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16:09:52来源: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阅读:104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10~11/12 地点:广州融创施柏阁酒店 进入会议
蔡卫平教授
在整个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所谓依从性,是指患者对于用药方案的遵循程度。只要能按时按量服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无论是国家免费药、医保药还是自费药),都能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然而,效果不佳的患者往往与依从性不佳有关。那么,可能导致患者依从性不好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患者可能对疾病治疗不够重视,导致不能按时服药,甚至可能误服药物。其次,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对患者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出现问题时选择停止服药。例如,有些药物可能导致头晕等不适症状,或者如果需要在服药期间驾驶车辆,患者可能会为了安全而放弃服药。此外,用药过于复杂,例如需要空腹服用、饭后服用或一天需服用多次等,也可能导致患者的依从性下降。
那么,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呢?最佳方法是使用单一片剂、一天一片的药物,这样患者就不容易误服药物。同时,应选择毒副作用较小、宽容度较高的药物。宽容度越大,即使服药时间稍有偏差,也不会对药效产生太大影响。这样一来,整个治疗方案对患者依从性的要求降低,治疗效果也能得到保障。
蔡卫平教授
抗病毒治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长期治疗必然面临药物使用的不便和带来的耻辱感,此外,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某些药物在短期使用时,其毒副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副作用可能会逐渐凸显。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代谢产生较大影响的药物,长期使用才可能暴露出问题。甚至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并非直接显现,而是通过间接途径产生影响。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仅对血脂产生作用,使得血脂升高,而在短期内患者并无明显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肝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动脉硬化,随后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对于长期治疗的患者而言,这些副作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老龄化趋势下,代谢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如血脂代谢、对肾脏和骨代谢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肥胖等诸多问题。
这些影响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困扰,但我们需要面对这一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面对该挑战,当前研发药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提高药物使用的便捷性,减轻毒副作用,并越来越关注长期毒副作用。过去的药物主要关注短期毒副作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长期代谢方面的影响。因此,长期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研发或已上市的药物,其疗效可能与之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毒副作用明显减轻,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这也是药物研发的一个趋势,因为面对的人群需求发生了变化,用药时间也在不断延长,因此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关于耐药问题,艾滋病的耐药性其实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过去,由于使用该药物的患者数量较少,且大多数患者处于晚期,因此药物的使用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如今用药疗程延长,特别是患者长期用药后,依从性可能会降低,从而导致药物耐药性逐渐显现。
目前,我们面临着两种耐药现象的关注:一种是治疗后耐药,即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难以被彻底消除且出现耐药突变位点,导致药物敏感性降低,疗效减弱甚至失效。当你更换没有耐药性的新治疗方案后,药物又能重新起效。针对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预防耐药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耐药情况,应尽早发现并用检测手段验证后,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一种耐药现象,即治疗前耐药。在未使用药物之前,患者已经被检测出对特定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这部分人群引起了特别关注,因为在尚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他们接触到了耐药病毒株所致。若不进行常规的治疗前耐药性检测,很容易按照普通的标准一线方案进行治疗,从而导致治疗无效。
甚至可能最初只是对某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但在用药后,很可能会发展为对三种药物都产生耐药性,得不偿失,而且在早期出现耐药现象后,患者容易将耐药株传播给他人。由于目前中国患者病毒载量检测频率通常为一年一次,因此当患者发生耐药后,可能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被发现,并且在这期间,患者很有可能将耐药株传播给更多人。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和省份治疗前耐药率已经超过了10%,这意味着有10%的患者在未用药前就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一现象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值得关注。大部分省份耐药率还是控制在5%-10%之间,但每个省的耐药率存在增长趋势,未来很有可能超过10%。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未来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前就进行耐药性检测,以防止患者在用药初期或未使用药物时就出现抗药性。
蔡卫平教授
实现艾滋病的治愈无疑是我们最希望突破的发展方向。并且已经存在案例,全世界已有五例病人实现了艾滋病治愈。但这种治愈方式并不具备可重复性,因为因为这些患者实际上都是在感染艾滋病后,又患上了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等。通过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后,患者的艾滋病病毒可能被输入到缺乏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受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从而阻止病毒再进入新细胞复制,最终实现治愈。
但大部分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仍无法实现彻底的治愈,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并寻找除骨髓移植之外的其他可重复性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根治。但如果不能实现根治的话,我们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寻求功能性治愈。这种治疗方式可简单理解为带毒生存,即病毒仍然存在,但不再在血液中复制,也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一来,患者即使携带病毒也能正常生活,无需依赖药物来维持健康,这样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迹象表明,艾滋病治疗在功能性治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与根治性治愈相比,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难度较小。然而在未实现治愈或功能性治愈的情况下,仍需依赖长期用药。抗病毒药物需要终身使用,病毒会持续复制,其预期寿命与普通人无异。患者需要克服长期服药带来的不便和药物副作用,如何让患者能够坚持长期用药,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活和身体的影响,有一个研发趋势是长效药物。所谓的长效药是,相较于过去每天需口服一片药片的治疗方式,现在已上市的药物可以通过每8周注射两针的方式实现持续治疗,从而省去了中间频繁服药的繁琐。
此外有一种新上市的单个药物能够实现半年打一针,这种长效治疗方式将极大地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因为他们不需要每天都要服药,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去医院打一针即可。这种长效治疗方法不仅解决了长期用药的不便以及可能出现的按时按量服药问题,而且长效药物通常具有非常轻微的副作用。这是因为长效药是无法被完全排出体外的,所以需要副作用非常轻微,因此像患者在每8周或24周接受一次注射的长效药物治疗过程中,无疑使患者得到了极大便利。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艾滋病患者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对于许多患者而言,每天服药有一种耻辱感。他们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因此不得不选择偷偷服用药物。这可能导致患者漏服药物,同时每天提醒自己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也使他们存在心理负担。
因此,艾滋病长效治疗方案正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长效药物的上市。目前,已经有不少长效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除了肌肉注射的长效药物外,还包括一些口服长效药物。患者只需每周服用一次药物,这对于患者来说并不会有太大负担。此外,从联合用药趋势来看,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较少的联合用药。过去可能需要尝试4种或5种药物的联合疗法,而现在基本上采用3年的标准鸡尾酒疗法。当前的趋势是逐渐向2年治疗时长方向发展。许多新研发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往往只需要使用两种药物,原因在于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强的疗效,不需要3年就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即时只有2种药也不再容易发生耐药。
并且这种治疗方法还能够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抗病毒药物间相互作用,还包括与治疗老龄化患者自身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抗病毒药物种类的减少有助于减少与其他基础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我们已经实现这种越来越简单、高效且持久的艾滋病治疗方式了。
今年的艾滋病日马上要到了,希望各位艾滋病的病友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正确的面对这个疾病,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