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人物专访 | 李危石:我们在意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管理模式、医疗流程和人文关怀

2024-01-18 13:28:53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阅读:128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以下简称“三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经过几代骨科人的辛勤耕耘、砥砺前行,三院骨科已经成为业内翘楚,是老百姓口中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脊柱外科,更是被誉为国内最强学科之一。

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三院骨科凭借其卓越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与赞誉。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北医三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李危石教授深入探讨三院骨科的服务宗旨、管理模式和医疗流程等。

李危石教授

 

服务的宗旨:以患者为中心

在三院骨科人的字典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患者为中心,把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放在首位。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患者带来福音,成为患者可依靠、可信任的存在。

在三院骨科,每位医生对患者都要做到耐心、尊重、换位思考。李危石感叹“人都有急躁的时候,但是不管患者有多急躁,我们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去讲解。”“假如自己是病人,你会希望医生走到病床旁和你说些什么呢?”有了这样的医患沟通,让一切临床问题都变得简单而高效

李危石在第三届北医三院骨科论坛上发言

“另外,我们对患者还要保持一视同仁、又不一视同仁的沟通方式。”李危石对此做出了解释,所谓“一视同仁”是指不管患者身份地位如何,在这里都是一样受到尊重。“不一视同仁”是指每个患者性格不同、风格不同、理解不同,所以交流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

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三院骨科还一直坚持创新,因为在李危石看来,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去攻克临床疑难重症,才能推动三院骨科地不断前进。

正是在这种服务宗旨和理念的引领下,三院骨科才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专家,他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推动我国骨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而这所有的全力以赴都只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重视年轻人:专业组培养,高效且温暖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在大师云集的三院骨科,人们常常忍不住好奇为什么这里的一山,能容下这么多老虎?靠的是什么?

北医三院骨科如何做到“人文关怀”

“靠求同存异、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室文化。”李危石说道:“我们不仅在医患关系上注重人文关怀,更在同事间建立起这样的文化。它不仅让我们的团队更有凝聚力,也提升了战斗力。”在“群星闪耀”的三院骨科,没有勾心斗角,大家有劲儿都往自己身上使,想要比别人强,就要逼着自己变得更优秀。这种良性竞争的团队氛围与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室文化密不可分。

三院骨科打造了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让每一位有能力、有想法的医生,都有机会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全科共享的平台,不是为某个人量身打造,而是为所有人提供成长的机会。”李危石补充道。

李危石与骨科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在三院骨科,你会发现很多30多岁的副教授,便可以独当一面,独立开展复杂的手术。因为三院骨科对年轻医生的发展,有一套科学成熟的培养体系,在他们晋级之前已是身经百战。与其他医院不同,三院骨科采取专业组的培养模式。“我们的年轻医生不是单一跟从某一个教授,而是有机会跟随多位教授学习。”李危石解释道。

一个专业组里面可能有4-6位教授,年轻医生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跟随所有教授的手术去学习,甚至有机会上台实操。这样的模式让年轻医生在相同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病例,学习到不同专家的手术风格,见识到更多的疑难重症解决方案,很早就有了独立动手的能力,临床技能迅速提升,为将来成为优秀的外科大夫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三院骨科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大量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年轻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包括到国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接触到业内前沿的专家和技术,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再把新的思想融入到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让年轻医生们有大量“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得以迅速成长。

 

围手术期管理:以科研的态度,优化到每一步

对外科医生来说,临床工作主要就是手术,而围手术期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是骨科医疗质量的核心。从患者进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策划——术前检查、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确保患者安全,术后促进快速康复——整个流程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北医三院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平均住院日”的概念,大幅提升了临床效率,在降低平均住院日方面在业内做到了遥遥领先。然而,效率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快速的住院周转率让医生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和重症患者的术前评估与讨论,一天的时间远远不够,这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10%比例的手术只能临时取消排期,李危石谈到,对于三院骨科这样每年一万多台手术的体量,10%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台手术需要非计划停掉。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确保医疗秩序的正常进行和医疗安全,就成为了新的课题。

李危石与骨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医三院建立了院前管理中心。通过检查关口前移,让患者在住院前完成所有评估。若发现有不能手术的问题,患者可先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通过绿色通道安排手术。这一举措极大地减少了“非计划停手术”的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手术技术的不断精进,保障患者的安全。但骨科手术,特别是脊柱外科手术,始终属于高风险的存在。术后容易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心脑血管并发症,尤其是脑梗、心梗、肺栓塞、脑出血、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三院骨科一直致力于在整个围手术期流程上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深入研究与流程改革,三院骨科在减少“非计划再手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对“非计划再手术”的研究,三院骨科从2019年就已开始启动。“我们发现非计划再手术与手术疗效不好、医患纠纷之间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决定分析是什么样的问题容易导致非计划再手术。”李危石解释道。

李危石给患者做手术

通过对科室五万多个病例的总结分析,三院骨科发现了导致非计划再手术的多种危险因素,并建立了预测模型。“如果模型显示病人属于高危人群,我们就会采取特别的处理措施。”以科研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复杂问题,极大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可,更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5篇文章,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的非计划再手术率在国际上是相对较低的,这证明了我们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危石自豪地说道。

过去5年,三院骨科基本解决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各个维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的流程创新,使得手术效率、住院周转和医疗安全得到同步提升。三院骨科用科研的力量,不断推动医疗流程的革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样的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的认可,更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术后护理:预防重视并发症,获得最佳恢复状态

脊柱外科手术,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李危石指出“手术本身只是治疗的起点,术后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他强调,在神经周围进行操作,不仅手术风险大,术后的局部出血、创伤、炎症导致的神经水肿乃至神经功能减退,都需要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李危石与骨科医生查房

老年患者在经历了脊柱手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李危石提醒,“这些潜在的危险,需要我们在术前、术中、术后环节同样重视,做到有的放矢。”他建议,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李危石强调,术后48至72小时是炎症的高峰期,软组织水肿、神经功能异常、下肢刺激症状的风险都会加大。因此,神经营养的补充、去水肿药物的使用均至关重要。同时,疼痛管理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疼痛不仅来自于切口和创伤,还有可能由神经术中牵拉刺激到炎症高峰期所诱发出的神经性疼痛引起,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识别和治疗。”李危石如是说。

李危石最后总结道,对于脊柱外科而言,术后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医护人员需要做到全面细致的照护,确保患者能够在出院前获得最佳的恢复状态。

结语

我们能感受到北医三院骨科在李危石主任的带领下,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走在前列,更在人文关怀上展现了温暖的力量。通过医者仁心,耐心、尊重、换位思考,获得了患者的口碑和信赖。通过共同成长的平台,为每位医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专业组模式的创新,为中国医疗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疗人才。以科研的态度,推动医疗流程的革新,“非计划停手术”和“非计划再手术”的研究与变革,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医疗环境。

三院骨科证明了医学的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成长的扶持。新一代三院骨科,在李危石主任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很多年轻骨干力量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年轻专家成长为国内知名专家。

展望未来,正如李危石所说——在三院骨科,永远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奋进。大家携手奋战在骨科的同一片天空下,耕耘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有这样一群低调内敛、勤奋努力、一心向上,专为患者着想的骨科医生,相信三院骨科一定会谱写出更美好的未来。

 

专家简介

李危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

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脊柱退变学组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AO Spine中国区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副总干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并发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发表文章100余篇,主持课题10余项,发明专利7项,主编主译专著6部。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