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09:48:48来源: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阅读:150次
2023年,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围绕前沿学术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在疾病精准诊断与分类、微创介入诊疗、人工智能诊疗、仪器研发与转化、指南共识制定、探究机制攻克肿瘤诊疗难题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专业领域的突破和进展。
梁 萍
一、精准诊断与分类
1. 在慢性肝病诊断方面,梁萍教授团队应用联合弹性超声技术构建肝纤维程度及炎症程度的精准连续五分类预测模型,不同层级预测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00,研究结果发表于Hepatology。
2. 在肿瘤诊断方面,周建华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全氟丁烷枯否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提高了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LR-5类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同时提高了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研究结果均发表于Radiology。
3. 曹军英教授团队实现了双乳同步超声图像自动采集,开展了多模态超声特征与乳腺癌病理、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获2023年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
二、微创介入诊疗
1. 在肝脏肿瘤消融方面取得多项进展。梁萍教授团队的全国多中心研究表明,微波消融肝内胆管癌可获得与肝切除术相近的总生存率,在同样获得≥5mm安全边界的情况下两种治疗的无病生存(DFS)率相近;证实消融治疗联合术后系统治疗结直肠肝转移癌患者5年DFS率,明显优于先接受系统治疗后消融治疗患者的5年DFS率;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早期(45~59岁)女性肝癌生存显著优于同年龄段男性,提示雌激素成为肝癌潜在的治疗选择。系列研究发表于EClinicalMedicine、Radiology和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 在浅表器官肿瘤消融方面,石文媛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儿童甲状腺结节消融技术有效率达91.2%,研究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卢漫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hermia等期刊报道了腮腺良性肿瘤和唇癌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3. 在胰腺癌治疗方面,刘政、李安华、严昆教授团队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可增强临床胰腺癌化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并延长中位生存期,研究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
4. 在消融并发症方面,谢晓燕教授团队总结了消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发表于Radiology。
5. 在热消融治疗肿瘤方面,卢强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声空化剂降低惯性空化效应阈值,提高聚焦超声的非热消融效率,增强抗肿瘤效果,相关研究发表于Small。
三、人工智能(AI)诊疗
1. 在肝占位诊断方面,于杰教授团队开发出基于超声图像对肝包虫病进行鉴别诊断的AI模型,效能超过流行区高年资超声医生水平,还可准确鉴别有活性、过渡型和无活性包虫,研究发表于Lancet digital health。
2. 在甲状腺、乳腺结节诊断方面,周建桥教授团队使用208家医疗机构、12个超声品牌的10023个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数据,建立结节的检出、分割和分类AI模型。根据B超的形态学模拟弹性成像的生物力学,将建立的AI模型应用于掌上超声,使低端超声设备获得高端功能,系列研究发表于Rad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
3. 在乳腺癌分型方面,周建华教授团队融合术前超声图像和粗针穿刺的病理图像,鉴别管腔型和非管腔型乳腺癌,研究成果发表于EBioMedicine。
4. 在前列腺癌预测方面,徐辉雄教授团队使用标准化的超声视频建立了2D和3D深度学习网络,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进行准确预测,成果发表在EClinicalMedicine。该团队还使用AI算法解码乳腺癌分子亚型多模态超声图像表型,成果发表于EBioMedicine。
5. 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吕珂教授团队对于胰腺导管腺癌组织的质谱成像研究表明,不同超声造影表型癌组织标志物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
四、超声设备研发与转化
1. 在消融仪器研发方面,蒋天安教授团队研发了复合陡脉冲和射频消融能量的治疗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获美国FDA认证的产品,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肿瘤电场消融医疗器械的自主可控,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 在超声治疗设备研发方面,郑元义教授团队研发了可穿戴低强度超声设备,开展了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3. 在超声诊断设备研发方面,袁丽君教授团队研发并投产临床应用高精度医用压力测量仪,可实现肺动脉舒张期跨瓣压无创测定、呼吸动作幅度定量等。
4. 在胎儿超声诊疗装置研发方面,吴青青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用于胎儿宫内电复律的装置,有望提升胎儿心律失常的治愈率。该团队提出一种早孕期胎儿三维超声自主扫查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
5. 在超声功能成像设备研发方面,姜玉新和杨萌教授团队研发了光声血氧实时成像技术并转化应用于国产超声成像设备,实现了实时、无创的人体组织“形态+功能”成像,主持完成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并开展了肿瘤、免疫炎性疾病等多病种的诊疗应用研究,基于光声信号分布和氧合状态评分提高了诊断和分级效能,研究结果发表于Radiology等期刊。
五、指南、共识制定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参与制定了《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制定了《心脏移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为国内首个针对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心脏超声指南。超声医学分会腹部学组制定了《帕金森病经颅超声检查与神经调控专家共识》,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帕金森病经颅超声检查的专家共识,为相关规范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六、探究疾病机制,攻克肿瘤难题
1. 在开发肿瘤分子标志物方面,徐辉雄教授团队创新性开展了表观遗传学印迹基因在肿瘤早期精准诊断的研究,诊断甲状腺肿瘤准确性高于现有分子标志物,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 在探索疾病发生机制方面,李建初教授团队深耕“静脉平滑肌瘤病发生进展机制”,筛选了与诊断预后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并构建了多模态超声诊断预后评估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EPMA Journal等期刊。张梅教授团队对“DKK1调控DNA损伤修复介导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在病理牵张力致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3. 在研发肿瘤纳米疫苗方面,袁丽君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超声响应型纳米级肿瘤疫苗,经皮下注射后可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4. 在研发肿瘤纳米材料方面,梁晓龙研究员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显著提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瘤内浸润和杀伤效果,研究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冉海涛教授主持乳腺癌患者术后光热治疗防止局部复发取得良好动物实验效果,进入临床转化阶段。冷晓萍教授团队通过超声驱动仿生纳米马达,实现外泌体成分的高效递送及急性心肌梗死的靶向精准治疗。
5. 在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方面,蒋天安教授团队开发了高时空可控性超声触发核基因递送新策略,研究结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6. 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徐辉雄教授团队设计了智能驱动CRISPR/Cas9纳米系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出了一个新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7. 在肿瘤化疗药物方面,卢漫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细胞膜杂化仿生微泡装载化疗药物,联合聚焦超声治疗脑胶质瘤,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来源: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执笔人:梁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医学科)姜玉新(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李建初(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郑元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蒋天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谢明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吴青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严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于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