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15:54:42来源:中国卫生杂志阅读:64次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清泉
健全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鲜活载体。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标准化是衡量中医药学科成熟度、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稳定和提升中医药诊疗效果、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医药标准体系是涵盖中医药名词术语、基础理论、临床诊疗、药学研究、医政管理等标准内容,并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作为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指出,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中医药标准制定等的工作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这要求我们以此为方向,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重要、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处理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与其全局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已发布一系列中医药相关标准,标准体系已见雏形。但是,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质量不高、修订不及时、应用不足、研究乏力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现行的5项中医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在2006年及以前发布的,之后暂未更新。25项中医(针灸)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在2008年至2016年发布的。在现行的9项中药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中,5项于2015年发布,2项于2018年发布,1项于2013年发布,1项于2008年发布。总体来看,中医药领域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数量仍然较少,覆盖面也较窄,管理体系尚不完备,标准制修订不及时。
另外,中医临床指南实际应用也不广泛。原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本身具有特殊性,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与标准化的简化、统一、确定性原则略不协调,因此指南多在原则和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医师具体诊疗中,其参考价值有限。二是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对中医药标准的支撑不足,缺乏创新性或引领性。三是标准推广不力,行业普遍存在标准化意识淡薄的现象,广泛应用标准的大环境暂未形成。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二是扎实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研究,积极引导高质量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三是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标准引领中医药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