制剂的研发过程中,特别设计了相关研究评估其低血糖风险——人为给予大剂量(增加两到三倍的剂量)后,考察低血糖事件风险。结果显示,与传统的1日1针的胰岛素类类似物相比,未发现胰岛素周制剂的低血糖风险有明显差异,所以胰岛素周制剂的安全性总体良好。
医脉通:请问在胰岛素周制剂的日常使用过程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赵维纲教授:有关胰岛素周制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其需要经过3~4周的注射,血药浓度才会达到剂量所标称的降糖效能。因此,剂量滴定需要一个相对更长的过程,这是周制剂的特点之一,切勿操之过急。从这个角度来讲,胰岛素周制剂可能更适合血糖脆性较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