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09:57:19来源:医脉通阅读:24次
作为导致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过表达在非
疑以叩实
MET IHC探寻EGFR-TKI耐药突破口
EGFR-TKI的诞生与迭代,显著改善了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时长与生活质量,但获得性耐药限制了患者的生存获益。含铂双药化疗+贝伐珠单抗是经过三代EGFR-TKI治疗或一代、二代TKI治疗后未发生T790M突变、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常选用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有效率不佳。新晋“顶流”PD-1/PD-L1抑制剂单药的疗效难以令人满意1。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优化以及肿瘤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MET过表达是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在EGFR‑TKI经治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发生率超过30%2,3。基于此,研究者探索了MET-TKI联合EGFR-TKI联合治疗MET扩增和/或蛋白过表达人群的潜力,并且双靶联合的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的确证4-7。
纵观INSIGHT等多项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是其检测MET扩增/过表达的方法之一,其检测结果对于临床研究及实践用药的指导性作用。例如,TATTON研究显示,EGFR-TKI耐药后MET IHC≥50%的肿瘤细胞3+的患者可能从EGFR-TKI联合MET抑制剂治疗中获益,但IHC≥50%的肿瘤细胞中等阳性(2+)亚组对该联合治疗反应不佳6。基于MET IHC检测对于晚期NSCLC患者精准治疗的指导性作用,《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已经将MET 蛋白过表达列入晚期NSCLC 的扩展检测项目。
精益求精
同质化IHC检测助力NSCLC患者精准获益
准确、同质化的IHC检测与判读有助于筛选联合疗法的获益人群,优化精准治疗策略,改善患者治疗获益。虽然IHC检测技术已较为成熟,且在NSCLC分子检测领域广泛应用,但MET IHC检测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空异质性特点下,如何选择检测样本?
患者MET蛋白表达水平呈现时空异质性,有报道显示,随着患者疾病进展,其转移灶中的ME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灶10,11。因此,临床医师应选择最新的样本进行MET IHC检测,且转移灶优于原发灶12。此外,经3.7%中性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样本是 MET IHC 检测的优选标本类型,但组织学样本不可及的情况下,可选择使用细胞学包埋蜡块标本,且需在报告中注明标本类型13。
检测抗体及平台繁多,谁才是最优解?
抗体的选择是影响IHC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抗体的染色性能存在差异,一致性待进一步探索。因此,《非小细胞肺癌ME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判读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建议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的IHC 检测平台、抗 MET抗体和二抗检测试剂,确保其临床有效性13。目前,Ventana MET(SP44)IHC 检测法是临床研究中的MET过表达诊断常选用的方法13,以充分的临床证据证实了该方法在指导EGFR-TKI耐药后且MET过表达人群治疗的临床意义。
表1. 临床试验中ME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方法汇总13
MET蛋白水平异质性条件下,如何解读IHC检测结果?
由于NSCLC组织中MET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同一标准得到准确且统一的检测结果尤为重要。Clinical Score标准结合染色强度及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进行MET IHC评分,是TATTON研究等采用的评价标准4-6。在该评价标准下,同一病例不同样本的特定染色强度的细胞比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影响最终判读结果的一致性。目前,《共识》建议结果判读参考Clinical Score标准,结合肿瘤细胞胞膜/胞质染色强度以及不同染色强度肿瘤细胞百分比进行综合判读。
点评
EGFR-TKI的诞生,拉开了精准医学的序幕,使分子检测成为了晚期NSCLC诊疗的“必经之路”。随着肿瘤信号通路及基因突变相关研究的深入,分子检测的范围逐渐扩大,且贯穿NSCLC诊疗全程。国内指南及共识将MET扩增/过表达纳入扩展基因范围,并指出EGFR-TKI耐药后患者可进行再次活检明确耐药原因以指导下一步治疗。因此,行之有效且准确统一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是临床亟需。《共识》的发布,规范化了MET IHC检测的全流程,并对临床判读进行了指引与推荐,为进一步提高MET IHC检测质量,提升判读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奠定了规范基础,并实现“精准诊断-高效获益”正向循环。
参考文献:
1.Elkrief A, et al. Lancet Oncol. 2022;23(9):1113-1114.
2.Watermann I, et al. Diagn Pathol. 2015;10:130.
3.李雄峰, et al.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8,30(1):1-6.
4.Wu YL,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31):3101-3109.
5.Lu S,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23;11(7):624-636..
6.Hartmaier RJ, et al. Cancer Discov. 2023;13(1):98-113.
7.Ahn M, et al, WCLC 2022. Poster EP08.02-140.
8.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et al. 中国综合临床2023年11月第39卷第6期.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10.Whitsett TG, et al. Clin Exp Metastasis. 2014;31(6):613-623.
11.Benedettini E, et al. Am J Pathol. 2010;177(1):415-423.
12.MET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判读专家委员会, et al.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3 年11月第52卷第 11 期.
13.Koeppen H,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4;20(17):4488-4498.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