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传承 创新 突破 笃行——学组共话我国呼吸学科建设与发展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4-09-20 20:29:14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127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4/09/19~09/22 地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进入会议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与青年学组组长

瞿介明教授

感染学组

并举多策,互促共进,助推呼吸学科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感染学组在推动学科发展、深化医学研究与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等多个维度上展现出非凡的活力与成就,为呼吸感染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 感染学组精心组织并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与第二十届全国呼吸感染学术年会。在今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上,学组负责六个核心板块,邀请国内外顶尖的感染病学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与深入交流,为与会者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此外,学组通过整合智慧成果,积极参与《呼吸危重症医学2024年汇编》的编写工作,提交书稿24篇,内容涵盖呼吸感染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分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

继续教育的深度推进 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呼吸感染疾病诊疗能力,学组充分利用委员会丰富的专家资源,组建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肺部感染指南、共识性文件等内容,开展一系列临床技术培训、专家讲座及多学科病例讨论活动。特别是针对高发的致病病原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推出中华医学会《呼吸道感染ABC》线上课程,课程内容实用、针对性强,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热烈欢迎,浏览量超40万。

专家共识的权威发布 过去一年,学组组织专家团队撰写并发表多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共识,如《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报告临床解读路径专家共识》《慢阻肺合并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等。这些共识的发布,不仅为临床医生在处理复杂、疑难感染病例时提供了权威指导,也进一步规范了相关疾病的诊疗流程,促进我国呼吸感染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临床研究的持续深耕 学组始终将临床研究视为助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如《医院获得性肺炎多中心流行病学调研项目》前瞻性研究部分,以及中国成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

学科建设的未来规划 肺炎诊治能力是呼吸感染医生的核心能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规范化建设-肺炎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将是未来学组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开展配套培训内容,调研临床医生对于肺炎诊疗的困扰,聚焦不同宿主的差异化管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未来学组将继续秉承“服务临床、引领创新”的宗旨,密切关注老年人、器官移植、肿瘤、接受免疫治疗等特殊人群的宿主状态与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新发呼吸道病毒的流行趋势。同时,进一步加强在基层单位的共识推广及质控巡讲工作,并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积极开展更多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助力我国呼吸感染学科的发展。

青年学组

展担当 献力量 承重任

青年学组近一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理论探索与实践提升相结合,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在中华医学会学术部、科普部等部门和呼吸病学分会领导层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聚焦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研讨 组织召开第二十一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邀请王辰院士、瞿介明教授、陈荣昌教授等业界权威参与,探讨呼吸学科最新理念与前沿进展,在思维碰撞中展现中青年呼吸学者风采。

立足临床能力,促进整体提升 坚持举办青年医师呼吸慢病挑战赛,包含临床基本技能比拼、英文病例演讲等模块,切实引导、促进青年医师专业实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提升。在今年的欧洲呼吸病学年会上,三十余位青年学者以小组讨论会、口头发言、壁报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与世界各地呼吸界同道交流,展现了中国呼吸青年的学术水平和风貌。

弘扬医者初心,继续开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科技下乡系列活动 先后奔赴安宁、潍坊、桂林、浏阳、忻州各地,深入基层开展查房、义诊、讲课等帮扶活动,与当地建立长期联系。评选“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榜”,鼓励广大青年医师投入到呼吸疾病防治与基层工作中去。

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呼吸学科 在王辰院士的倡导下,开展“青委进校园”活动,先后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广州医科大学。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设立老专家口述历史、院士讲堂、主委谈呼吸学科发展、呼吸原创科研沙龙、呼吸青委与医学本科生共话成长心得、实地参观等环节,积极引导优秀青年学子懂呼吸、爱呼吸、学呼吸。

在今后的工作中,青年学组将继续举办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推进科技下乡(新疆昌吉、米泉、石河子、呼图壁,福建古田、武汉荆州等地)、 “青委进校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呼吸慢病管理全能挑战赛等各项工作,更好发挥中青年学者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长

陈荣昌教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多方位、全链条推进慢阻肺病规范化诊疗和个体化管理

过去一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致力于从多方位、全链条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慢阻肺病规范化诊疗和个体化管理,先后牵头或与其他学组专家共同撰写、发布《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曲霉病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肺癌合并慢阻肺诊疗国际专家共识》(肺癌学组牵头),并成功发布了《慢阻肺病全球创议(GOLD)2024中文版》,这是全球首次发布非英文版的GOLD指南,由郑劲平教授牵头,经学组多轮审阅校正,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科研和学术推广方面,学组成功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慢阻肺病学术会议”以及与美国胸科学会联合举办的“美国胸科学会流行病、临床与操作研究方法培训(ATS MECOR)”等高质量学术活动,提升了慢阻肺病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2023年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慢阻肺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慢阻肺病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主题为“肺系生命,刻不容缓(Breathing is Life - Act Earlier)”的慢阻肺病宣教、义诊活动。

