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专家论坛 | 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2024-05-11 09:27:28来源:中华医学会阅读:350次

引用本文:王健全, 黄洪杰. 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17) : 1441-1444.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1011-00701.

通信作者:王健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Email:wjqsportsmed@163.com.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对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运动医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发展好关节镜微创技术、做好竞技体育的保障工作、高度重视运动康复事业发展、大力开展运动处方和运动评估工作、重视运动医学专业医师的培养及科研队伍的建立。最后,本文从科普宣传扩大运动医学的影响力、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提高运动质量和安全性、科研创新实现精准的诊疗三个方面对运动医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中国运动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现代运动医学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将医学和体育运动相结合,专注于研究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医学问题,其内容涵盖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医务监督及运动营养。现代运动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60余年,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运动医学进展巨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为运动员和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指导,中国运动医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也日益提升。然而,要建设国际领先的运动医学学科仍任重道远,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把握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运动医学的学科发展,为国家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一、我国运动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运动医学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学科,中国运动医学发展可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至1978年,学科创立阶段。在1955年,新中国经过5年的发展,经济快速恢复,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对全民健康提出了新要求,这引起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受到国家卫生部指派,北京医学院曲绵域教授举办了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该培训班的成员为全国运动医学与运动康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急需运动医学专家服务。当时国家队训练基地设在北京,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运动创伤得到发展提供了机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涵盖运动创伤、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和运动康复等专科。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等都参与了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并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阶段:1978至2015年,学科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国力增强,国家更加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和大众健康。国内更多的医院开始重视运动医学的发展,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和长沙湘雅医院积极筹建运动医学科和运动医学中心,并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五个重点建设专科。随着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成功,人民群众关心体育和投身体育活动的高涨热情前所未有,运动医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了运动创伤的诊疗技术的发展。

 

第三阶段:2016年后,运动医学全面发展阶段。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中国走向小康社会、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健康问题已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对于那些因缺乏运动引起的慢性病,人们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健康的作用远超过药物。

 

二、我国运动医学重点发展方向

 

 

 

医学的发展由诊疗为主向预防为主模式转化,“运动进百科,健康入万策”,全民健身运动为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宽广的前景,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运动医学向何处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发展好关节镜微创技术

 

运动创伤仍是运动医学的重要方面,运动创伤涉及面广,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内脏,在专业运动员中都会出现。但是大部分创伤的发生原因和处理原则都和普通患者的相同,可由相应专科进行诊治处理。由于过度运动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别于普通患者,需要运动医学专家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诊疗和研究。所以骨关节运动创伤是运动医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运动医学医师需投入极高的热情和参与度,积极主动学习关节镜微创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推动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发展。通过医师们在专业上的积极努力,中国运动创伤的发展已在国际上步入先进行列。大量临床和科研文章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部分专家成为国际知名杂志的编委,一些新的术式和产品已经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但是,从整个学科发展来看,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还是不平衡。运动创伤的脊柱专业领域,在运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以提升脊柱运动创伤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因此,应该加强对脊柱专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加强运动队的保障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以推动其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另外,运动创伤的机制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运动员过度劳损造成的伤病防治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损伤机制,寻找更精确和有效的诊疗手段,来应对运动员劳损性伤病问题。

 

我国在运动创伤基础的研究、运动医学产品的研究、材料学的研究,以及传统医学和细胞治疗、生物因子治疗的研究等方面仍需投入更多的研究,希望在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二)做好竞技体育的保障工作

 

运动医学源于竞技体育事业,随着全民运动健身运动的发展,目前服务人群已经扩大到大众健康。将服务运动队的经验推广普及到大众健康人群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举办和参与世界级运动会,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东亚运会、2019年的世界军人运动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大运会的成功举办[1, 2]。大型运动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运动场景,使得运动医学专家们有机会观察和研究运动员在不同项目和环境下运动损伤和身体状况,真正地了解运动与运动医学的需求,还需要深入到运动队中实地服务,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运动员的生理参数,通过对运动员的生理监测和体能测试,可获得大量的运动数据,更加全面地了解运动人员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规律和适应机制。运动医学专家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精准的医疗支持。这对于揭示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优化训练方法以及防治运动伤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队训练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给各省市的运动医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重视大众健康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成为新的关注点,各地学校运动队、群众运动团体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所要做的是走出医院、走体医结合的道路,这是运动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要高度重视运动康复事业发展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较晚,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国内对于运动康复的需求逐渐增长,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还有待加强[3]

 

