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14:32:48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阅读:130次
引用本文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
通信作者
林炳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Email:linbingl@mail.sysu.edu.cn
崔富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北京 100191,Email:cuifuq@126.com
高志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Email:gaozhl@mail.sysu.edu.cn
|摘 要|
乙型肝炎(乙肝)流行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负担重。在我国,乙型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为实现WHO和“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目标,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国内临床、公共卫生和检验等领域专家,在全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形成本建议,以实现对成人进行普遍筛查,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评估、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对未感染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消除乙型肝炎危害的目标。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流行率高,估计慢性HBV感染者约7 500万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等严重后果,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成为我国和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6年5月,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发布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全球策略,其核心目标是基于2015年的基线数据,到2030年HBV新发感染率减少90%,相关死亡率减少65%,乙型肝炎(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90%和80%。但是我国目前的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仅分别为24%和15%[1]。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HBV感染者的终生医疗费用将达到1 305亿美元,1 080万人将死于HBV相关肝病。如果及时改变策略,到2030年将治疗率提高到80%的目标,则可节省4 720亿美元,并避免约33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2]。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人群的普遍筛查,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进行疾病评估治疗和随访管理。基于此,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国内临床、公共卫生和临床检验医学等领域专家经过多轮讨论形成本专家建议,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HBV感染筛查、检测和管理时提供参考。相关机构和单位可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医疗资源和财政状况制定适宜的方案,共同推动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的早日实现。
HBV属于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是一个具有约3.2 kb的部分双链环状DNA分子。HBV的基因组包含4个重叠编码区域:S(表面抗原)、C(核心蛋白)、P(聚合酶)和X(转录调控蛋白X),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包括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病毒聚合酶和乙肝病毒x(HBx)蛋白。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closedcircular DNA,cccDNA)是HBV基因组的特征之一,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内,有高度的稳定性在肝细胞核内可以持续存在。cccDNA在HBV的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转录为HBV前基因组RNA(pgRNA)和mRNA。此外,cccDNA还能维持HBV的慢性感染状态,因为它在细胞内难以被清除,使HBV能够长期存在并持续感染,与HBsAg持续表达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3-4]。
HBV至少有9种基因型(A~I基因型)和1种未定基因型(J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基因亚型。我国以B、C基因型为主[5]。这些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序列差异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如表型、致病性、病程等。了解HBV的基因型和亚型有助于确定不同地区和人群中HBV的特点,指导疫苗研发策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HBV主要有3种抗原,包括HBsAg、HBcAg和HBeAg。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现症感染的标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保护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cAg是HBV核心颗粒的结构蛋白,不易在血液中检出,具有强免疫原性,可诱导很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刺激机体产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如果HBeAg转阴,出现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且生化学指标正常,HBV DNA检测不到,提示病毒得到一定的免疫控制。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全球约有2.5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估计2022年有11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6]。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4年HBV相关的死亡将达到114万[7]。
