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21:52:43来源:北京医院阅读:150次
2024年6月21日-24日,202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第84届科学会议(ADA)在美国奥兰多召开。世界各国内分泌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内分泌学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潘琦教授团队6篇研究入选POSTER部分,彰显中国科研实力!
郭立新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潘琦教授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监测与治疗技术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七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等项目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Diabetes Care中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医学前沿》《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研究一:在中国真实世界中,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或转换为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IDegAsp)治疗后血糖控制改善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评价了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接受IDegAsp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标。
➤研究方法:这是一项为期20周的前瞻性、单臂、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研究(NCT05221580),纳入接受不同降糖治疗的成人2型糖尿病(仅口服降糖药物[OADs],基础胰岛素[±OAD],基础-餐时胰岛素[±OAD],预混胰岛素[±OAD]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s)±胰岛素[±OAD]),起始或转换为IDegAsp治疗。主要终点:从基线(BL)至研究结束(EOS)HbA1c的变化。次要终点: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的变化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878名成人患者(男性57.4%,平均年龄59.6岁),通常每天使用IDegAsp一次(47.2%)或两次(52.2%)。起始/转换为IDegAsp治疗显著降低平均HbA1c[95% CI](-1.27% [-1.36;-1.19], p<0.0001),既往不同治疗的各亚组HbA1c降幅相似。显著降低平均FPG[95% CI](-1.61 mmol/L [-1.81;-1.41], p<0.0001)。且EOS时非严重低血糖事件(过去20周内)较BL时减少(45 vs 115名患者)。
➤研究结论:在中国真实世界中,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或转换为IDegAsp治疗后,血糖控制得到改善。
研究二:中国非糖尿病成人3年发生糖尿病和并发症风险的新亚组研究
英文标题:Novel Subgroups of the Three-Year Risk of Incident Diabetes and Complications in Chinese Diabetes-Free Adults
中文标题:中国非糖尿病成人3年发生糖尿病和并发症风险的新亚组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分析非糖尿病队列人群的常见临床指标,以获得特征聚类,并评估其分层预测糖尿病风险和并发症的效用。
➤研究方法:对2014年至今中国昆山地区51400人体检队列中的13829例非糖尿病成人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基于终末指标的集合聚类和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从候选变量中选择最重要的变量,评估糖尿病及并发症的3年风险。
➤研究结果:我们筛选了13个临床重要变量。在昆山队列中,确定了3个集群,其中集群2(n=4622)的特点是糖脂代谢控制最差,糖尿病和FLD并发症的风险最高;集群3(n=2456)年龄最大,收缩压、BMI、腰围最高,糖尿病风险中等,心血管疾病(CVD)和卒中风险最高;集群1(n=6751)指标良好,糖尿病及CVD、FLD和卒中等并发症的风险较低。
FLD:校正后的cox生存分析,以集群1为参照,集群2的HR为2.357(95%CI 2.161~2.571,P<0.001),集群3的HR为1.903(95%CI 1.718~2.108,P<0.001)。
CVD:校正后的cox生存分析,以集群1为参照,集群2的HR为1.193(95%CI 0.975~1.459,P=0.087),集群3的HR为1.295(95%CI 1.041~1.611,P=0.02)。PRS预测的糖尿病和CVD风险与临床聚类方法预测的结果一致。
➤研究结论:使用新聚类方法从临床特征分析中获得的表型有助于对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识别及分层。
研究三:基于深度对比聚类分析的中国老年糖尿病六类聚类及其并发症预测
英文标题:Six-Class Clustering and Its Complication Prediction in Chinese Aged Diabetes Cohorts Based on Deep Contrast Clustering Analysis
中文标题:基于深度对比聚类分析的中国老年糖尿病六类聚类及其并发症预测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种新的聚类方法预测中国老年糖尿病队列中糖尿病并发症的变量类别。
➤研究方法:从2014年至今中国昆山每年体检随访的51400人中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数据(n=4980)。
➤研究结果:通过对20项指标的分析,将患者分为6类:
类别1(n=592):特点为重度吸烟和高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风险(10年累积发病率为6%);
类别2(n=1130):特点为高酒精摄入、高转氨酶、最高的卒中并发症风险 (10年累积发病率为12.3%)和高FLD风险(60.5%);
类别3(n=837):特点为以高血脂、高FLD并发症(69.6%)及卒中(11.8%)风险为特征;
类别4(n=886):特点为健康指标良好,FLD(累积10年发病率为27.3%)、卒中(累积10年发病率为6.9%)和CVD等并发症风险低;
类别5(n=749):特点为年龄较大,尿酸、肌酐较高,CVD并发症的风险最高;
类别6(n=786):特点为高腰围、高BMI、高血压和FLD并发症风险最高。
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对卒中、CVD和FLD三种并发症进行分析(P<0.05)。类别2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基因风险系数最高,为1.277(95%CI 1.522~1.165,P<0.05),同样,该组FLD患病率也较高。
➤研究结论:在中国两大老年糖尿病人群中建立了一种新的聚类方法,通过不同类别的聚类可以有效地预测其并发症风险。
研究四:维生素D缺乏在增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纤维神经病变风险中的作用
