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名师访谈 | 李海潮:做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2024-05-07 15:17:52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阅读:196次

编者按

一直以来,北大医学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处联合策划“名师教育谈”栏目,旨在鼓励大家向优秀教师学习,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本期,让我们走近躬耕教坛的教学名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教授,走近他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经历,感受他对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人物简介

李海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大内科主任。主要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诊疗以及医学教育工作,长期致力于整合课程改革PBL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的实践,推动北大医院毕业后教育阶段的国际认证。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段式考试方案的设计者,推动多级别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现任教育部临床医学类教指委秘书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临床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过程考核专委会主任委员。201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首届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2016年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十佳管理者称号,2021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2023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

 

1

两次考察,为我所用

2002年,李海潮刚刚担任北大医院大内科教学主任的第二年,跟随医学部医学教育考察团赴美国交流学习。两周的时间,一行人考察了密西根大学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厄文分校。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给李海潮的震撼不小,“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特别重视,密西根有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团队,四、五十个人,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专门为医学院的教学做支持,包括制作高水平的动画和视频。”让人震撼的,不仅仅是医学院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还有学生们的表现,“杜克大学医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在病房里讨论一个病例,可以考虑十余种疾病的辨别诊断;夜班接诊的病人,第二天早上交班的时候,就能完成带有3-4篇参考文献的诊疗计划。”除此之外,还有在厄文分校用于培养医学生病史采集和交流沟通能力的,由健康人扮演的惟妙惟肖的标准化病人

回国之后,李海潮在北大医院内科建立了见习和实习阶段的面试病案库,旨在强化对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2003年,北医参加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从此,标准化病人也得以在北大医院形成团队,并在教学和考核中应用。2008年,标准化病人首次在北京市的住院医师正式结业考核中使用,提升了住院医师的能力评价水平。

2006年,李海潮再次随医学部教学考察团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医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专门学习PBL教学法和教学评价。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新墨西哥州大学医学院的老师们为了展示PBL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专门为学习班招募了一批非医学专业的人,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教统计的大学教师、售货员、保安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心脏瓣膜病,“第一次讨论还非常生涩,但间隔几天后,在第二次讨论时,结合病例中问题的学习已经使他们的讨论有模有样了。”医学院大二学生的PBL教学更是突显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塑造临床思维的巨大优势,这激起了李海潮的强烈兴趣。

回国后,在教育处的支持和协调下,北大医院率先启动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利用暑期有限的时间,李海潮组织大家编写PBL案例,并且培养出第一批PBL带教老师。2006年开始的教学实践,即整合课程和PBL,正是后来在国际上被确认的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特征。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围绕临床医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组织课程和教学活动。

“不同科室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跳出各自的专业领域,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充分的讨论,确定医学生在临床阶段的合理知识结构。”

 

从2006年开始,北大医院先后组织过3次大规模的器官系统教学集体备课,完成了相关的教学大纲(当时成为“大纲素材”)和大量的整合课程课件。先后完成了对桥梁课的教学改革,形成新的“临床基础综合”课程,旨在全面强化医学生的临床医学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将临床阶段的考试升级为理论考试以“基于临床情境的多选题(A2型试题)”为主,临床技能考试由标准化病人和教师参加的两模块4+5站的迷你OSCE考试组成。

 

PBL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了学生,有时候学生的能力是在老师放手后才表现出来的,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激情就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激活起来。”

 

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讨论病例和提问,课后完成小综述等……用不同的任务代替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2008年,北大医院获得国家级“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称号

2008年,北医坚持“全人教育”思想,强调“为人为学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和通专并举,德才兼备的培养原则,全面启动“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李海潮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学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此前10年北大医院内科教学主任的经历已经使他逐渐认识到,面对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医疗体制改革,在中国进行与时俱进的医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中国医学教育相对滞后,但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早就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我们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的。”

 

2014年,医学部以“整合、融合、优化”为核心,推进新途径教学教育第二阶段改革。2019年,医学部坚持继承中发展,反思“新途径”教改问题,创新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启动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包括医学部所有专业的北大医学“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新范式。

可以说,多年来,北大医学的教改一直在路上,李海潮也全程参与其中

刚开始进行课程整合教改的时候,也遇到过老师们的疑惑,有人问,“咱们这么改,有大纲可遵循吗?”李海潮说:“北大医院作为北医医学教育的重阵,北医作为国家重要的高等医学学府,肩负着创新发展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医学教育经验和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开始探索和实践,我们应该是新时期医学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先行者。我们有着国内最好的医学教育环境和师资,对于探索和创新,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改变了,前进了,大家一定会跟上来。”李海潮始终认为,在医学教育的改革上,北大医学一定要有旗手意识

 

2

再次变革,引领步伐

在李海潮看来,本科的医学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塑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扎实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样你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到了临床以后因为基本功差,在做事的时候总是磕磕绊绊、畏首畏尾,跟患者的信任关系就很难建立,这样十分不利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大夫。”

在毕业后医学教育方面,北大医院在国内率先倡导“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这是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旨在培养临床医师的胜任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效率和水平。

2010年12月,《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重点总结了过去百年的医学教育经验,展望了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变革,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就提到了“胜任力导向”。

2012年,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RCPSC)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彼时北大医院经过六年的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要把目光聚焦到“住院医师培训”和“胜任力导向”,双方一拍即合,在院领导和上级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大医院-RCPSC毕业后教育合作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教育,北大医院也成为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引领者。

 

“胜任力是对优秀临床大夫特征的描述,我们要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医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征应该是明确的、具象化的。”

 