在乙肝防控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4年的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1~29岁人群HBsAg阳性率由1992年的10.1%下降为2.6%;1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由1992年的10.5%降至0.8%[8]。2022年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HBV感染导致的疾病负担仍然很重[1]。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HB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及孕妇是预防HBV传染给儿童的关键人群。虽然我国孕妇的HBsAg阳性率从2015年的7.30%下降至2020年的5.44%[9],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HBV感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有报道显示,2001年我国由于HBV感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68亿~1 078亿元,其主要原因是诊断率和治疗率低[10]。在我国,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原因。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疾病进展率高,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6.0%,进展为肝硬化后,其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和并发HCC的概率分别高达4.4%和3%[11],据统计,我国每年有90万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30万患者发展为HCC[12]。
国际指南建议对HBV流行率为2%或更高的地区人群进行HBV的普遍筛查具有成本效益[13-14]。美国一项有关乙肝的经济学研究表明,在流行率为0.24%的普通人群中,对18~69岁的成年人进行HBsAg筛查可节省医疗成本。与常规查策略比较,普遍筛查可使每10万人医疗成本节省26.3万美元。2023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议普通人群一生至少筛查1次HBV,包括HBsAg、抗-HBs和抗-HBc 3项,且具有成本效益。澳大利亚卫生部门2017年制定国家乙肝防治规划和目标,到2022年已确诊的CHB患者比例将达到71%,到2030年将达到81%,治疗率到2022年将上升11.2%,2030年上升12.9%,死亡人数从2015年到2030年减少5.7%[16]。德国政府规定,自2021年10月起,所有35岁及以上拥有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均可在普通体检中接受1次乙肝和丙型肝炎检测[17]。WHO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护理和治疗指南》建议,HBAg阳性率超过2%以上的地区,应将所有成人纳人到普遍筛查的范围[18]。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儿童HBsAg阳性率不到0.5%,筛查人群应重点关注成人。
HBV感染的普遍筛查意义在于:(1)通过查提高HBV感染的诊断率、治疗率,降低CHB发病率和死亡率;(2)对HBV感染者进行管理,预防HBV感染传播;(3)识别和管理感染HBV的孕妇,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4)识别有HBV感染再活动风险的人,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止乙肝再活动;(5)通过筛查确定乙肝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
HBSAg阳性是HBV现症感染的指标,是HBV感染筛查不可或缺的项目。HBsAg/抗-HBs 2项检测,是普通人群筛查基本的要求。多个国家CDC建议普通人群筛查还包括抗-HBc,以免漏检血清HBsAg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者,抗-HBc阳性惠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前,应评价其再活动的风险,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19-20]。本建议推荐普遍筛查HBsAg、抗-HBs、抗-HBc 3项(简称HBV 3项)。如果筛查HBsAg阳性者,可进一步检测HBV DNA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简称HBV 5项)。
HBV 3项筛查结果解释和处理意见分别见表1~2。
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方法较多,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是常用方法,在不同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
在社区筛查时可以选择胶体金法检测HBV 3项,其优点是简便、快捷、经济,采指尖血即可,20 min内可出结果,缺点是灵敏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抗-HBs和抗-HBc。在医疗机构内查或检测,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化学发光法,采集静脉血,查HBV 3项,优点是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缺点是耗时多,需要采集静脉血,费用相对较胶体金法高,不适合基层广大人群筛查。
既往筛查策略主要是针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难以提高普通人群诊断率和治疗率。2023年美国CDC提出成人普遍筛查策略,至少一生检测1次,筛查对象既包括一般人群,也包括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15,19,21-23]。
我国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实现了疫苗免费。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2009—2011年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下,我国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方面成绩斐然,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5.6%,3剂全程接种率为99.6%。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HBsAg阳性率低于0.5%。据统计,我国92% HBV感染者大于30岁[24]。基于此,建议我国乙肝筛查主要针对所有成人(特别是2002年前出生的人群),一生中至少检测1次。筛查流程见图1。
除了一般人群需要筛查外,像育龄期妇女特别是孕妇,以及准备实施免疫治疗或化学治疗的患者是筛查检测的重点人群,每次妊娠或治疗前都应该检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应排除HBV感染。糖尿病患者感染HBV,肝脏疾病进展快,作为重点人群也应该进行检测。对于HBV感染者家人、住院或门诊侵入性诊疗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或多个性伴者,以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存在HBV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BV 3项血清学标志物。
(一)育龄期妇女
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最主要传播途径[25]。我国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约为4.75%,每年约有43万乙肝孕妇分娩。而HBV感染慢性化与感染年龄有关,围生(产)期、婴幼儿时期、5岁后感染HBV发展为CHB的概率分别为90%、25%~30%、5%~10%[26-27]。降低围生(产)期感染率是减少慢性HBV感染的重要措施。HBV阳性母亲在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出生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可成功阻断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高达99.7%[28]。故而育龄期女性在每次妊娠时均应尽早检测HBV标志物。
(二)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
