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 09:18:57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APAO 2024阅读:176次
编者按
1968年,著名学者Cairns首次将全层巩膜切除术改良为小梁切除术,术中切除一部分Schlemm管及其临近的小梁网组织,然后紧密缝合巩膜瓣,使房水通过小梁切除断面后直接进入Schlemm管,避免产生外滤过。随后研究发现,在接受该手术的大多数成功案例中,患者普遍出现了明显的滤过泡,并且Schlemm管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塌陷。目前经典的小梁切除术以功能性滤过泡的存在作为手术成功的关键,也因此导致滤过泡相关滤过过强并发症的增加(发生率:24.3%~48.1%),以及随访过程中频繁的滤过泡相关干预(发生率:63.9%~87.8%)。同时,对滤过泡的依赖也导致术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受限于滤过泡的瘢痕化,手术成功率逐年下降,5年成功率仅50~60%。
新型内引流青光眼手术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由梁远波教授基于Cairns小梁切除术设计初衷并结合中国闭角型青光眼大国现状基础下,改良形成的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将小梁切除术与粘小管扩张成形术相结合,术中紧密缝合巩膜瓣并不使用抗代谢药物,通过小梁切除术步骤剪除角巩缘组织,直接沟通前房与Schlemm管断端,避免因房角关闭导致的小梁网组织阻力部位,同时通过周边虹膜切除术避免术后周边虹膜堵塞Schlemm管断端开口,从而实现房水由前房直接引流进入两侧Schlemm管断端,术后超过90%患者未见明显滤过泡。
该手术方式自2015年开展以来,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到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继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儿童闭角型青光眼以及较为难治的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等继发性青光眼等,梁远波教授团队已经发表近20篇系列学术论文。关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例系列研究显示,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具有良好降眼压效果及手术疗效。那么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否优于小梁切除术呢?是否拥有更优的眼压控制、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舒适的眼表?
鉴于此,梁远波教授团队开展了小样本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来探究该问题。最终入组52眼(4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25眼入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组,27眼入组小梁切除术组,经历2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
在手术成功率方面,两组间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小梁切除术组在更低眼压水平的手术成功率方面更有优势(P>0.05);
由此可见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回归小梁切除术设计初衷,当前与小梁切除术之间的疗效对比结果相当,未来有待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