运动康复在运动医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运动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然而,国内对于运动康复的研究相对较少、薄弱,相关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众健康的关注不断提升,运动康复逐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进一步促成了运动康复队伍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目前的运动康复主要集中在术后康复领域,即通过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活动能力。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术后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方案。然而,相较于术后康复,运动医学的康复专业更应该重视术后重返运动的指导,即运动专业的指导,训练和比赛能力的恢复,这是一般医院康复科不具备的,应该是运动康复专业的目标。此外,将运动康复融入教育体系,提供全民健康教育和培训,也是促进运动健康研究的重要举措[4, 5]

 

(四)大力开展运动处方和运动评估工作

 

运动是把双刃剑,科学的运动可促进健康,不科学运动可造成身体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不注重科学运动、没有专业运动指导、不正确掌握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特别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进行大众健康教育,普及科学运动锻炼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训练伤的发生。此外,运动能力评估是科学运动的另一个前提,尤其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更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评估身体状况,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案。对于那些热爱运动的人群来说,精细化的评估尤为重要。对于老年人、超重人群等更需要进行医学级别评估。运动评估可帮助个人了解如何通过运动来主动保持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6]。而通过运动处方精确的量化,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目标,制定合理而科学的个性化运动计划,通过恰当而安全的科学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健康水平。

 

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李国平教授致力于中国运动处方的工作,通过与国际顶尖运动医学机构合作开展了相关从业培训活动,并牵头制定了《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7],为国内运动处方的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运动处方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亟待建立一个完善的运动处方体系,需要进一步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探索。

 

(五)重视运动医学专业医师的培养及科研队伍的建立

 

重视运动医学专业医师的培训和教育对于提升运动医学领域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运动医学的开展,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医学专业医师对运动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对运动医学医师的教育和培养,其实是目前扩大运动医学专业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运动医学领域的学术课程和专业培训机构。这些课程和培训机构应该提供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相关课程和培训。设立关节镜手术及运动医学相关专业的认证和许可制度,确保从业医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认证机构可考核医师的学术背景、培训经历和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运动医学专业医师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继续教育可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研究和发表论文、参与专业交流等方式。

 

提供充足的科研和实践机会,鼓励运动医学专业医师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这有助于医师深入了解领域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开展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建立一批专业研究团队,推动运动医学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运动医学专业医师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与交流,如内外科、物理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甚至是力学及材料学工程师等。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可促进科研创新、知识交流、经验分享和综合治疗策略的形成。重视运动医学专业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才能提高医师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运动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引领运动医学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塑造专业医师的专业主义和专业道德,确保医疗行为的安全和合法性。

 

另外,在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方面,国内主要的运动医学研究单位一直保持着积极的专业研究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8, 9]。近年来,运动保护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主要是通过使用适当的护具和支具来预防运动伤害和减轻运动损伤。护具和支具的研发需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然而,目前有关运动保护相关的护具和支具的研发相对滞后。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督和标准体系,这可能导致市场上存在一些劣质产品,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效果,甚至可能对个体造成伤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加强对运动护具研发和监督的投入,包括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和市场准入审核,以确保护具和支具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还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并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推动运动保护护具及相关运动营养产品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

 

三、未来展望

 

 

 

未来在推动运动医学发展的进程中,科普宣传、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科研创新等方面将是关键的驱动要素。通过开展科学准确的健康宣传活动,使大众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帮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了解运动医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可帮助人们识别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将运动伤病的关口前移,提高人们的运动质量和安全性。科研创新是推动运动医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保持学科发展持久深度的决定因素。在运动医学领域,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推进新技术、新疗法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运动损伤的诊疗水平。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可实现精准诊疗,提高运动医学的治疗水平和效果。我们应该号召全社会重视运动医学的发展,团结运动医学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瞄准提高创新、预防为主、精准诊疗、重返运动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推动中国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下滑查看)

[1]敖英芳. 我国运动医学发展与北京冬奥会和健康中国建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5):823-82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5.002.

[2]陈世益, 王健全, 李国平.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对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发展的启迪与机遇[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2, 37(8):4-5.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2.08.105.

[3]运动康复产业联盟. 2020—2021年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 40(9):749-756.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21.09.012.

[4]庄斌. 融合与共生: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建设[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6277-6278.

[5]葛瑞良. 运动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国外视阈及启示[J].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2, 30(2):56-58. DOI: 10.3969/j.issn.1006-8732.2022.02.021.

[6]郝跃峰. 加速推动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势在必行[J]. 中国医院院长, 2022, (19):23.

[7]《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 42(1):3-13.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23.01.001.

[8]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六十华载续写新篇——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记[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 37(11):961-968. DOI: 10.3969/j.issn.1000-6710.2018.11.012.

[9]陈世益, 华英汇, 陈天午. 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机遇和方向[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11): 783-786.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20920-01978.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