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哮喘与慢阻肺病专场精粹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4-09-21 19:51:48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阅读:100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4/09/19~09/22 地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进入会议

哮喘专场

 

 

 

中国哮喘数据登记项目进展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赖克方教授

支气管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当前国内哮喘疾病诊疗现状,进一步提高中国哮喘规范化诊疗水平,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钟南山院士作为总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作为具体执行负责人,于2017年启动了中国哮喘患者在线登记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本项目分三期,计划登记5万~10万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哮喘患者管理协作网络和数据库。总项目启动至今,经过全国22个区域100多家中心7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合计实时登记近4万例哮喘病例。在钟南山院士等专家顾问指导下,联合国内22位哮喘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编撰、出版中国首部采用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NOMED CT)为核心的《中国哮喘标准数据集》;同时,完成了患者教育软文共46篇、录制患教视频共63个,丰富了患者及公众对于哮喘疾病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展望未来,将继续完成项目二期,推进三期登记工作。加强病例的追踪随访;基于本哮喘专病队列/数据库,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临床研究,助力临床新药开发及中国哮喘疾病控制水平的提高。期待全国更多同仁加入我们的登记项目,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哮喘临床规范化诊治及管理,提高中国哮喘疾病控制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保驾护航。

 

 

 

重度哮喘治疗观念的演变:

基于可治疗特质的管理

 

 

 

 

报告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黄克武教授

本报告介绍了重度哮喘从传统治疗模式向新型基于可治疗特质(TTs)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并围绕TTs的特征、分类、对疾病控制的影响及临床实践进行了阐述。

TTs特征 TTs是指影响疾病进展或预后的“潜在可修正因素”,通常在肺内、肺外和行为或危险因素领域被识别,且必须具备临床相关性、可识别性或可测量性以及可治疗性3大特征。

TTs分类 肺内TTs对哮喘症状控制起基石性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持续气流受限、黏液高分泌、真菌致敏等。肺外TTs表现为与疾病相关的合并症,与哮喘共存且对哮喘控制有影响,甚至可能构成重度哮喘的独特表型。常见的肺外TTs包括肥胖、鼻部合并症、焦虑抑郁、胃食管反流等。患者须于专科门诊评估,并依据相关疾病指南进行治疗,从而间接提高哮喘控制。行为或危险因素特质,如用药依从性差、吸入技术错误、吸烟、体力活动等在临床中常见且极易被忽视,因此,加强对这些特质的关注与评估,对于实现重度哮喘的全面管理至关重要。

基于TTs对重度哮喘的控制 澳大利亚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重度哮喘患者TTs平均值为10.44 ±3.03个,包括3.01±1.54个肺内特质、4.85± 1.86个肺外特质和2.58 ±1.31个行为或危险因素特质。随后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经过16周干预,基于TTs的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哮喘控制。

因此,对于重度哮喘,提倡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对患者TTs进行多维度评估后,医患双方共同协商、决策治疗方案,以期对患者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基于指南的哮喘全程管理新策略

 

 

 

 

报告者:河南省人民医院

赵丽敏教授

202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2024)提出,哮喘治疗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患者可能达到的最佳哮喘结局,包括长期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延缓肺功能下降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实现风险的长期最小化。哮喘的管理从仅关注症状控制转向重视降低急性发作风险、控制长期结局,为哮喘的全程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方向。在个性化哮喘管理中,GINA 2024将“哮喘药物”更改为“含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在内的哮喘药物”,强调所有哮喘患者均应接受含ICS的治疗。对哮喘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哮喘控制、治疗相关问题及共病,除评估症状控制之外,还必须评估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因素(包括急性发作史等)、肺功能加速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危险因素。新时代哮喘管理将会超越哮喘控制,迈向临床缓解和治愈。奥马珠单抗、美泊利单抗、本瑞利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正在逐渐进入临床,生物制剂的出现改变了重度哮喘的管理和治疗格局,研究显示,生物制剂联合现有方案可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口服激素治疗(OCS)需求、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助力患者实现更高的临床缓解目标。

 

慢阻肺病专场

 

 

 

慢阻肺病与2型炎症再认识

 

 

 

 

报告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孙永昌教授

在呼吸系统,持续性2型炎症环境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上皮增生和化生引起黏膜渗漏;黏液腺体增大引起黏液分泌增多和黏液栓形成;血管重构引起黏膜下血管增多和血管高渗透;平滑肌肥大和增生引起气流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尽管上述部分特征可见于慢阻肺病,但大多数患者并不存在持续的经典2型气道炎症。目前的研究资料不支持嗜酸性粒细胞(EOS)为慢阻肺病发病中的关键性2型炎症效应细胞。但近年来大型队列研究证实,血EOS计数是慢阻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进一步明确EOS和2型炎症在慢阻肺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将来推进精准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以2型炎症通路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在慢阻肺病治疗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谓“有喜有忧”。例如,既往针对白介素(IL)-5、IL-33和IL-33受体的Ⅲ期或Ⅱ期临床试验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近期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显示的疗效获益给慢阻肺病的生物治疗带来了新希望。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抑制IL-4/IL-13通路改善慢阻肺病健康结局的机制,这将有助于促进新生物标志物的研发,实现更为精准的表型分型和靶向治疗,发现新的、效果更好的治疗靶点。

 

 

慢阻肺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报告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玮教授

慢阻肺病全球倡议(GOLD)指出,慢阻肺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降低急性加重和死亡风险。目前的基础治疗药物是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ICS。近年来,慢阻肺病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对已有药物的改进:如新型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改良的长效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含双重支气管扩张成分的分子结构吸入剂;新型ICS;新型吸入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新型静脉及吸入型重组人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剂。② 新药研发:围绕氧化应激、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关键致病环节,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如抗氧化剂;新型抗炎药(如抗介质或介质受体靶向生物制剂、趋化因子修饰剂、炎症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新的抗微生物制剂、新型抗纤维化药);自身抗体(如增强糖酵解的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抑制剂);其他药物(如维生素E、柠檬酸镁、洋常春藤提取物AGNPP709等)。③ “旧药新用”:如应用芬太尼减轻呼吸困难、曲前列氨酯改善运动耐力、西地那非改善严重肺动脉高压症状等。慢阻肺病发病机制复杂,针对其不同的临床表型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策略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