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18:05:43来源:2023瑞金胰腺肿瘤年会暨长三角胰腺肿瘤联盟年会 医脉通阅读:30次
导读 以“一线联启未来”为主题,“2023瑞金胰腺肿瘤年会暨长三角胰腺肿瘤联盟年会”于12月2日盛大开幕,会议对胰腺疾病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值此良机,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佳斌教授进行专访,为我们介绍胰腺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并展望胰腺癌的个性化精准治疗前景。
医脉通:您的团队深耕胰腺癌机器人手术领域,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可否请您介绍一下,相比传统开放式手术,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的外科治疗中有哪些优势?
金佳斌 教授:机器人手术在我国的应用史已逾十年,已经成为了各大顶级三甲医院的外科标配。机器人手术在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的应用范围较广,在胰腺外科手术中的所占比重并不算太高。然而,我们胰腺外科医师普遍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机器人应用于胰腺外科手术是极具优势的。
首先,由于胰腺复杂的解剖位置和狭小的腹腔空间,胰腺手术的复杂程度较高,而机器人手术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应对复杂的手术情况,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两者极为契合。而在人力配置上,传统开放式手术通常需要3-4位医师,而机器人手术仅需2位医师即可完成,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效率。
众所周知,除了恶性程度极高的胰腺导管癌,临床中也有部分良性和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对于此类患者,相比传统开放式手术或标准术式,机器人手术具有微创保功能的特性,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际诊疗中的受欢迎度非常高。
当然,讨论机器人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的优劣,肿瘤外科医师最为关注的依然是肿瘤学效果。对于恶性胰腺癌,尽管目前尚无大型前瞻性研究披露结果,然而包括我们中心所做的研究在内,多项回顾性试验均表明机器人手术的肿瘤学效果与开放式手术相当,这为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而我们中心的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机器人手术可缩短胰腺癌患者手术至辅助化疗的间隔,使这部分患者更早接受化疗,有望潜在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我们中心正在开展一项对机器人手术的肿瘤学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目前仍处于进行中,但现有数据也提示,机器人手术的肿瘤学效果不劣于开放式手术。该研究预计于未来的2-3年发表,期待那时候的研究结果能够提供更为坚实的循证支持。
医脉通:您在大会中以《免疫调节剂在胰腺癌治疗的探索》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目前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广泛应用。请问您如何看待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应用现状?您认为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
金佳斌 教授:我们知道,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划分,胰腺癌通常被认为是“冷肿瘤”,与肺癌和血液系统肿瘤等“热肿瘤”相比,胰腺癌对免疫治疗的应答水平较低,这是目前我们的主要困境之一。因此,如何激活胰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将“冷肿瘤”转变为免疫原性更强的“热肿瘤”,是研究探索的主要方向。
我们在临床实际诊疗中发现,部分胰腺癌患者在未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情况下接受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且改善了生存获益。针对此类患者,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其对免疫治疗敏感的原因,从而推动免疫治疗的应用进程。事实上,目前多项研究都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以寻找新的治疗契机,而且目前部分研究已经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前景是积极乐观的。
医脉通:近年来肿瘤内科治疗发展迅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手段方兴未艾。对于胰腺癌,您认为应如何看待外科治疗与内科治疗的关系?
金佳斌 教授:在我看来,仅靠外科治疗无法完全满足胰腺癌的患者需求,胰腺癌需要多种策略协同的综合治疗手段。在临床中,通常仅有20%的初诊患者存在手术机会,而其他80%的患者都要依靠其他的治疗手段,然而即便是占比为20%的可手术患者,术后也要接受辅助治疗。对于其他癌种,若患者初诊为早期,多项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术后无需化疗,仅行观察随访即可。而对于胰腺癌,哪怕是I期患者,术后也需要接受辅助化疗,概因其恶性程度太高且疾病进展速度太快。
因此对于胰腺癌的治疗,首先我们要保证手术的成功,在实现R0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手术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在术后,我们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基因型分析和病理分析,基于患者的整体情况评估后续的治疗策略。
总而言之,临床中应基于精准治疗理念,以患者的分子分型等信息为基础,进行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以及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的综合治疗,目前我们中心沈柏用教授一项关于胰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认可,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胰腺癌的精准治疗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