HBV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2013年贵州地区对1 629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发现HBV家庭聚集感染率为19.58%[29]。绵阳市安州区调查71 418名居民,随访5年,有乙肝家族史人群的HBV累计新发感染率为3.07%,而无HBV感染家族史人群为1.58%,HBV感染家族史是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7,95%CI:1.44~2.70,P<0.01)[30]。HBV感染的家庭成员是需要筛查的重点人群。对医疗机构就诊或社区筛查发现的乙肝患者,应督促其家人进行乙肝检测。
(三)住院患者和进行侵入性诊疗的患者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体液等传播,住院或门诊患者在手术、注射、产前等有创诊治前,必须对其HBV相关标记物进行检测,才能明确HBV感染现状,同时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发生HBV院内感染事件。
(四)免疫治疗或化学治疗患者
随着越来越多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化学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等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HBV再活动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标准细胞毒化疗(无皮质类固醇)和含皮质类固醇的细胞毒化疗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38%和73%[31]。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制剂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和隐匿性HBV感染患者,其HBV再活动的发生率分别为15%~35%和3%[32]。韩国一项接受免疫检杳点抑制剂治疗的3 465例肿瘤患者中,511例(14.7%)HBsAg阳性。经治疗后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患者的HBV再活动发生率分别为1.0%(5/511)和0(0/2 954)[33]。再活动可导致患者相关的免疫抑制治疗延迟和肝炎活动,严重者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或化学治疗前,需要进行乙肝检测。
(五)静脉药瘾者
一项荟萃分析报道,2008—2017年中国注射毒品者中,HBV感染流行率为19.6%(13.7%~25.5%)[34],静脉药瘾者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进行HBV检测。
(六)HIV感染者
WHO报告指出,HBV合并HIV感染者常见,是HIV感染者生存的主要威胁。Zhang等[35]2014年发表的一项全国范围的队列研究表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为8.7%(2 958/33 861)。HIV感染者需要进行HBV检测。
(七)HCV感染者
HCV和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我国HCV患者中1.4%~4.1%合并HBsAg阳性[36]。HCV感染者在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s,DAA)治疗过程中存在HBV再活动的风险。因此,接受DAA治疗的HCV感染者需要进行HBV检测。
(八)同性或多个性伴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
HBV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特别是无防护的性行为更是增加了HBV传播的机会,同性或多个性伴侣者的风险更高。2014年,对北京市1 180名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调查发现,HBsAg阳性率为9.0%,合计HBV标志物阳性率为26.5%[37]。
(九)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中HBV感染呈现高发病率,进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HCC的风险高。一项四川绵阳的回顾性调查4 982例糖尿病患者和182 710名非糖尿病人群中,265人(5.32%)新感染HBV,非糖尿病人群中有7 038人(3.85%)新感染HBV。糖尿病患者感染HBV的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比非糖尿病人群高43%(RR:1.43,95%CI:1.26~1.63)[38]。另项荟萃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HCC风险增加>25%(HR:1.26,95%CI:1.20~1.32)[39]。
(十)慢性肝病、肝脏生化学指标异常不明原因者
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脏生化学指异常的常见原因,对于慢性肝病,特别是反复肝脏生化学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异常者,肝硬化、HCC等患者都应该进行HBV检测。
人群经过筛查和检测后,根据不同的筛查和检测结果进行后续的管理是消除乙肝危害的关键。对HBsAg阳性者应到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疾病评估、诊断和治疗,并对HBsAg阳性者进行长期随访(包括HCC监测),做到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一体化全程管理;对HBV 3项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对抗-HBc和抗-HBS双阳性或单项抗-HBc阳性者作进一步评估。筛查后管理流程见图2。
(一)HBsAg阳性者管理
HBsAg阳性者应转介到医疗机构的感染科、肝病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HBsAg阳性者管理见图3[40]。
1.疾病评估
慢性HBV感染疾病评估应包括:(1)病毒学指标:如HBV 5项、HBV DNA定量,根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40]建议,应采用高灵敏的实时定量PCR试剂检测HBV DNA;(2)肝功能评估:包括血清ALT、AST,病情进展患者还需要查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3)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通过瞬时弹性成像,包括FibroScan或FibroTouch评估肝纤维化程度;(4)HCC筛查和监测:常见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异常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rotein heterogeneity,AFP-L3)等[41-42]。AFP联合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是HBsAg阳性患者的常规HCC筛查策略。M2P-HCC模型用于HCC的筛查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3-44]。寡糖链检验(serum oligosaccharide chain,G-Test)对AFP阴性的HC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45]。(5)根据疾病需要选择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及肝组织学活检等检查。
2.疾病诊断
综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学、影像学检查结果,HBV感染者可表现为急性乙肝、慢性HBV携带状态、HBeAg阳性慢性乙肝、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HBeAg阴性CHB、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肝衰竭、乙肝相关肝癌等疾病状态。
