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0:08:57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赖亚新教授阅读:95次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防控形势严峻。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如何满足不同T2DM患者的降糖需求,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 T2DM 治疗领域的一类新型降糖药,在降糖疗效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本期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赖亚新教授就GLP-1RA在不同临床特征的T2DM患者中的应用分享真知灼见。
赖亚新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神经与内分泌学组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沈阳市医师协会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一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课题两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15篇
擅长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及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治,在下丘脑垂体疾病、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代谢性骨病、痛风、肥胖症、离子紊乱等方面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注T2DM异质性,为降糖疗效保驾护航
血糖控制是T2DM管理的关键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P<0.0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P<0.0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P<0.01)2。一项决策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HbA1c从第4分位组(>8.2%)降至第1分位组(<6.4%)与T2DM患者预期寿命增加3.8年相关3。可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长期治疗目标的基础4。
然而,T2DM患者临床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基线HbA1c水平、β细胞功能、合并症等均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效果5,6。一项观察性纵向队列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较高BMI[比值比(OR)=1.15,95%置信区间(CI)=1.02 - 1.29,P<0.05]以及较高初始HbA1c水平(OR=3.75,95% CI= 2.59 - 5.44,P<0.01)与血糖失控呈显著正相关7。因此,临床在制定降糖策略时,需考虑T2DM异质性对降糖疗效的影响。
GLP-1RA强效降糖,助力血糖管理
GLP-1RA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类降糖药物,其可通过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等多途径发挥降糖作用1。目前,GLP-1RA已在多项循证证据中展示出强劲的降糖效果。
一项评估了GLP-1RA降糖疗效的综述研究显示,GLP-1RA可降低HbA1c 0.5%~1.8%8。对于不同GLP-1RA的降糖效果,SUSTAINS系列研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结果表明:给予司美格鲁肽(1.0 mg/w)和利拉鲁肽(1.2 mg∙d-1)30周后,分别可使HbA1c(基线8.2%)下降1.7%和1.0%9。给予司美格鲁肽(0.5 mg/w、1.0 mg/w)、度拉糖肽(0.75 mg/w、1.5 mg/w)40周后,分别使HbA1c降低了1.5%和1.8%,1.1%和1.4%10。给予司美格鲁肽(1.0 mg/w)和艾塞那肽缓释注射液(2.0 mg/w) 56周后,分别使HbA1c(基线8.3%)降低1.5%和0.9%10。
2023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将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高剂量)列为“降糖疗效非常高”的药物,其他GLP-1RA列为“降糖疗效高”的药物11。
司美格鲁肽降糖疗效“稳如泰山”,不受不同临床特征影响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GLP‑1RA,与天然GLP-1氨基酸序列具有94%同源性,半衰期约为1周,支持每周一次注射12。全球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SUSTAIN系列研究已证实司美格鲁肽的降糖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西格列汀、艾塞那肽微球、甘精胰岛素、度拉糖肽、卡格列净等多种降糖药物,降低HbA1c最高达1.8%10,13-20。
如前文所述,T2DM患者临床特征异质性明显。那么,司美格鲁肽对不同患者人群是否同样具备良好的降糖疗效呢?SUSTAIN系列研究的亚组分析研究详细回答了这一问题。
➤司美格鲁肽“按需降糖”,基线HbA1c越高,HbA1c降幅越大
SUSTAIN1-5事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基线HbA1c患者,司美格鲁肽治疗可有效降低HbA1c,且患者基线HbA1c越高,降糖效果越明显,对于基线HbA1c>9.0%的患者,司美格鲁肽1.0 mg治疗30周,HbA1c降幅达2.7%(图1)21。
图1. 司美格鲁肽在不同基线HbA1c患者中的降糖效果
➤司美格鲁肽降糖效果不受BMI、病程、背景治疗及β细胞功能影响
SUSTAIN 7事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基线BMI如何,司美格鲁肽均可强效降糖,且无明显组间差异22。USTAIN 1-5的探索性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以及>10年的患者,司美格鲁肽均可有效降低HbA1c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基线使用二甲双胍单药、噻唑烷二酮(TZD)单药、二甲双胍联合TZD或磺脲类联合TZD以及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司美格鲁肽均可强效降糖;此外,对于不同β细胞功能状态的患者,司美格鲁肽亦能有效降低HbA1c(图2)21。
图2. 司美格鲁肽在不同β细胞功能状态患者中的降糖效果
➤司美格鲁肽降糖效果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因素影响
SUSTAIN 6事后亚组分析23及SUSTAIN 7事后亚组分析22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在男女亚组中较安慰剂及度拉糖肽有更显著的降糖疗效。此外,SUSTAIN 7对年龄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年龄如何,司美格鲁肽均可强效降糖22。
不同种族和民族间T2DM患病率和病因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SUSTAIN 1-5&7的探索性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种族T2DM患者,司美格鲁肽均可强效降糖。值得一提的是,司美格鲁肽1.0 mg治疗可使亚洲人HbA1c较基线下降2%,HbA1c<7.0%患者比例达82.8%(图3)24。
图3. 司美格鲁肽在不同种族患者中的降糖效果
小结
血糖控制是T2DM管理的关键,在制定降糖策略时,需考虑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异质性对控糖效果的影响,以保障治疗疗效。司美格鲁肽作为GLP-1RA家族的代表药物之一,可“按需降糖”,且降糖效果不受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背景治疗、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可助力更多T2DM患者血糖达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3]Kianmehr H,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2 Apr 1;5(4):e227705.
[4]王煜. 药品评价,2011,8(13):35-38,46.
[5]Wang H, et al. BMJ Open. 2020 Apr 6;10(4):e036331.
[6]Luu Quang Thuy, et al. Biomed Res Int,2021,2021:8886904.
[7]Dai Q, et al. BMC Endocr Disord. 2021 May 22;21(1):104.
[8]Davies MJ, et al. Metabolism. 2020 Jun;107:154242.
[9]Capehorn M S, et al. Diabetes Metab,2020,46(2):100-109.
[10]Pratley R E,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8,6(4):275-286.
[11]ADA.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S291.
[12]曾英彤, 等.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临床应用医药专家共识[JOL].今日药学1-38[2023-1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650.R.20230421.0935.004.html
[13]Sorli C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251–60.
[14]Ahrén B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341–54.
[15]Ahmann A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41:258–66.
[16]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355–66.
[17]Rodbard HW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8;103:2291–301.
[18]Lingvay I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Nov;7(11):834-844.
[19]Zinman B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356–67.
[20]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Feb;23(2):404-414.
[21]Aroda VR,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Mar;22(3)303-314.
[22]Pratley RE, et al. BMJ Open. 2020 Nov 16;10(11):e037883
[23]Leiter LA,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9 Jun 6;18(1)73.
[24]DeSouza C,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 Feb 1;105(2)dgz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