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0 16:37:55来源:弥题新光——点亮R/R DLBCL诊疗新版图 医脉通阅读:43次
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新光——点亮R/R DLBCL诊疗新版图”系列报道重磅开启,剖析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淋巴瘤(R/R DLBCL)的诊疗痛点,深挖当前临床仍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真实世界治疗经验等,共同绘就属于R/R DLBCL的诊治蓝图。
本期“弥题新光”,将通过解读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的固定疗程治疗模式,诠释格菲妥单抗的独特之处以及带来的临床获益,助力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2023年11月7日,格菲妥单抗已在中国获批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R/R DLBCL成人患者,有望为中国R/R DLBCL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本期弥题
R/R DLBCL患者生存结局较差,复发率高,往往需要接受多线、长期治疗,而此类患者的长期治疗仍面临多重挑战。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创新的“固定疗程给药”模式,能否有望破解R/R DLBCL这一难题?
追光专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胡豫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建勇 教授
披荆斩棘,窥探DLBCL患者长期治疗多重困境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约占全部NHL的 25%~50%[1],中国患者该亚型占比更高。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开创了免疫化疗新纪元,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已成为DLBCL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的问世,打破了DLBCL 20年来的一线治疗格局,进一步推动Pola-R-CH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纳入指南。但经一线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最终复发或难治。此类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多线、长期治疗。
然而,这些患者的长期治疗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经济负担较重、生活质量差、依从性较差以及当前治疗疗效受限等。2022年发布的中国DLBCL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2],对国内DLBCL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诊疗信息、疾病经济负担和生存质量等情况开展了线上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82份,并据此分析了国内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
➤经济负担较重,后线患者治疗经济压力更大:受访患者中有9.11%无任何基本医疗保险,67.35%未参加补充医疗保险,仅12.89%的患者购买了惠民保等普惠性商业保险。由于报销受限,DLBCL患者的自费比例普遍较高。受访患者2021年的自费医疗支出占其家庭年收入均值的157%,远超国际公认的40%。此外,确诊DLBCL 后,51.37%的患者就业情况发生变化;其中,34%的患者经历了调岗降薪、待遇降低或停薪留职,20%的患者因病提前退休,20%的患者遭遇辞退,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压力显著增加。经过一系列治疗后,因身体原因放弃继续工作的患者比例高达50.69%。
图1 2022年中国DLBCL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DLBCL患者就业影响及回归工作情况分析
➤生活质量普遍较差,长期治疗依从性差:通过EQ-5D-5L、SF-6D-V2和EORTC QLQ-C30量表发现,DLBCL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且随着疾病的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疼痛、焦虑、沮丧等不适症状更多,且日常活动更为受限。
目前R-CHOP方案一线治疗后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最佳挽救性方案尚未明确,推荐参加临床研究,也可以应用R-ICE、R-DHAP、R-GDP、R-MINE、BR 等方案进行治疗;对于化疗敏感且符合移植标准的患者,可以应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1]。然而,尽管接受了多重化疗,伴随着疾病的逐步进展,这些R/R DLBCL患者的长期缓解与生存依然受到了极大挑战,生存结局普遍较差,亟需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白皮书统计显示[2],不少关注新药的DLBCL患者(14.26%)均期待格菲妥单抗能在中国上市。
凿凿有据,固定治疗给药可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格菲妥单抗此次获批主要是基于NP30179研究[3],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试验,入组患者在接受奥妥珠单抗预处理后,根据阶梯剂量递增策略接受12个周期格菲妥单抗治疗。
图2 格菲妥单抗关键II期研究设计
今年ASH会议上披露了该研究的更新长期随访数据[4],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固定疗程治疗方案,可为患者带来长期持续缓解和生存获益。截至2023年5月1日,共入组155例患者,其中154例患者接受了≥1个剂量的研究治疗。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范围:2-7),33%的患者之前接受过CAR-T细胞治疗,85%的患者为末线方案难治。
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整体人群客观缓解率(ORR)为52%,完全缓解(CR)率为40%。数据截止时,大多数CR患者仍可长期维持CR状态,中位CR持续时间(DoCR)为26.9个月(95%置信区间[CI]: 18.4,不可评估[NE]),与随访18.3个月时的数据(24.1个月)相比,得以进一步延长。
在长期生存方面,中位随访18.3个月时[5],整体人群18个月的总生存(OS)率为41%。1年时的Landmark分析显示,第3周期治疗前达到CR(PFS[无进展生存]率71%;OS率92%)、治疗结束(EOT)时维持CR(PFS率80%;OS率94%)的大多数患者均未出现疾病进展,可获得长期生存[5]。本次更新再一次印证了该结果[4],大多数在EOT时维持CR患者18个月仍无疾病进展,并获得了长期生存(中位PFS 24个月;中位OS:NE)。
