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4:55:29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疼痛科的阮祥才教授阅读:100次
疼痛可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其中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疼痛被称为急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被称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正常机体的保护性功能,发生快,且与具体损伤病灶结合出现,一般会在原发损伤愈合、修复后逐渐消失,但也可能迁延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往往会与心理和情绪相关,可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慢性疼痛极难得到有效治疗,对临床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鉴于此,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疼痛科的阮祥才教授,为我们介绍慢性疼痛的管理现状与未来。
专家简介
阮祥才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手术麻醉中心副主任、疼痛科主任、麻醉科副主任、日间手术中心主任
广州市疼痛医学分会主委,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疼痛医学分会、广东省疼痛医师分会和广东省医院协会疼痛科管理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青年杰出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
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国罗腾堡地区医院研修,从事疼痛医学临床相关的研究,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擅长急慢性疼痛疾病的诊治和器官功能保护,以及吗啡泵、脊髓电刺激、三叉神经球囊压迫和射频等疼痛微创介入手术。
医脉通:什么是慢性疼痛?对患者有什么影响?
阮祥才教授:慢性疼痛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疾病,与普通疼痛有极大的不同。普通疼痛往往是一过性的疼痛,忍忍就过去了;但是慢性疼痛是长期、持续性的疼痛,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坏影响。
慢性疼痛也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疼痛。继发性慢性疼痛较好解决,一般而言,在解决病因后,疼痛会逐渐消失。以三叉神经痛为例,一部分患者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后,可以发现血管压迫神经,在处理这些血管压迫后,患者疼痛可能消失,恢复正常。
原发性慢性疼痛的治疗重点是找准疼痛机制,也是疼痛科医生会诊、回顾病例时的重点。还是以三叉神经痛为例,大部分患者经MRA检查后,不会发现血管压迫神经,也找不到其他明确病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患者的疼痛机制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与痛点。首先,应明确这些缺乏明确病因的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和潜在机制。其次,采用完善的治疗方法尝试缓解患者的慢性疼痛。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是临床上许多患者在尝试治疗中,疼痛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医脉通:请问慢性疼痛的诊疗目前存在哪些问题?请以具体疾病为例。
阮祥才教授:未来已至,只是治疗供给不均。虽然,现在许多诊疗方案切实有效,但是我国部分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不够明确。许多新技术、新疗法仅在部分医疗机构中较为成熟,而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则有不完善的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在本次疼痛科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共同学习进步,对于慢性疼痛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以带状疱疹的诊疗路径为例,对于出现剧烈疼痛的患者,应怀疑是否为带状疱疹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带状疱疹不会引起慢性疼痛,而是急性疼痛,此外,潜伏期患者没有皮肤体征会给诊断带来挑战。因此,部分患者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延误治疗。然而,在潜伏期就开始有效抗病毒治疗的获益极大,它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急性疼痛,甚至部分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慢性疼痛。如果医生发现患者确诊为带状疱疹的可能性超过80%,而皮肤还未出现典型带状疱疹的体征,则可考虑启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在带状疱疹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上,我们有好几种“洛韦”类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等,伐昔洛韦可能会更有疗效优势。然而,此类药物的使用需要注意剂量。以阿昔洛韦为例,普通剂量可能对于带状疱疹的剂量是不够的,需要加倍使用(说明书剂量的2~4倍),且治疗疗程需至少持续1周。最后是剂型问题,局部使用抗病毒软膏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无显著收益,应采用其他剂型,如口服。在抗病毒治疗和针对急性疼痛的镇痛治疗后,若带状疱疹患者依然出现剧烈疼痛,可以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这样可缓解约90%急性期患者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并不充分。医生应让患者了解到,带状疱疹的有效治疗不仅是利于急性期,也是利于其慢性期的管理。如果带状疱疹初期的治疗及时、有效,那么带状疱疹后遗症的发生风险较低,患者的预后就好。特别是对于高龄、皮肤损害重的患者,其治疗重点就早早定为预防后遗症,此刻应向患者明确治疗重点,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医生也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如按摩、电刺激、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助力疼痛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医脉通:慢性疼痛管理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阮祥才教授:慢性疼痛未来应开展更多有关病因和机制的研究,以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开发各种新技术以增加慢性疼痛的管理方法。在此,必须明确,医生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如按摩、电刺激、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它们将助力慢性疼痛的管理。
总的来说,医生应该有“工具箱”的理念,即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介入性治疗都是管理慢性疼痛的必备工具。当单纯药物治疗难以缓解患者疼痛时,则可采用多模式治疗方案,包括疼痛科擅长的介入性治疗手段,来长期有效地管理患者的剧烈疼痛。此外,也应将“工具箱”的概念输送给患者,让患者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或尝试按摩、电刺激等非药物疗法,达到自我控制慢性疼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