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13:56:49来源:呼吸频道阅读:475次
编者按:《少年呼吸(第二辑)》发布,此为王辰院士为新书所做的新序,节选自2016年-2023年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所做报告,刊登如下,与诸君共勉。
2016年
年轻蕴含一切希望与骄傲
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过客。年轻时躯体、精神的状态,肌肉、骨骼、脏器、头脑都不一样,年轻是肉体作为生命载体的一个特殊阶段,充满着精力和活力。但年轻人的精神和思想是不是与肉体一样年轻,这是个问题。未老先衰,可以指身体上的,更经常地是指思想上的。一般而言,年长趋于保守,创新的活力趋于下降,年轻则创新活力勃发,科技界尤其需要年轻具有活力,特别是思想活力的群体。
王辰院士
人的成功有很多种方式,最大的成功和不成功不在于年轻时候受过多少砥砺、无奈,而在于老年的时候心里是否安宁。年轻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当下处于什么状态,应当抓住机遇做些什么,年老的时候则应当多想想自己别做什么。如何把握当下的年龄阶段——这是圆满人生、完美人生重要的路径与方法。人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当下浑浑噩噩,之后又感慨、后悔自己那个时候未做什么、应该如何如何。
年轻即来日方长。来日方长是什么?是有时间干得起事情,是犯得起错误,因为还有时间纠正错误,是把事情经过重新安排又来得及去做。
每个人都要多想想自己的毛病。呼吸学科要思考自己的毛病,医学界要思考自己的毛病,中国人要思考自己的毛病。呼吸学科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待发展阶段,积极性、进取精神有待提升。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现象,呼吸学科是个很可爱的学科,是个大学科,但当下还远不是一个强学科,更有待于成为先进学科。既然干了,只要还在干,就要热爱它、投身它。在各种疾病中,呼吸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疾病负担这么高,呼吸道传染病威胁这么大,学科面临巨大挑战,年轻人不迸发,靠谁啊?呼吸学科要把握好一切学术和技术上前沿的东西,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分子诊断、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这些概念、原理、方法、技术到底是什么?如何运用?每天要学习,学习是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我们要反省,那么大的呼吸学科,我们担当得充分吗?为什么那么严峻的疾病防治形势,我们的队伍那么薄弱?为什么要提倡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在还有多少家医院仍待作为?
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意味着担当,年轻意味着血性。年轻是人生、事业最好的时期。在座诸君有专业知识、有自己的事业积累,有一定的发展条件,正处在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时候。这时候能不能够勤于思考、心胸博大、踏踏实实、体现先进文化、按照原则把一些事情做好,决定着大家未来的发展。年轻可以用来做事,也可以用来挥霍。你到底是挥霍生命,“游戏人生”,还是积极、踏实做事,这是大家这个年龄段要思考和把握的。
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感悟生命,把握良辰,善用时间,让人生充实而更有价值。面对所有先贤先哲,年轻人可以充满自信和骄傲地说:“我们年轻……”。年轻,蕴含一切希望和骄傲。
2017年
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有言:“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出神仙,细节亦出魔鬼。有人鄙夷细节,比如说某个人很细,内心是说这个人不潇洒,不能举重若轻。事实上,人之所以能够举重若轻,恰恰是在对精要、决定性细节的把控上做到位。我们要信奉细节,把细节作为信仰。我们要在方向和路线正确的基础上,讲究细节并体现于实际工作中。院长、科主任、组长既要思考方向和路线是否正确,也要关注落实的细节。在细节上,一定要有基本的态度,你内心崇尚细节吗?