展望未来,学组将进一步做好科普教育,提升基层的慢阻肺病诊疗能力,构建慢阻肺病的个体化诊疗和管理体系,同时将积极推进《慢阻肺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等发布,积极践行《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及国家基本公卫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

李时悦教授

介入呼吸病学学组

毕力同心,介入技术与学术并进

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在呼吸病学分会的指导及带领下,以及全体委员和全国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进一步促进呼吸介入技术的普及、规范及提高 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呼吸介入培训班、学习班、会议等。2024年8月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支气管镜培训班”,有来自欧洲、亚洲的17名外国学员参加。

医工结合,开发新技术、新设备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基于液氮的冷冻探头在外周病变进行消融的探索性研究,新型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的首个前瞻性、大样本、一年随访的临床研究,以及完成了国产机器人支气管镜的临床注册研究。

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 2024年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的年会投稿量首次突破200篇,2024年7月成功举办了学组年会,邀请包括美国、日本等地国际知名专家,参加代表数创新高。

未来工作规划:① 继续围绕“普及、规范、提高、赶超”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② 针对“慢性气道疾病、肺结节/肺癌”两个学界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布局、突破;③ 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组长

解立新教授

呼吸治疗学组

携手并进,共促呼吸治疗发展:

呼吸治疗学组年度工作总结与展望

3年一届的呼吸治疗学组组长任期就要结束了,过去一年,呼吸治疗学组全体人员在分会领导的指导下做了以下工作。

认真筹办CTS年会呼吸治疗板块,按照大会要求,设立了1个全体会议发言,5个板块,29个专题报告,12个优秀论文发言,以及workshop。

撰写了国内第一个呼吸治疗师收费目录,将国内主流医疗单位呼吸治疗师能够收费和建议收费目录进行了汇总,为呼吸治疗师医疗收费迈出了坚实一步。

推动了国内呼吸治疗师职业资格认证,在总结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在当地职能部门支持下成功开展呼吸治疗师职业资格认定的经验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初步选定在四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三地作为推广区域,推动呼吸治疗师职业资格认定,不断积累并优化认证流程与标准,进而逐步将这一认证体系推广至全国范围,为呼吸治疗师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呼吸治疗师是个年轻的职业门类,未来发展需要你我共同扶持,呵护发展。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刘辉国教授

哮喘学组

下沉基层,着眼前沿,惠及中国哮喘患者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组长沈华浩教授带领下,各位副组长精细分工,全体委员真诚合作,全国呼吸哮喘同道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组积极开展《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和《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全国巡讲,辐射万余家医院,全面提升了国内的哮喘及咳嗽诊治水平,同时组织全国各省市哮喘相关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4年世界哮喘日宣传教育活动。学组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咳嗽会议和第十六届中国咳嗽论坛。此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哮喘学组安排1个大会主题发言,6个哮喘学组专题会议,共30个讲座,内容覆盖哮喘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新进展,包括重度哮喘、咳嗽和变态反应、哮喘相关疾病等临床热点、难点问题,哮喘相关论文发言18个,完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书稿20篇。学组积极开展哮喘(咳嗽)领域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组织牵头撰写多部重要指南、共识的修订,包括《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2023年更新)- 中文版》。多部哮喘领域指南及共识的发布,获评“2023年中国呼吸界十件大事”。在 PCCM 规建管委会领导下,由PCCM 规建管委会支气管哮喘专业组拟定了“PCCM 规范化建设—支气管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标准”。

未来工作规划:① 为持续推动哮喘规范化诊疗,学组积极开展指南全国巡讲“哮喘万里行活动”,启动全国慢性咳嗽亚专科建设项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确保哮喘诊疗的同质化;② 牵头“轻度哮喘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哮喘自我管理问卷调查研究”等临床研究,建立“全新呼吸”哮喘登记数据库系统平台;③ 更新《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4版)》《中国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撰写《哮喘患者健康教育中国专家共识(2024)》《支气管哮喘自我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等指南和共识;④ 深化科研合作,开展哮喘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为哮喘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