3.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药物有2类:核苷(酸)类似物,一线推荐的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及聚乙醇干扰素(Peg-IFN-α)。各种抗病毒药有其优缺点,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病毒状态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4.HBSAg阳性者监测及随访
(1)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随访: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有发展成HBeAg阴性 CHB和HCC的可能,建议每6~12个月随访1次,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应及时启动治疗。如果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家族史的感染者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包括检测AFP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2)抗病毒治疗中的监测:所有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状态每3~6个月定期监测,评价治疗疗效,包括ALT等生化学指标,HBV DNA、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及肝脏硬度值等肝纤维化指标,AFP、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药依从性,耐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
(二) HBV 3项均阴性患者管理
可参照《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46]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一般人群,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且HBV 3项全部阴性,建议按0、1、6月程序,肌内注射,每次注射20 μg。若高危人群,在接种最后1剂乙肝疫苗后1~2个月应检测抗-HBs滴度,阴性者需再接种3剂20 μg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如持续暴露应定期检测。
(三) 抗-HBc和抗-HBs阳性或单项抗-HBc阳性者管理
具体见表1、2。
建议1:成人(特别是2002年前出生的人群)应尽早进行HBV感染筛查,一生至少查1次。
建议2:无论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和曾筛查过HBV感染,每次妊娠时,均应尽早检测HBV标志物。
建议3:所有高危人群不管年龄如何,均应检测HBV标志物。
建议4:对持续暴露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应定期检测HBV标志物。
建议5:对所有愿意筛查者,可进行HBV感染筛查。
建议6:筛查时,检测HBSAg、抗-HBS、抗-HBc 3项HBV标志物。
建议7:HBsAg和抗-HBc阳性,但抗-HBs阴性者为急性或慢性HBV感染,应转诊至医疗机构专科门诊作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包括HCC监测。
建议8:HBsAg、抗-HBs和抗-HBc 3项标志物均阴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建议9:对医疗机构就诊或社区筛查发现的乙肝患者,应督促其家人进行HBV标志物检测。
建议10:HBsAg阴性,但抗-HBc和抗-HBS双阳性或单项抗-HBc阳性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前,应进一步评价HBV再活动风险,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建议11:慢性HBV感染者应长期随访管理及早发现疾病进展及肝癌的发生。
执笔专家(按拼音排序):陈恩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崔富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双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学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成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炳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静(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荔(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王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彪(海南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绍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赵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月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定和讨论专家(按拼音排序):窦晓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段钟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冯子健(中华预防医学会)、郜玉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志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何剑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英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建荣(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继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蒋永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军(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进(深圳市坪山中心医院)、李太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廖柏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锋(海南省人民医院)、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青(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月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唐小平(广州医科大学)、王福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王全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世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韦嘉(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魏来(清华大学附属清华长庚医院)、邬小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宁邵(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小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尤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素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和感染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