如果将细节作为因变量,自变量是什么?细节的第一个自变量就是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得过且过,得混且混,你是不想追求细节的。人的精力有限,也许家务纷乱着,但在查房时,却极为关注细节,这就是责任心使然。细节首先是种态度。有的人对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对公家的事情毫不在意,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人在精力分配上的问题。有责任心,想把事情做好,怕闪失,想做得精妙,这就是细节的动力。
细节的第二个自变量是智商或能力。没智商,即便想把这件事做好,但脑袋实在不够用,想不到,没受过训练,也无技能,没有能力,也做不好。目前,各个学科“万马奔腾”者众,先进学科比比皆是,但呼吸学科是个短板,如果不把短板补齐,木桶中的生命之水就会流失;要想让生命之水续存,要补高短板,就要有智商或能力,才能够看得到、想得到、做得成。什么是细节?福尔摩斯办案是不是细节?华生做的是不是细节?福尔摩斯探案就是基于细节、精细的观察,基于清晰、缜密的逻辑思维,综合感性、悟性之后进行推演判断。侦探如此,做研究又如何不是重在细节呢?牛顿如果观察不到苹果落地的过程,瓦特如果观察不到水烧开后的壶盖,又如何能有伟大的发现呢?因此,关注细节才能够成事,细节是成功之要,是成功之基。在医学上,一些概念是否缜密,是否完整,在研究的逻辑上是否非常严谨,临床上观察是否敏锐,处理是细致——这些都是细节的问题。注重、做好细节是真本事。
细节的第三个自变量就是成本,要肯付出成本才能成就细节。天下第一成本、最大成本是什么?时间。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不可变的时间轴上,“滴答滴答”一秒又一秒的时间流逝不可复得。对待公家、患者、学术的事情,是不是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是否愿意付出一些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是能否成就细节、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细节是因变量,责任心、智商或能力、成本是自变量,这三项是成就细节的要素。细节=责任心+智商(能力)+成本。只要有责任心,就会身不由己地关注这件事情,就会努力以智商和能力把这件事情办成办好,就肯于在成本上付出。责任心属于“德”,智商或能力属于“才”,成本则“德”与“才”兼而致之。
在价值、观念、方向和路线正确的前提下,一定要崇尚细节。对“细节”的重视与落实,是我们思考问题、成就事情的重要方法。
2018年
宽广的胸怀,源自内心的善良
胸怀是与人打交道时的一种态度。对别人,特别是对发展比自己好的人不妒忌,别人有过错的时候不计较,竞争中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保持一种客观的判断、包容的雅量、欣赏的态度、合作的精神。
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胸怀有不同的特点和体现。你对下属是否设天花板,对同道是否产生妒忌,对于不喜欢或有矛盾的人是否有偏于“恶毒”的想法,对朋友是否宽容?胸怀是给别人的空间,也是留给自己对别人的心灵空间。拥有大一些的心灵空间,于人于己都非常重要。
决定胸怀的首要因素是内心善良与否
决定胸怀的首要因素是内心善良与否。什么叫善良?善良就是内心对人的一种体恤、一种平等、一种共情、一种包容。一个善良的人,看到别人痛苦或受到欺负时,内心会同情会痛。看到街上乞讨的人,不要仅警惕是否是骗人的把戏,更要想到人家可能真的是穷困饥寒,想到谁愿意把自己沦落到如此地步、用这种方式骗钱?由此产生悲悯心并给予别人可及的帮助。
善良是骨子里的仁厚,是骨子里的不邪性、不阴暗、不张狂,是能理解和容纳他人的根据,由此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优势,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成长和发展。
做一个有胸怀的人可以让自己释然
人这一辈子,心态还是最重要的。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真正能够保持内心宁静,是不是能够保持简单。减少怨,祛除恨。做一个有胸怀的人可以让自己舒服,能够让自己释然。一杯清茶在手的时候,是否能够忘却不愉快的人与事,专情于欣赏绿叶在杯中悠游,品味春天的味道?
