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14:01:29来源: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疼痛科医师年会阅读:62次
近年来,中国疼痛学科蓬勃发展,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疼痛科专业医护人员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疼痛领域的学术盛会——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疼痛科医师年会于7月14-16日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教授,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相关诊疗问题及展望,为广大医生分享学术见解,助力临床一线人员相关综合诊治水平提高。
专家简介
杨立强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ANESTHESIA&ANALGESIA》编委
《中国医药导报》编委
医脉通: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重度疼痛性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不死癌症”。请您介绍一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
杨立强教授: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疼痛性疾病,属于神经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面部疼痛,包括面部、牙疼、舌头疼等。其临床特点包括:
第一,疼痛的部位表浅,主要是皮肤浅表部位疼痛,例如额头、嘴唇等,而非深部疼痛;另外还包括口腔黏膜疼痛,例如牙龈、舌头等部位的疼痛。
第二,疼痛性质表现为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疼痛。
第三,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
第四,患者常出现痛觉超敏,不能触碰,常自述疼痛发作时不敢说话、洗脸、刷牙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尤其严重发作时,患者无法饮食、吃药,疼痛无法控制,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一般是一侧发病,双侧少见。
第六,大多数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有效。因此,若患者应用卡马西平后,疼痛能够得到控制,也是证明为三叉神经痛。
医脉通:三叉神经痛发病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介绍一下,三叉神经痛临床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及发展前景。
杨立强教授:除了口服药物治疗以外,对于很多疼痛比较顽固的患者,可进行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最经典的非药物治疗有以下几种:
第一,微血管减压术。微血管减压术并不复杂,是一种在神经外科进行的微创手术,也是三叉神经痛的经典治疗方案。手术采用耳后切口,开骨窗进入颅内,寻找责任血管和神经。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疼痛。此种情况下,我们用聚四氟乙烯棉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隔开,即可缓解疼痛。
第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由于微血管减压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高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部分患者疼痛并非由血管压迫神经所致,微血管减压术垫绵片治疗无效;另外,部分患者在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后一段时间可能再次复发。对于此类患者,疼痛科可以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在影像学监测下,利用射频针从嘴角穿刺到达三叉神经根,利用射频仪通电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将神经选择性灭活,即可止痛。但患者术后一般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面部麻木。
第三,球囊压迫术。现在疼痛科应用较多的术式为球囊压迫术。根据影像学引导,在局麻下利用穿刺针将球囊送至三叉神经的半月节位置,然后通过打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充盈后的球囊如黄豆粒大小),充盈后的球囊选择性地压迫神经,大约持续2-3分钟,使神经选择性功能丧失,以达到止痛的目的。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后也可能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但较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轻,并且,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率较射频低。因此,目前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四,伽马刀治疗。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且不想进行有创治疗,则可选择伽马刀治疗。伽马刀是放疗科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放射线聚焦在半月神经节(也是三叉神经的根)上,进行神经毁损,也能达到止痛的目的。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在三叉神经痛临床诊疗管理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杨立强教授:三叉神行痛诊疗方面未来将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目前几种治疗方案都是很成熟的手术,但各有利弊,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不会出现面部麻木,但其适应征较窄,高龄、血管未压迫神经以及再次复发的患者并不适用。
另外,包括刚才提到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以及伽马刀治疗,都属于毁损性治疗。神经毁损之后,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从临床上来说,我们希望最好的治疗结果是患者不再疼痛且无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因此,我个人认为神经调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神经调控是通过植入设备将可放电的电极长时间放置在三叉神经上,通过电极刺激神经以调节神经功能。神经调控不仅能够控制疼痛,且不毁损神经,患者术后也不会出现面部麻木;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和术式。但目前尚无神经调控相关、效果较好的硬件产品。因此,我认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神经调控靠拢,做到既能止疼又不会产生麻木等神经损伤的相关表现。这也是我们努力目标,即三叉神经痛治疗,一定是向神经调控的方面发展,而不是神经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