代华平教授

间质性肺疾病学组

加强IL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

提升专病照护能力

间质性肺疾病(ILD)学组围绕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学研究、ILD 病例多学科讨论、远程会诊等方面开展工作,全方位推动ILD诊疗能力提升建设。依托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项目,2022年1月正式启动“ILD规范诊疗体系与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发布ILD规范诊疗中心建设标准,以建设发展更多ILD规范诊疗中心,形成示范中心引领,层级推进,形成全国ILD协作网,建立ILD规范诊疗体系与临床研究体系,全面提升我国ILD“促、防、诊、控、治、康”水平。截至2024年5月,全国申报建设单位逾300家,达优秀级别逾100家,覆盖29个省市,全国掀起ILD规范诊疗中心建设高潮。学组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放射学、病理学、风湿免疫病学等领域医生制定并发布《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并将开展以共识宣讲与ILD病例多学科讨论为基础的全国巡讲20余场/年,每月进行1次疑难/罕见/典型ILD病例多中心、多学科讨论及“一路同行·畅达呼吸:ILD多学科诊治名家指导”,从省市城市逐步走到地市县级城市,极大程度普及推广ILD知识和诊疗技术,推进ILD多学科诊疗模式。ILD规范化诊治参访等项目培养了ILD 多学科团队及青年骨干。同时,依托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建立多中心ILD队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队列,进一步促进我国ILD临床规范化诊疗与研究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

2024年是PCCM科规建3.0升级版,聚焦提升专病照护能力,ILD专业组有幸被选为第一批专病照护能力组。我们将按照PCCM科规建要求,不断完善和简化相关流程。未来要继续推进IL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培养ILD多学科团队,普及推广ILD多学科诊治规范;制定与更新ILD相关诊治指南;同时加强ILD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与ILD多中心队列研究,绘制疾病临床特征图谱,筛选疾病进展、预后相关临床标志物,以改善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

梁宗安教授

呼吸危重症学组

共同努力,把PCCM做实做强

近年来,在王辰院士及陈荣昌前任主委、瞿介明主委的指导下,PCCM学科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室规范化建设和专科联合体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危重症医疗照护(CC)能力大为提升。但2023—2024年度对PCCM科规建的复审以及对PCCM专培基地的调研显示,PCCM学科在CC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① 医院和科室对PCCM科做CC重视不够,未落实相关政策或未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导致PCCM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ICU,或者主要收治相对轻的危重症患者,如需有创机械通气支持,还是转至重症医学科管理;② 基本条件不足,表现为床位、人员、仪器设备短缺、患者数量少和病种质量低;③ 国家推行限定日剂量(DDD)、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平均住院日考核等政策对ICU不利,医院相关考核指标区别对待重症医学科所属ICU等;④ PCCM专培招收学员少,与待遇、专培结业者前途、各医院用人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⑤ 专培师资培训不足;⑥ 专培过程管理松懈等。

2024—2025年度,要从认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室运营等方面多管齐下做好相关工作。① 强化学科发展意识,呼吸人须认识到“无CC,不呼吸!”CC必须是PCCM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呼吸医师,必须是PCCM科医师;② PCCM科主任要有担当,睿智地应用行政和技术方法全面落实国家和医院政策,倡导PCCM科和重症医学科发展ICU应一视同仁,给予平等支持;③ 逐步解决专培学员待遇问题,加强PCCM专培过程管理及师资培养工作;④ 逐步全面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⑤ 逐步解决ICU各项不足问题;⑥ 通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中毒症专病能力提升项目以及重症肺炎项目提高呼吸危重症医疗照护能力,以实力赢得学科发展。相信通过PCCM全体同行共同努力,本着协同、融通、开放、独特的学科理念,PCCM学科一定会是大学科、强学科!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副组长

翟振国教授

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

全面推进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全程管理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质量改进、肺血管病介入能力提升以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治体系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提高VTE预防率列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目标。为此,学组以“提升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为核心目标,进一步规范VTE的诊疗行为,推动我国VTE防治能力建设。2023年10月,学组荣获全球血栓领域年度优秀奖,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对我国在VTE防治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由学组倡导启动的肺血管病介入单修正式纳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PCCM)培训体系。学组牵头制定了肺血管介入单修基地的评估标准、内容与目标,同时主导发布了《右心导管操作规程》和《肺动脉造影操作规程》等专家共识,推动了肺血管病介入的行业标准建设。此外,在学组的共同努力下,CTEPH指南正式发布,为我国CTEPH的规范化诊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聚焦重大疾病,提升专病照护质量与能力,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全面启动了PCCM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针对临床的关键问题,项目专业委员会下设3个项目组,即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病能力提升项目组(关注救治)、全国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项目组(强化预防)、肺血管病介入单修项目组(聚焦技术)。学组也会从VTE预防、肺栓塞诊治和慢性血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对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照护能力。主要的关键环节包括制定中心建设标准、搭建管理与质控平台,开展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作,最终为我国“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组长