人既要有胸怀,也要有是非,有立场
大家讲胸怀,往往只会理解为如何大度,但另一方面是既要有胸怀,还要有是非,有立场,有执守。有些人做人虚、做事虚,我们可以打交道,相处可以很客气,但心里要明白,这个人有无是非,有无立场,有无原则。骨子里有是非、有立场的人才是可交的,可以依靠的。
人最幸福的事是遇到什么人,最痛苦的也是遇到什么人。有一句著名的话是: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因为两种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价值观、世界观完全不同。因此,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相处之道,这是另类“胸怀”:对善良的人要保持善良,对不那么善良的人,既要保持宽容,同时还要有原则和立场。
做科主任要有胸怀,切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作为科主任,当别人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你的手里时,不要存抑制之心。有的科主任当手下年轻人的能力水平与自己有大的差距时,会有提携之心;当年轻人发展到离自己较近的时候,即陡升抑制之心,马上设置“天花板”。这也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规律——距离远时宽容,距离近时狭隘,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但是要学会控制,不要让胸怀小到把自己变成糊涂人,变成一个愚妄的人。科主任切记,为每一个同事同仁搭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是主任成其为主任,院长成其为院长的理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任、院长最大的失责就是科里、院里没有培养起人才,手下队伍“花木凋零”,这样不仅对不起同事、科室、医院,也对不起自己的事业人生。
德为才之帅。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不是“才”,永远是“德”。胸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品德。
2019年
要做事,善做事,依法度做事
人才的特质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强烈追求,还要有高超的做事成事能力,更在做事时要遵循高贵的价值观和不悖法理伦常。这些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要做事,善做事,依法度做事”。
“要做事”是指真正地发自骨子里的积极主动做事,而不是只一般性地想做点儿事;“善做事”是指能够积极地用创新、巧妙的办法把事情做成做好,特别是在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即“能人所不能”“精人所不精”,而不是一般性地能做些事;“依法度做事”是指要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去做事情,不能有悖伦理和贪赃枉法。
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一般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常会找些外界的理由安慰自己,而人才则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想“这事是我没办好”“我努力不够,我吃的苦不够,我一定要把这事办成”“我应当还有更多的办法,会有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有这样的想法才是人才。
人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听到一番对自己有借鉴意义的话时,听到一种先进性的思想和经验时,一定会抓住不放,将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外化为做事的行动——这也是人才和非人才的显著区别。
希望呼吸界的中青年学者都能成为“要做事,善做事,依法度做事”的人才,承担起推动呼吸学科发展的重任和照护人类呼吸健康的历史使命。
2020年
做好“基于体系的实践”
我们的单位、行业、社会不尽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协和虽享盛誉,但绝不敢称是完善的学校,更勿论完美。协和有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但同时,协和也有很现实的积弊沉疴,这需要我们去改变和变革。谁真爱协和,谁就去做积弊沉疴的袪除者,担当起重现协和荣耀和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而不是抱怨,更不是见之任之、随波逐流。大家所在的任何单位,大概都有类似的问题。
基于此,大家要善于“基于体系的实践” (system-based practice)。你所在的行业、单位是个体系,你所在医院的科室是个体系,你的院长、科主任、上级医生、同事的人品才华和行为,这个组织的平台条件和运行状态,就构成了你的“体系” 。对于“体系”,首先要适应,在其中发挥作用,然后要促进其改良善化。年轻人要在现实社会中以“出世之高贵”与“入世之现实”走出人间正道,保持你的昂扬,以朴实现实的行动体现高尚的精神,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概言之,所谓“基于体系的实践”就是选择体系,融入体系,适应体系,履职体系,改善体系。如果这个体系确不适合你,可以另择体系而实践。但切记,从来没有至善的体系,不要轻言轻为另择体系。一旦选择进入了某个体系,你就是这个体系中的有机成员,就对这个体系负有责任,要借助这个体系承担职责,要担当起改善体系的使命。
谨与你们共勉。
2021年
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
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
医学是多学。医学以人类三大学科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第一大学科基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生命科学与技术,也包括理学、工学等。第二大学科基础是社会科学和方法,指社会现象与行为中能够讲得出规律、说得出数字、有时列得出方程的部分,比如经济学等。第三大学科基础是人文学科和文化,要注意,这里不是人文科学,而是学科,与文化密切相连。人文不是科学,如艺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名状的,规律难循的,由心而生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但人文恰恰是我们在医学卫生健康活动中会经常涉及、接触和实践的。