RCPSC的CanMEDS(加拿大专科医师培养指引)用七种角色描述优秀临床医师的特征,即医学专家、交流者、合作者、领导者、学者、健康倡导者、职业人(具备职业精神)。每种角色都有明确的培训方法和培养目标,只有达成这些目标,才能算是完成培训工作。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胜任力导向就是批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有了教学理念,还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所有的目标都要落到实践中,“培养目标具体到临床工作中,就是对你行为特征的观察、评价和塑造,我们叫‘基于工作场所的评价’”,李海潮说,“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临床能力的评价一定要放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进行,这正是胜任力理念的核心要义,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谈能力培养。”老师对住院医师的观察和点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短板,从而在未来的培训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反复评价和改进,会让住院医师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最终达成目标。

2014年-2017年,北大医院结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和RCPSC合作连续四年主办“中国住院医师教育大会(CCRE)”,分别围绕“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 “评价与考核”“模拟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几个主题,在国内系统推动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实践。CCRE成为中加卫生领域合作20周年政府间项目。

同时,李海潮多次主持“胜任力导向”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专家多次担任教学管理专家和骨干培训班的授课人,推动了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进展。“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引进先进理念,再加上本土化实践,培养一批自己的师资,提升我们的‘造血’能力。”2019年,北大医院获得了RCPSC的国际认证,这标志着,中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达到了国际标准。

今年是我国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第十个年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潮在提案中一直关注我国的医学教育。今年,他提交了《关于“提高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案》,建议在制度和现代模拟技术等的保障下,使医学生和第一年住院医师获得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从而促使他们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早日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

对新技术,李海潮一贯秉持着开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对待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要辩证地看,要看到它光明的、能带来进步的一面,要研判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但是不能因为它对传统造成了冲击,以及对负面效应的过度担忧,就错失拥抱新时代的重要契机。

 

“信息化是时代特征,是一种工具,一定不能排斥它,要适应它,学习它、运用它来助益医学教育”。

 

李海潮带领北大医院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先后开发了国内首款PBL APP、基于教学管理的e-portfolio和教学绩效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病例(CCS),提升模拟人的教学功能……多种信息化手段已经被运用到医学教育的实践中,并不断优化升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迭代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保持对这些变化的敏感度,学会和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保持有效的沟通,保证他们所习惯和熟悉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助力于他们的成长,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行政权,将他们锁定在过去的时代和思维模式中。”李海潮强调,年轻人是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们唯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在时代的发展中落伍。

一路走来,从PBL、胜任力到医学教育技术的深刻发展和应用,如今回顾起来,李海潮觉得,当时所有的探索和实践都是值得的,“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你要围绕问题的本质去做分析和决策,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在这个过程中,李海潮在北大医院进行的改革始终得到医学部的大力支持,“北医鼓励各家医院自由探索,互相借鉴,宽容的环境为激发大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一直非常珍惜这种鼓励追求学术和创新发展的大环境,常常希望自己再努力一些、再去做更多的尝试。”

 

3

平等对话,注重实践

作为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李海潮始终认为,老师应该将医学生视作青年学者,和他们进行平等对话。“学者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是我们培养优秀医学生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早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并尽快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终为始’,在院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刻意进行相关的教学和学习环节设置,努力让学生提升这种意识。”

用探讨式语气和学生交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最后往往能发现他们的表现超乎预期,“老师也是术业有专攻的,有些地方学生看的比你多、思考比你深,学生是你的老师,不要让老师的学识和见识,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李海潮认为,只有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共同进步成长。要多给学生提学术问题,让他们努力从学者的角度去深入思考,不只看到表面化的、碎片化的信息,而是要从过去看到未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解和看法,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李海潮经常强调的。

学生的学习途经和资源决定了学习的高度,即便是写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小综述,从中也能看出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会感染一种原先称之为“卡氏肺囊虫”的病原,后来经研究确认这是一种真菌,遂改名为肺孢子菌。但是一些同学在完成相关综述的时候,还是使用最早的名称。李海潮对这种“小事”也十分重视,他会问学生,“你是在哪里查的资料?”“有没有查事实型数据库中的文献?”“有没有看重要杂志中的新文献?”

北大医学有很多热爱教学的老师,这也是北医多年来坚持教改的基石,李海潮呼吁,“我们现在需要一些制度保障,让这种热爱教育的传统和情怀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多元化,为教学优秀的人开辟更好的上升通道,保障他们的未来发展。

 

“基础工作常常是显示度不高的,但是做基础工作的人不应该没有显示度。”

 

 

 

11

   后记

李海潮热爱生活,看到美丽的风景,喜欢拍照在朋友圈分享,并总是配上自己写的诗词。春天,看到校园里肆意盛开的鲜花,他赋诗一首:

 

《春天的花》

在校园中

欣喜地看见

你的出现

你的成长

你美丽地绽放

 

寒冬里漫长的等待

默默地积蓄力量

只为有朝一日

不辜负

这美好的春光

 

这一季花开

是梦幻

是理想

是自由地表达

是恣意地昂扬

 

就像充满激情的海

不懈怠每一次潮落

不放弃每一次潮涨

而来自生命的馈赠

更凝集着深藏于心的向往

 

就这样自然地盛开了

是于无声处的惊艳

是淡然沉静的芬芳

是最平常日子里

激动人心的华彩乐章

 

去晕染你自己的时代

去开创属于你的辉煌

去体味春风里的每一阵甜美

去感受晴日里的每一缕阳光

去按照自己的愿望

自由地,惬意地,深刻地

生长

 

这首诗,是对新生命的歌颂,不也是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期许吗?放心地去绽放吧,去自由生长吧,我总会在这里,给你们铺路,做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成绩,毫不吝啬地喝彩。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