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 17:20:48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阅读:191次
01、视网膜相关研究进展
02、脉络膜相关研究进展
对豚鼠进行一周的近视诱导后,其基础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变化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玻璃体腔及眼轴变化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较薄的脉络膜厚度、较少的脉络膜血流灌注将会诱导出更大的近视变化。另一方面,对单眼近视诱导一周后的双眼差异分析显示,双眼间屈光度、玻璃体腔及眼轴的差异与脉络膜血流灌注及厚度的差异呈现与上述同样的关联。总之,豚鼠脉络膜参数与近视发展之间的显著关联表明脉络膜参数或可作为人类近视发展速率的预测因子。(Exp Eye Res. 2023:232:109509)
之后,在配戴OK镜的近视儿童队列进行验证。共有50名受试者(24名男性/26名女性)完成了一年访视。根据其一年眼轴延长的中位数(0.16mm)分为缓慢进展组和快速进展组。这两个亚组除了年龄(缓慢组10.72±1.47岁 VS. 快速组9.91±1.34岁,P=0.047)和基线脉络膜血管指数(缓慢组61.88±2.23% VS. 快速组59.11±3.21%,P=0.047)存在显著差异,其余眼部和脉络膜指标在基线时无显著差异。戴镜1个月后,脉络膜厚度和脉管系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除CVI和CcFD外,缓慢进展组脉络膜厚度和脉管系统的变化均明显大于快速进展组(P<0.0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基线脉络膜血管指数、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1月变化量、黄斑区脉络膜血管腔面积的1月变化量与眼轴增长量独立相关。
最后通过构建多个模型比较发现有两个模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性能,一个包括基线CVI、LA变化、年龄和性别(AUC=0.883);另一个包括基线CVI、SFCT变化、年龄和性别(AUC=0.872)。
综上,根据脉络膜血流对近视防控措施的早期反应,可以有效的预测1年后的眼轴增长速率。这种模式不仅可作为干预方式进入正式临床试验前的预实验筛选方案,也可作为临床上近视防控方案选择的指导原则,有效解决近视临床研究和评价的瓶颈问题。[Eye Vis (Lond). 2023;10(1):27.]
03、巩膜相关研究进展
周翔天教授团队利用小鼠和豚鼠模型,发现近视形成时巩膜糖酵解的3个关键限速酶HK2、PFKP和PKM2表达显著上调;而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改变。过表达巩膜PKM2增强糖酵解可诱导巩膜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胶原,诱导近视形成;敲低小鼠巩膜PKM2,或豚鼠球旁注射糖酵解抑制剂2-DG或DCA抑制巩膜糖酵解,均可抑制形觉剥夺诱导的巩膜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胶原减少,消除或抑制近视形成,这提示巩膜糖酵解增强是近视形成的诱导因素。
04
建立病理性近视早期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