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中国之声 | 乔杰院士牵头在BMJ发表 “中国女性健康促进专辑”

2024-09-02 10:33:53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阅读:53次

2024年8月3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杰院士牵头在The BMJ(《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The BMJ Collection of Promoting Women’s Health in China(中国女性健康促进专辑)(以下简称“专辑”)。

该专辑由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36家医疗及科研机构的9个核心研究团队、44名作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

专辑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在女性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疾病或健康问题,以及存在的各方挑战与不足,并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及促进策略,同时也为全球其他国家在女性健康促进领域提供中国方案。本项目得到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女医师协会及各参与单位的支持与资助。

BMJ专辑官方网页访问地址

https://www.bmj.com/collections/womens-health-in-china

专辑共包括9篇文章,其中4篇分别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及黄涛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领衔;王媛媛研究员、孟若谷副研究员、石慧峰副研究员、刘肇瑞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执笔。

 

中国如何应对日益下降的生育率?

How can China tackle its declining fertility rate?

本文作者:王媛媛#、孔菲、傅郁、乔杰*

注:#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下同

第一作者

王媛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科,预聘助理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殖健康流行病学。

通讯作者

乔  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妇产及生殖医学。

 

团队分析了在中国生育率下降背景下生育政策和卫生系统面临的挑战和有待解决的优先事项。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人口转变

文章指出,2021年,在联合国全球人口监测的260个国家和地区中,全球总和生育率为2.32,其中中国内地(1.16)、中国台湾(1.11)、中国澳门(1.09)和中国香港(0.75)分别位列倒数第10位、第7位、第5位和第1位。究其原因,延迟生育和生育意愿下降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35岁及以上高龄产妇占比15.2%,年均增长率5.95%;育龄夫妇不孕率从2007年的11.9%上升至2020年的18%;与男性同龄人群相比,高学历年轻女性的婚育意愿更低。公平且可负担的儿童照护服务、教育和住房对促进生育率至关重要;并应改善母婴健康服务质量,完善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孕前生育力评估、遗传咨询、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及性,在做好大众宣教和风险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建议适度有序开放单身女性冻卵;同时还特别强调,生育责任不能只归于女性,构建生育友好环境的关键在于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应对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

社会和行为危险因素

Tackling social and behavioura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women

本文作者:孟若谷#、王文秀、黄涛*、詹思延*

第一作者

孟若谷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病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健康数据科学

通讯作者

黄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代谢共病的流行病学与干预策略研究。

通讯作者

詹思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药物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

 

团队分析了中国女性社会决定因素的改变及其对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潜在影响。近三十年来,全球女性和男性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化发病率的总增长率分别为1.03%和0.44%,中国分别为0.86%和5.83%,这种地区间和性别间的差异可归因于社会决定因素的不同。对于中国老年女性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负担,但年轻女性中日益加剧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会部分抵消上述获益,公众对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关注缺乏是各年龄层女性面对的共同问题,需要采取涉及多层次、多角色的综合防治措施来减轻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负担。

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社会决定因素性别差异的概念框架

在低孕产妇死亡率时代

进一步改善中国孕产保健

Improving maternal healthcare further in China at a time of low maternal mortality

本文作者:石慧峰#、陈练、魏瑗、陈叙*、赵扬玉*

第一作者

石慧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妇幼健康促进和产科质量管理、产科危重症流行病学研究。

通讯作者

赵扬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科疑难危重症诊治。

 

团队分析了低孕产妇死亡率时代中国产科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经降低到16例/10万以下,为进一步改善孕产妇健康,中国应重视应对新出现或被忽视的威胁产科服务质量的情况,将“提高服务质量”视为和“扩大服务覆盖”同等重要;并应建立一个战略框架,包括以人为本的、促进医疗机构间协作的孕产保健区域合作网络,和具有学习文化氛围、可持续改进的产科质量管理系统,以消除差距,提供全覆盖的、高质量的孕产保健服务体系。

注: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为历史最好水平。

低孕产妇死亡率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产科服务全覆盖的策略框架

打破中国针对妇女家庭暴力的社会沉默

精神卫生服务的作用

Breaking the societal silence on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China: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本文作者

刘肇瑞#张婷婷、戴德政、李媛媛、丁若溪、黄悦勤*、肖水源

第一作者

刘肇瑞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精神病学及精神残疾康复

通讯作者

黄悦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团队报告了全国至少有24.7%的妇女在婚姻中遭受家庭暴力,但由于家庭暴力常被视为“家务事”,导致社会普遍对家庭暴力保持沉默。因此,打破针对妇女家庭暴力的社会沉默需要建立涵盖机构、群体和个人层面的干预支持框架。通过多层面的努力和跨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关键作用,在群体和个人层面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协同各方为妇女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中国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社会沉默的原因

此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安宇、沈亦平和王红艳教授等人;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团队和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方辉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军教授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刘慧姝教授团队分别围绕儿童保健在产后抑郁筛查和管理中的角色、基因组医学时代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的研究要点、宫颈癌防控、优化避孕服务、中国乙肝孕产妇综合管理的策略主题进行撰文。

BMJ还同期发表了由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唐金陵教授、国际编辑Jocalyn Clark博士共同撰文的述评文章“Women’s health in China in the era of growing rights and falling fertility(权益增长和生育率下降时代的中国女性健康)”

评述指出中国女性健康水平日益提升,但也存在新的挑战和变化,该专辑中的9篇文章涵盖了女性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主题,重点分析了在生育率下降及女性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在促进女性健康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新问题和重大挑战,应确保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得到公平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女性能够真正“撑起半边天”。

妇女儿童健康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乎未来与希望。守护妇女儿童健康,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为更好守护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相关信息

1. Yuanyuan Wang, Fei Kong, Yu Fu, Jie Qiao. How can China tackle its declining fertility rate? BMJ 2024;386:e078635. http://dx.doi.org/10.1136/bmj-2023-078635

2. Huifeng Shi, Lian Chen, Yuan Wei, Xu Chen, Yangyu Zhao. Improving maternal healthcare further in China at a time of low maternal mortality. BMJ 2024;386:e078640. http://dx.doi.org/10.1136/bmj-2023-078640

3. Ruogu Meng, Wenxiu Wang, Tao Huang, Siyan Zhan. Tackling social and behavioura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women. BMJ 2024;386:e078638. http://dx.doi.org/10.1136/bmj-2023-078638

4. Zhaorui Liu, Tingting Zhang, Tak-Ching Tai, Yuanyuan Li, Ruoxi Ding, Yueqin Huang, Shuiyuan Xiao. Breaking the societal silence on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China: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MJ 2024;386:e078639. http://dx.doi.org/10.1136/bmj-2023-078639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