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7:06:48来源:医脉通阅读:42次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多数患者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生存期可大大延长,甚至达到终身潜在治愈1。然而当前淋巴瘤患者规范化治疗的现状并不理想,面临传统化疗方案毒性高且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长期生存获益差、完全缓解(CR)率低、复发难治及不适合移植的患者预后差等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新药物或治疗方案助力突出重围。
多项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维布妥昔单抗(BV)在疗效提升方面表现出色,并且安全性良好,为适合或不适合移植以及BV再治疗的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 cHL)患者带来生存获益2-5。此外,BV已被纳入医保,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大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耐受性,在R/R cHL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探索BV如何为R/R cHL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保驾护航。
沈建箴教授推荐语
淋巴瘤是淋巴造血系统常见、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淋巴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CD30成为帮助淋巴瘤诊断及制订治疗决策的重要标志物。BV作为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属于首创新药,在CD30+淋巴瘤*治疗领域已有10余年经验,应用场景广阔。尤其在R/R cHL治疗领域表现突出,在适合或不适合移植及BV再治疗的患者中均表现出可靠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对于一线治疗后难治的患者,BV联合用药方案可加深缓解,改善2年无进展生存(PFS),减少肺毒性6。对于接受ASCT且移植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BV可延长移植后的PFS6。同时,对于不适合移植或多线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患者,BV提供了额外的治疗选择和潜在治愈机会。BV为R/R cHL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助力其走向潜在治愈。
全病程管理引领R/R cHL患者迈向“潜在治愈”
当前,大剂量化疗序贯ASCT是R/R cHL的二线首选治疗,但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合并症等因素的限制不适合移植,只能接受挽救性化疗,但疗效有限,无法诱导深度缓解;即使是适合移植的患者,若对挽救化疗无应答或移植前缓解深度不够,也无法通过移植改善预后。因此,如何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是当前的研究难点。对患者开展规范诊疗及全病程管理有望实现该目标7。
全病程管理意味着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应用适当的剂量、周期数与给药方案,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此外,考虑药物安全性、远期毒性、患者依从性及未来药物治疗的选择。全病程管理可提高患者缓解率,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使恶性淋巴瘤能够转变成“慢性病”。同时,规范、科学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进而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最后,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7。多年临床应用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表明,BV在R/R cHL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效且安全性良好:BV全程管理赋予R/R cHL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
BV拥有神秘宝典,里面有一种叫做ADC技术的魔法,利用该项技术将名为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的细胞毒药物引入细胞内,让其停止生长,甚至自己灭亡8。相较传统化疗方案所带来的肺毒性等不良事件(AE),周围神经病变为BV常见AE,但绝大部分患者通过剂量调整等方式进行管理后,此症状可消退或改善9。由此可见,BV在提高化疗疗效的同时,还能减轻全身暴露,让治疗安全性良好,在R/R cHL患者中显示出非凡能力8。
循证证据表明,BV可用于适合或不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延长PFS、增加CR率与客观缓解率(ORR)10;此外,BV能为一半以上BV再治疗的患者带来有效缓解5。可见BV应用场景广阔,为cHL患者提供全线管理。
不仅如此,BV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免疫靶向治疗给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过高的费用为年轻且收入偏低的患者造成了巨大负担,患者因经济压力被迫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质量严重受损10。BV现已纳入医保,且报销比例高,患者自费压力减轻。
实证丰富,BV为R/R cHL患者全病程管理打开光明前景
近年来,中国淋巴瘤的临床诊疗水平正不断进步,但患者需求仍未完全得到满足,尤其是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诊治仍面临挑战。BV循证证据丰富,在全球多国获批,为适合或不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提供更多前沿的治疗方案,为其打造全病程管理体系。
cHL是一种可被潜在治愈的淋巴瘤类型,部分患者经一线化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但仍有10%~15%的局限性疾病患者和30%~40%的晚期患者复发11。复发患者首选二线挽救化疗,随后进行ASCT。但传统挽救化疗的临床缓解率普遍较低,导致ASCT成功率低。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R/R cHL患者ASCT概率较低,不适合ASCT的患者生存状况堪忧。BV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困境,在2023版NCCN指南中,BV单药及联合用药方案在适合或不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中被推荐用于二线或后续治疗12。
图1 2023版NCCN指南中BV在R/R cHL患者中的应用推荐
➤适合移植的患者:
对于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常规挽救疗法的ORR为62%~89%,CR率只有10%~41%10,进而影响ASCT的成功率。加入BV后,患者可在ASCT前达到更高的CR率,使更多患者获得移植的机会13。
针对ASCT后的R/R cHL患者,BV也可作为移植失败后的挽救治疗,与化疗方案相比,应用BV方案的患者的中位PFS明显更长(27.0个月VS13.4个月;P=0.0144),12个月总生存期(OS)更高2。
另一项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ASCT前接受BV治疗,在ASCT后继续使用BV,患者2年的PFS率为74%,OS率为94%,提示通过BV方案达CR后行ASCT、再继续BV治疗的“三明治”疗法有望改善R/R cHL患者的生存3。
➤不适合移植的患者:
针对不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BV也表现出良好疗效。研究已证实BV单药在R/R cHL患者中疗效较好,首次治疗后随访5年,使用BV获得CR的R/R cHL患者5年OS率为64%,PFS率为52%。34例获得CR的患者中有28例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9例在未接受任何进一步的抗癌治疗的情况下维持CR状态,实现了疾病的长期控制,有望达到临床潜在治愈9。
➤BV再治疗的患者:
对于接受过BV方案治疗的患者,在疾病出现复发进展时,足周期的BV再治疗仍可为其带来获益。一项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评估了既往BV治疗后出现缓解的患者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5,结果显示对既往有BV治疗史的R/R cHL患者,BV再治疗仍能带来临床获益,ORR达52.9%(其中CR率为17.6%)。此外,大多数AE(包括周围神经病变)为1级或2级,可通过调整剂量等方式得到控制。提示BV单药方案是一种安全性良好、潜在治愈的治疗选择。
结语 靶向治疗时代,BV为cHL治疗带来新格局,尽早应用BV可为患者提供更深缓解,延长早线治疗的PFS,且安全性良好。对适合或不适合移植的R/R cHL患者,BV均能带来获益,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助力患者迈入“潜在治愈”大门!
沈建箴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二级教授 博导 医学博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全程管理中心 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部原党委书记 主任(院长)
福建省淋巴瘤防控中心 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中国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世界中联“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 副会长
福建省淋巴瘤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医会淋巴瘤分会会长
CSCO—UCLI福建抗淋巴瘤联盟 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第五届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
第六届中国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及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基金、省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主持人
1995年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福建省考区首席考官
中华医学奖评委;国家基金评审专家 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14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
注释:
*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治疗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审批编号:C-APROM/CN/ADCE/1182 2023 年12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