在安全性方面,本次更新的安全性数据与既往描述一致。整体人群的安全性可控,因不良反应所致停药的发生率较低,仅为3%;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64%),大多数为轻微(≥3级CRS发生率仅4%),且大部分发生在第一周期[3]。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4]。
乘风破浪,固定疗程给药显著提升长期治疗的安全性
近年来,抗体药物技术迅猛发展,双特异性抗体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风向标。近期获批的格菲妥单抗,是一种独特“2:1”结构的靶向CD20×CD3、全长的、全人源化IgG1双特异性抗体[6-10],也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对R/R DLBCL患者进行固定周期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格菲妥单抗通过固定疗程——阶梯剂量递增式治疗12个周期,大约可在8.3个月内完成治疗[3,12]。与其他双抗相比(需给药直至疾病进展),格菲妥单抗为患者提供了全新选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毒性,保障了用药的安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需要前往治疗中心的次数相对较少,不但方便了其后续长期用药,也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及生活质量、降低经济负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有助于患者早日在治疗结束后重返工作,进一步减轻治疗压力。[13-18]
图3 格菲妥单抗用法用量
通过固定疗程给药,格菲妥单抗≥3级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仅4%和3%,远低于既往报道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相关AE数据,有利于患者长期用药的安全性[3]。在开始使用格菲妥单抗前七天,应用单剂量奥妥珠单抗预处理以及皮质类固醇、解热剂(退烧药)和抗组胺药等前驱用药,还可进一步降低CRS的发生风险[3,12]。
图4 格菲妥单抗预防性及前驱用药
今年ASH会议上披露的一篇数据也显示[19],输注前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格菲妥单抗给药后CR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建议将地塞米松作为格菲妥单抗输注前预防的首选类固醇。未来,也期待更多探索数据进一步完善AE管理,为R/R DLBCL患者后续更加安全地应用格菲妥单抗保驾护航!
高光语录
胡豫教授
当前,由于经济负担重、生活质量差、依从性较差以及当前治疗疗效受限等问题,R/R DLBCL患者的长期治疗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的出现,打破了双抗“需治疗直至疾病进展”的长期治疗模式,为R/R DLBCL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体验。由于治疗时间固定,且整体治疗时间缩短,患者的治疗压力骤减、治疗依从性得以提升,也有望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早日重返工作,回归正常生活。鉴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患者的长期治疗的生活质量得以保障,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乘八面来风,应万众企盼。近期,格菲妥单抗已于国内成功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R/R DLBCL成人患者。期待未来,该药物能为更多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遇,让我们一起谱写属于R/R DLBCL的时代新篇章。
李建勇教授
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诸多新药的不断涌现,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但R/R DLBCL患者治疗依然受限,亟需更为有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CAR-T等药物的出现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但安全性与可及性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格菲妥单抗的问世,填补了R/R DLBCL这一领域长久以来的空白,有望改善R/R 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为此类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作为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对R/R DLBCL患者进行固定周期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在国内获批标志着中国淋巴瘤治疗正式进入“双抗新时代”。在关键II期临床研究中,阶梯剂量递增式使用格菲妥单抗治疗12个周期,大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持续缓解及生存获益,印证了格菲妥单抗独有的固定疗程治疗模式临床应用的成功,即使无需持续给药至疾病进展,R/R DLBCL患者亦能获得良好疗效,且整体安全性可控,大多数患者可耐受长期治疗。在真实世界经过多线治疗和高度难治性DLBCL队列患者中,格菲妥单抗亦使患者获得了持久缓解[8]。当前,格菲妥单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已在逐步探索中,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创新双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推动中国淋巴瘤治疗更上一层楼。
胡豫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内科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 血液病分会主委
临床内科杂志/临床急诊杂志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医院管理 副主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委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副主编
国家杰青、长江特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何梁何利基金奖
李建勇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 浦口慢淋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