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6:34:08来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魏建梅科护士长 医脉通阅读:265次
近年来,中国疼痛学科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疼痛科专业医护人员的临床技术水平。医脉通特别邀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魏建梅科护士长,就疼痛护理的发展与现状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期待为广大同道分享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
专家简介
魏建梅科护士长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 科护士长 硕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护理联盟理事长
中华护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西省护理学会疼痛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疼痛护理专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
南昌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临床授课老师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通讯编委
主编、参编疼痛护理专业书籍3部
组织起草《疼痛综合评估规范》获批2023年江西省地方标准
组织编写疼痛护理相关专家共识2项
主持省、厅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等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3项
《疼痛评估管理技术体系的创建及推广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三等奖、中国护理管理创新“卓越奖”、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荣获江西省杰出护理工作者
医脉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疼痛护理领域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阶段一路发展到现在,又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重大发展?
魏建梅主任:疼痛是人类最容易共情与交流的话题,是临床许多疾病的重要症状。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因素。
疼痛护理学是以护理学和疼痛学为基础,探讨和研究维护、促进和恢复疼痛人群健康的护理理论、技能和积极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内涵。
作为护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疼痛护理学是伴随着现代疼痛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已然成为现代护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促进广大疼痛患者的康复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高质量的疼痛护理是高质量疼痛诊疗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各地疼痛护理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各级学术机构也在逐步建立,尤其是今年3月份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疼痛护理学术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而能够更好地团结全国护理工作者,致力于疼痛护理学科进步。
今年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这是从国家政治层面推出的一系列提升疼痛学科综合管理能力的举措,也为促进疼痛护理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持。对进一步发挥护理人员作为疼痛的评估者、镇痛措施的落实者、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医脉通:在您看来,当前疼痛护理领域中哪些方面仍面临着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您认为疼痛护理领域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哪些?
魏建梅主任:我国疼痛专科护理尚处于初建和成长阶段,在临床疼痛护理,专科人才培养及疼痛护理科研等多方面仍需不断努力夯实和完善。
第一,就临床疼痛护理方面而言,国内疼痛护理领域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的、能够完全适应当前疼痛诊疗发展需求的疼痛护理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同时广大临床护士缺乏疼痛护理知识或护理信息滞后,对疼痛管理的重视不够,甚至理念错误,缺乏为患者主动缓解疼痛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影响疼痛患者临床治疗整体效果。
第二,在疼痛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方面,虽然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自2019年开始,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等陆续开展了疼痛专科护士培训,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普及性强的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教材、体系和机构,尤其在各大高校的护理学专业还没有开设疼痛护理系统课程。作为临床护士的“储备金”,护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未接触和掌握疼痛护理相关知识,这也必将影响未来疼痛护理的从业和发展。
第三,随着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逐渐增强,护理科研也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疼痛护理科研仍较薄弱,现有疼痛护理从业人员缺乏强烈的科研意识,宽广的科研思路,规范的科研方法,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关疼痛护理领域的专业指南,行业标准及共识仍亟待建立。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疼痛和疼痛性疾病必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迫切需要提高疼痛的综合护理能力。
总体而言,疼痛护理学仍会随着现代疼痛医学的不断进步而进步。
我个人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疼痛护理学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依托中华及各省市护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平台,组织全国临床疼痛护理管理专家学者队伍,协同建立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疼痛护理制度,及时规范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为国内疼痛护理学科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积极普及疼痛护理教育,包括编写权威教材,推动高校的护理学专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历,开展相应的疼痛护理课程,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疼痛护理相关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中华及各省市护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要建立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健全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标准及资格认证体系,通过高校、医院及专科基地的多层级护理教育模式,有助于培育、壮大疼痛护理专科队伍,扩展疼痛护理专业化发展的空间。
此外,未来疼痛护理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从疼痛综合管理、疼痛护理管理、疼痛护理教育、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等方面深入开展。例如肿瘤疼痛护理及术后疼痛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疼痛管理、疼痛心理护理、疼痛延续性护理、智能化的疼痛管理、疼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探索疼痛护理教育新模式等等,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疼痛护理专业内涵,提升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综合管理能力。
总之,要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指示。疼痛护理学界应当踏实工作,积极进取,努力推动疼痛护理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疼痛护理学术技术和学科服务水平,为造福广大疼痛性疾病患者,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