医学是人学。医学以照护人、人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己任。按照照护的对象,医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主要针对个体的医学,所照护的主要是个人,特别是病床上躺着的、诊桌对面的病人。我们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乃至基因状况,遵从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的理念,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医疗方法,此为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另一类是主要关注人群、种群、人类,人类之外还有众生,众生之外还有生态,包括星球健康,所谓“One Health”(一同健康,健康大同),此为群医学(Population Medicine)。群医学统筹个体与群体,追求群体、种群乃至人类和众生、星球健康效益最大化。群医学是协和近年来举起的一面具有导向意义的旗帜,其推行将对医生个人的成长和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医学必须对人实行全面的照护。我们过去讲“防治”“诊治”或是“防控”,其实只是对人照护方式的一部分。医学从“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促防诊控治康)”六个方面(“六域”),以“语言、药物、刀械、饮食、起居、环境(语药械食居环)”六种方法(“六宝”)施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照护。
医学对人进行健康照护,要以病人、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过去医学比较关注对单病的医疗,但是现在和未来,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将越来越多地面对共病、复合病的挑战,这是医学界面对的突出、重大问题,但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缺乏概念。当前,在我们非常专科化,乃至过度专科化的时候,我们横向看了吗?我们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了吗?十几种、几十种药一同用下去,其相互作用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对患者全面的、最佳的处理?医学对共病、复合病的研究关注吗?关注得够吗?谁要继续立于医学前沿,谁要切实改善患者整体健康,就必须及早由关注单病,转为对多病、复合病的关注和研究。专科医院易造成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倾向。协和系统过去几年间已经开始推动所属专科医院向“强专科优综合”的综合医院转型。
医学是至学。医学广涉几乎所有学科,集人类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之大成。为医者既要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基础,又要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悟性,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与经验。医学直接关乎健康和生命这一人之终极利益,所以,对医学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最高层级的。张孝骞先生、吴阶平先生等曾屡屡提及从事医疗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医疗的不确定性和不容错性的觉悟,是在敬畏之下产生的职业态度。医学是多学,又是人学,更是涉及人的终极利益的一门顶级学问。所以,医学是至学,是“至高至圣”之学。“德不近佛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即为此谓。
2022年
医学的现代转型
现代医学正在发生从注重单病到注重共病;从应对疾病到照护健康;从关注当下到关注长远;从注重个体到注重群体的重大转变。
当前,医学界要特别注意树立注重照护群体健康的“群医学(Population Medicine)”观念。群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及至人类、众生、生态的整体与长远健康而发展出来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群医学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是一种理念、一种行动。
在现代医学正在发生以上历史性转型的背景下,呼吸界、医学界开始从主要关注诊疗、防治向全面关注并实施“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实施全方位健康照护转变。“促防诊控治康”的“六字箴言”已成为指导医学学术和卫生行动的重要思想观念与行动方略。
关注并着力解决未满足的健康需求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医学界应当从医学体系建设、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卫生体系、卫生投入、卫生政策等多角度多环节分析导致健康需求未满足的原因,从思想理论、资源筹集、体系构建、人才队伍方面对应采取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愈来愈凸显的诸多健康挑战面前,医学界应该以更加冷峻的目光、清晰的头脑、缜密的思维、笃实的行动来推动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2023年
医学的学科基础
医学以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三大学科门类为其广博的学科基础,是多学科融通于照护人类健康这一目标的独特、综合、巨大学问体系。生物学只是医学的三大学科基础中的自然科学与技术中的一部分,远不是医学基础的全部。
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对其基础的倚重不同,当代医学之基础偏重于生物学,医学应全面加强与理学、工学、社科、人文的交融。医学是多学,又是人学,更是涉及人的终极利益的一门顶级学问。学医、从医、传医者的思想应是多元、立体、深邃的,应当站在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基于人类一切先进文化,追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健康的四大涵义),取得生命和健康这一人类终极利益。
协和校训“尊科学济人道”中的“尊”之所以不是“遵”,是要告诉我们要尊重科学但并不是完全遵从科学,因为科学是有限的,甚至有时是有害的,科学是动态发展的,它有时未必正确,更不能说明全部,不代表终极真理。但现代科学确是人们经过一定证实、有根据、相对理性的认识,对当代人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医学领域,科学最具指导价值,最有现实意义,学医从医者首先要对科学有尊重和敬仰之心,同时要知其所短所限和可能的所误,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要着意避免科学可能引发的弊端。大家不仅要习研自然科学与技术,还要习研社会科学与方法,更要对科学之外的人文学科与文化倍加关注领悟,尤其要注意学习医学伦理学。要保持学习与思考的热忱与敏锐,努力获取医学的真谛。
王 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