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年度进展 | 王天有教授:2023年度儿科学领域八大进展

2024-01-26 17:25:46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阅读:1619次

回首2023年,国际国内儿科学领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取得了许多成就,出现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本文希望通过对儿科学2023年度学术事件的梳理和总结,为各位同道带来思考和启发。

 

王天有

   一、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研究进展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是指婴儿期或儿童期出现的难治性癫痫发作和发育迟缓或倒退,发育迟缓可出现在癫痫发作之前,癫痫发作及发作间期大量癫痫样放电可进一步影响认知和运动发育。部分DEE患儿可共患其他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运动障碍等。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DEE致病基因被发现,截至2023年10月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已收录112种DEE致病基因。DEE致病基因依据编码蛋白的功能可分为6大类,不同的DEE致病基因导致的癫痫患儿起病年龄及临床表型特点不同。关注遗传性癫痫共患运动障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综合管理水平,研究癫痫共患运动障碍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屏幕暴露过早过快增长损害儿童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江帆教授科研项目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发现,年仅3岁幼儿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可高达3~4h,超过指南建议值(不超过1h/d)的幼儿可占78.9%。研究发现屏幕暴露显著影响儿童早期社会情绪能力,并存在剂量反应效应,且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屏幕暴露损害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间接通路。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早期屏幕暴露时间增长过快会导致儿童智商下降7~8分,结果发表在2022年的JAMA Pediatr。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发现在屏幕暴露时长一致的前提下,教育类视频节目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小,非儿童类视频节目的负面影响最大;但对于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超过1h,不论其观看何种节目,都是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果发表在2023年的JAMA Pediatr

 

   三、儿童肾移植工作取得新突破

 

复旦儿科医院肾移植团队在2023年完成儿童肾移植51例,目前患儿生存率和移植肾存活率均达100%,该院成为国际上儿童专科医院年肾移植手术量最大的中心。近年来,该院肾移植团队围绕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等疑难危重症大力倡导和发展多学科诊疗理念,自2022年8月取得器官移植资质至今,已累计开展了61例器官移植。随着2010年国家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该院与多家成人移植中心以及广州、郑州等地的多家器官移植中心合作,成立“中国儿童肾移植管理专家协作组”,积极推动儿童肾移植多学科管理模式,患儿生存率和移植肾存活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中国儿童身体成分发育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

 

为填补我国长期缺乏儿童身体成分(脂肪、肌肉与骨矿量)发育评价标准与适宜技术的空白,推动儿童营养健康的精准化促进、发育偏移的识别和慢性病的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米杰教授团队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样本、年龄覆盖范围最广的中国3~17岁儿童身体成分发育数据库,通过长期系统的人群、临床与基础研究,揭示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发育规律,研发出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身体成分评价标准,从生活行为和基因-环境交互维度提出了决定儿童身体成分发育的可控因素。相关成果被《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2023版)》采纳,获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立项,推广应用于儿童营养发育精准化评估、相关慢病的精细化诊疗、儿童慢性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和健康管理。该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五、为儿童罕见病诊疗提供“中国方案”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牵头,10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重点专项“儿童罕见病诊断关键技术与治疗靶点发现及转化医学研究”获正式立项,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罗小平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主要针对儿童罕见病诊断治疗、新药研发等关键技术及转化医学进行研究,并探索围绕儿童罕见病基因治疗的系统性技术手段,制定规范性文件,构建全国质量控制体系。希望通过3年时间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形成儿童罕见病诊疗的“中国方案”。

 

   六、针对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儿童青少年的间歇性饮食方式干预研究

 

儿童期肥胖与相关慢病风险防治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代谢风险(CMR)升高与肥胖密切相关,大大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我国学龄儿童至少存在上述2项异常者比例已达6.1%。儿科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组严卫丽教授团队,开展了我国首个针对CMR升高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间歇性饮食方式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显示儿童CMR升高者短期内对间歇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歇性限能量饮食两种自我管理的间歇性饮食限制表现出良好依从性,并产生了健康效应,提示该干预措施具有潜力成为CMR升高年轻人群的替代生活行为干预方式。

 

   七、儿童风湿免疫病的进展

 

2023年诸多单基因免疫出生错误被发现,包括CCR2、EZR等单倍剂量不足,POLD3、DBF4等基因异常,以及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SAIDs)的相关基因如PMVK等的显性负效变异和LYN、STAT4基因突变导致的蛋白激酶病。关于SAIDs发病机制方面发现了“驱动突变”和“乘客突变”双致病基因导致体细胞突变而致病。2023年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DADA2)基金会发布了DADA2评估和管理国际共识;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欧洲儿童风湿病学会(PReS)也提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及成人Still病同为Still病,并制订了相关诊疗建议即将发布。宋红梅教授带领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更新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和幼年皮肌炎以及IgA血管炎的诊治指南,并新制定了JIA合并葡萄膜炎的专家共识。一些已经用于成人的新型生物制剂和各种新型免疫细胞治疗有望在儿童中应用,如针对I型干扰素受体的阿尼鲁单抗(anifrolumab)正在进行全球儿童病例的临床试验;有学者对SAIDs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队列进行了总结,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经验;对于单基因疾病来说基因治疗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临床。

 

   八、孕早期HbA1c水平与自然流产预防

 

自然流产(SPL)是常见的严重不良妊娠结局之一,发病率可高达15%。当前50%以上的SPL病因不明,如何早期预防SPL、降低发病率,提高我国活产婴儿数,是我国妇产儿科一体化健康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成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超过6.5%被认为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更近的研究发现,即使孕妇HbA1c水平低于6.5%,较高的HbA1c水平与子痫、巨大儿、难产等结局的发生有量效关系。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黄国英教授和临床流行病学组严卫丽教授团队对10773名孕妇分析发现,孕早期孕妇HbA1c水平即使在临床认为正常的范围内(<6.5%)仍有可能影响SPL的发生,HbA1c水平控制在5.6%以下对于早期预防SPL发生可能是安全的。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