英文标题:Vitamin D Deficiency's Role in Increasing Large-Fiber Neuropathy Risk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ics
中文标题:维生素D缺乏在增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纤维神经病变风险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既往研究已将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联系起来,然而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大纤维、小纤维神经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本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257例老年T2DM患者。为在参与者中实现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的平衡,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20 ng/ml。采用肌电图评估大神经纤维损伤,采用皮肤电导测量评估小神经纤维损伤。
➤研究结果:本研究中,DPN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DPN患者(15.05 vs. 18.4 ng/ml,P=0.01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缺乏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959,P=0.049)。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潜伏期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神经传导速度和振幅与其呈正相关。维生素D缺乏组神经潜伏期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长,但血清25(OH)D水平与电化学皮肤电导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DPN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其可能通过影响大神经纤维促进DPN的发展。
研究五: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和长期大血管结局——一项回顾性研究
英文标题:Stringent Glycemic Control and Long-Term Ma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A Retrospective Study
中文标题: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和长期大血管结局——一项回顾性研究
➤背景目的:部分糖尿病指南提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是安全实现严格血糖控制的目标,HbA1c<5.7%被认为是正常水平。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严格的血糖控制与长期大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回顾性提取宁波市鄞州区数据平台的数据(2006/1/1-2021/10/31),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HbA1c记录≥1次的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据,确保随访≥5年。指标日期为T2DM确诊≥90天后首次出现HbA1c。指标日期和持续严格血糖控制分别定义为HbA1c≤6.5%或<5.7%,或随访期间每次测量时HbA1c≤6.5%或<5.7%。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严格血糖控制与随访期间发生3P-MACE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进行校正。
➤研究结果:共分析7049例患者,平均年龄61.4±11.4岁,女性3751例(53.7%)。在中位随访6.7年(四分位数范围5.5-7.9)期间,1565例(22.2%)患者发生了3P-MACE,发病率为3.4/100人-年。
指标日期和持续严格血糖控制与3P-MACE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均P<0.05)。对于指标日期严格血糖控制,HbA1c≤6.5%时的校正危险比(aHR)为0.88 [0.79-0.98],HbA1c<5.7%时的校正危险比(aHR)为0.84[0.70-1.00];对于持续严格的血糖控制,HbA1c≤6.5%的aHR为0.74 [0.63-0.86],HbA1c<5.7%的aHR为0.58[0.42-0.79]。
➤研究结论:严格的血糖控制与中国T2DM患者长期大血管结局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强化糖尿病治疗可能对T2DM患者的心脑血管预后有长期益处。
研究六: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流行现状——来自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的结果
英文标题: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中文标题: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流行现状——来自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的结果
➤研究背景:2019年ESC/EASD建议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CV)进行分层。CV风险评估和分层对于识别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积极的靶向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填补中国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T1DM)患者心血管高危人群分类的流行病学数据空白。
➤研究方法:这项多中心、横断面、非介入性研究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收集门诊患者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疾病、肾功能受损、左心室肥厚和视网膜病变等靶器官损伤等信息。使用2019年ESC/EASD标准将T1DM患者分为两类:非常高风险和其他。
➤研究结果:2020-2022年期间共纳入来自中国30个省份2000多家医院的38260例受试者,其中54.81%的T1DM患者CV风险极高。东北(72.70%)、西南(69.99%)和中部(54.41%)的T1DM高危人群比例较高,华南最低(47.03%)。T1DM患者CV风险极高的比例随年龄和BMI增加而增加,<35岁亚组为33.61%,35-65岁亚组为59.57%,> 65岁亚组为70.80%(P<0.0001)。男性和吸烟的T1DM患者有较高的CV风险(P<0.0001)。
➤研究结论:本研究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评估T1DM患者CV风险的观察性研究。中国T1DM患者的CV风险现状十分严峻,需要加强对患者血压、BMI、血脂等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