肖毅教授

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规范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体系,

加强个体化精准治疗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中,睡眠呼吸障碍学组主要推进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组织制定多个共识,《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治专家共识》已刊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白天过度嗜睡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和《神经肌肉疾病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专家共识》已完成待发表。同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组织刊发了2期重点号,分别围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中枢和外周化学敏感性、觉醒阈值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的应用价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病的上气道扩张肌机制及对策以及心力衰竭合并中枢性呼吸暂停的适应性伺服通气治疗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未来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的任务应着力于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独特的内型、表型特征以及相关合并症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研究推动新一代监测技术与量化指标的整合,实现更准确的诊断和评估,以及新药研究的转化应用;同时,应构建综合性的OSA管理策略。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组长

时国朝教授

烟草病学学组

将戒烟控烟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

戒烟临床实践 适应吸烟人群特点,开展“在线戒烟”服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开展“戒烟工作,医者先行”,倡导医者主动率先远离烟草,积极参与戒烟干预工作,带动身边患者、朋友戒烟。积极创新开展戒烟服务,将戒烟控烟工作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在医院HIS系统基础上,设计完成尼古丁成瘾患者随访的APP。

戒烟临床研究 全国戒烟队列研究(CNTCCS)招募了我国七大地理分区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评估我国真实世界的临床戒烟诊疗现状。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与随访,戒烟成功率为21.74%,近75%参与者患有烟草依赖,仅有70%患者设立戒烟日,仅60%患者能获得至少80%的治疗,戒烟药物使用率越高的地区戒烟成功率越高。呼吸系统疾病基因检测自助采样系统(健康自助小屋)多中心研究正在进行中,由大众自行进行咽拭子采样,展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提高戒烟意愿与成功率。“评价智能一氧化碳居家监测联合戒烟干预软件戒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学组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论文发表于《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和《免疫网络》(Immune Netw)等权威期刊。

烟草病学教学 持续开展烟草病学教学,近20家医院开设烟草病学课程。

指南共识标准 肖丹教授参与编写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戒烟指南,在国际戒烟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王雄彪教授参与地方标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规范》制定。

世界无烟日 2024年世界无烟日主题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增强社会对吸烟危害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的认知。

年会安排 本次CTS大会设置了4个烟草病专场,共16个专题发言,16个论文交流,按时完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组稿。

未来工作计划:① 继续推进“在线戒烟”和“医者先行”活动;② 推进尼古丁替代疗法临床指南制定;③ 推进学组更名,将“烟草病学组”更名为“烟草病学与吸烟者健康照护学组”,目前已进入学会审批阶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组长

陈良安教授

肺癌学组

全面推动肺癌与肺结节项目落地落实

2023—2024年,肺癌学组主要围绕“PCCM规范化建设-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肺癌精准诊疗规范管理千家医院”项目、学术交流、共识制定等方面开展工作。

“PCCM规范化建设-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 在王辰院士的指导下,已经制定了项目的评审方案和培训方案。目前在全国25个省市开展了项目启动和推进会议,使呼吸界同道对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即将开展全面申报工作。

“肺癌精准诊疗规范管理千家医院”项目 2023年已经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了17场肺癌的规范化诊疗和肺癌前沿的学术进展报告,与“PCCM规范化建设-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融合对接,极大地推进了肺癌诊疗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学术交流 在本届CTS年会设置了6个肺癌专场,内容涵盖肺结节与肺癌早诊、介入诊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全程管理和共病处理等。中华医学会全国肺癌学术大会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已经成为肺癌领域的品牌会议,极大加强了我国肺癌领域学术交流,促进了肺癌诊治技术研究发展。

共识制定 先后完成了《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难治性肺癌中国专家共识》和《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并即将完成肺癌与间质性肺疾病共病的相关共识,为临床具体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指导。

临床研究 推进肺癌与共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工作围绕以下五个方面:① 全面推进“PCCM规范化建设-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落地,进行申报评审结果认定,开展规范化培训,提升肺结节诊疗能力;② “肺癌精准诊疗规范管理千家医院”项目与PCCM项目融合,全面提升各级医院的学术水平;③ 继续推进CTS年会和中华医学会全国肺癌学术大会,在肺癌前沿诊断技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共病全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④ 完成呼吸学科肺癌诊治能力提升调查,为肺癌PCCM专项和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发展提供依据;⑤ 按计划组织制定并发布肺癌与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和肺结核共病的共识。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