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6:28:49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莉教授 医脉通阅读:73次
为更好地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培训质量,规范诊疗服务,提升临床医师技能和水平,促进癌痛学科发展和临床医师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卫健委发起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旨在通过开展远程、面授、基地进修、诊疗带教、科学研究等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能力提升培训。
值此契机,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莉教授进行专访,谈一谈癌痛的规范化诊疗相关话题,以加强临床医生对癌痛规范化诊疗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进而造福患者。
专家简介
宋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第七届青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癌痛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疼痛学组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疼痛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疼痛专委会委员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编委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访问学者
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11篇。参编论著1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四川省卫生厅项目两项,横向课题一项。
医脉通: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回首我国疼痛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请您谈谈一路走来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宋莉教授:对于癌痛治疗既往的发展,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癌痛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来规范癌痛的治疗。同时,该工作举措在全球的推广,使得癌痛患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得到了极大地推进。
第二个阶段,2011-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的实施,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在各个省份,对于临床癌痛规范诊疗都带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以四川省为例,使得四川省内的医护人员癌痛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比例由55%增加到了69%。
第三个阶段,2017年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难治性癌痛学组制定了《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该共识为临床一些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癌痛提出了规范的诊疗建议。这样一部共识的形成,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难治性癌痛诊疗的医疗质量。而这样一个概念也是由我国专家首次提出的。我相信癌痛诊疗规范和共识的形成,为全世界的癌痛患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内容。
进入2023 年,我们即将开展癌痛全程管理精细化诊疗的培训基地内容的推广,从试点单位逐渐推广到基层医院。在未来,我相信这样一个项目实施,除了医疗机构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之外,对于癌痛患者的居家管理也一定会有更大地提高和促进作用。
医脉通:目前,我国癌痛患者的诊疗现状如何?
宋莉教授:我从事临床工作23年,从事疼痛工作18年,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我认为,近十年来,癌痛的临床规范化诊疗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四川省为例,医护人员癌痛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比例由55%增加到了69%,这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临床工作的一个进步。
另外,癌痛的临床诊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地区的癌痛诊疗工作可能做得相对较好;但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四川省为例,一些偏远地区、山区的医院还存在癌痛相关镇痛药物匮乏、医护人员规范化评估知识匮乏,以及一些疼痛相关微创介入技术的推广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癌痛全程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能够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癌痛诊疗不足的现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医脉通:针对不同的癌症类型和癌痛程度,是否存在不同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如何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合他们病情的治疗?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谈一下。
宋莉教授:作为一个疼痛科医生,我们对癌痛的诊疗主要应该按照轻、中、重度的程度分级来进行规范化的分级管理。
第一类,轻度疼痛,NRS评分1-3分。这样一大类患者的疼痛评估和诊疗主要基于其首诊医生。例如,这些患者可能会分布在肿瘤、内、外、妇、儿等相应科室,由首诊医生来进行处理。那么这就对首诊医生关于疼痛药物的应用治疗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培训要求。
第二类,中度疼痛患者,其NRS评分为4-7分。此疼痛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些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实施。此时可能需要在肿瘤科或者其他科室医生,以及疼痛科和麻醉科医生的协助下,对此类患者进行疼痛管理。这就不只是某一个科室或者一位医生的问题了。
第三类,重度癌痛患者,其NRS评分可能在7分以上。这类患者的疼痛问题,我们在临床上就要当做急症来进行处理。一般内、外、妇、儿科或肿瘤科医生可能只是使用药物处理,起到有限的镇痛效果。因此,此类患者就一定要借助疼痛科或麻醉科医生的协助,采用微创介入等非口服药物的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因此,在癌痛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管理,这样才能让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医脉通:癌痛治疗中的规范化诊疗需要协调多学科医疗团队和专业人员的合作。能否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谈一谈,如何优化这些多学科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促进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提高?
宋莉教授:无论在国外或者国内,癌痛本身,尤其是中重度癌痛,就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合作来共同解决的临床问题。以我们医院为例,我们医院在采用多学科合作方式管理恶性肿瘤方面是非常有经验可取的。
以胰腺癌为例,我们医院设立了胰腺癌的多学科门诊,也叫MDT门诊。它涵盖了胰腺肿瘤专业组专家、胰腺外科专家、放射学关于消化道系统阅片的专家、营养科专家以及疼痛科专家,大概5-6位专家共同为胰腺癌患者解决其各方面的问题。如果经过阅片发现患者可以进行手术,由外科医生收入院接受系统治疗;如果患者没有手术的机会,需要进行化疗,则由肿瘤科医生收入院治疗;如果患者以上条件都不具备,只需要进行镇痛处理,则由疼痛科医生收到疼痛病房来进行处理。另外,涉及到的一些营养学问题,则由营养科专家给出建议。
所以,这样一个围绕胰腺癌组成的多学科合作的专家团队,来解决某一疾病方方面面的问题,我认为这种经验非常有意义,也值得在各个医院进行推广。
医脉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具有潜力的新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能否请您谈一谈,这些成果和试验在癌痛规范化诊疗方面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发现对于改善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何启示和影响?
宋莉教授:医学的发展一定需要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管理策略的实施。但新的技术和方法,需要依靠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应用于患者的临床诊疗才有意义。针对某一位患者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药物、技术来解决其临床问题,这是一个个体化的问题。因此,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新技术不一定是好的选择。我认为,在癌痛的诊疗过程中,个体化的、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患者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新的技术、方法、理论、药物一定会给癌痛这一大类患者的诊疗带来福音。新的技术,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抗肿瘤的技术发展,才使得癌痛患者的生存期变长,同时也有治疗肿瘤的作用。肿瘤得到控制,它所带来的疼痛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针对病因治疗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癌痛患者的诊疗中也非常重要。
因此,新的方法、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而医生针对患者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是最重要的。但新的技术、方法一定会为癌痛这一大类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更好的前景。
医脉通:作为一名深耕于疼痛科的医生,对于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您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策略,以协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规范化诊疗?
宋莉教授:作为一个医生来讲,要将规范化诊疗深入到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认为,应该在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设立疼痛规范化诊疗的相关课程,当然这也涵盖了癌痛的规范化诊疗。要从医学生抓起,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才会重视,才会有基本的一些理论知识储备。
第二,对于癌痛相关的微创介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非常重要。现在,癌痛相关的一些微创介入技术的收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够完善收费制度,特别是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我认为,这对于癌痛患者的规范化诊疗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也能够促进基层的医护人员为癌痛规范化诊疗做更多的工作。
第三,一些基层医院癌痛相关镇痛药物还存在不足,应该将相应的物资配置完善,包括药物和实用技术相关的物资等。有了相应的药物和实用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广癌痛的规范化诊疗。
第四,医护人员的新理论、新知识、新理念、新工作方式的培养。一定要重视癌痛规范化诊疗新理念,将癌痛的评估、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融入到每天的工作中,这样才能给所有的癌痛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于这大类患者的关注度才会更高,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