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10:01:23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阅读:50次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围绕题为《消化科医生做胃肠癌研究的思考:从微生态谈起》进行了学术分享,现整理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房静远教授
(下滑查看更多内容)
作为一名出色的消化内科医生,不仅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具备扎实的临床功底和突出的临床特色,也应该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一定的学术积淀。
在胃肠癌的诊治中,消化科医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限于早期诊断、对癌前病变预后的预测,更需要掌握针对癌肿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胃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而微生态无疑在胃肠癌的进程及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方向,且在此研究中我们或许可从中感悟到做胃肠癌研究的规律。
第一,要具备针对研究热点问题的敏锐观察力。近年来,我们关注到胃肠癌的进程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有明显的环境因素参与其中。而胃肠微生态作为特殊的环境因素引起了大家的研究兴趣。
第二,善于将临床瓶颈困惑上升到科学问题。针对胃肠癌早期症状缺乏或者不典型的情况,胃肠镜及病理检查存在有创且依从性不理想、缺乏高特异性标志物、预防不良反应及缺乏新靶点、肠镜摘除腺瘤则易再发、各种治疗应答个体差异大等临床困惑。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认识到微生态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胃肠癌预警和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甚至是防治的潜在靶点。如我们发现粪便中的咽峡炎链球菌和星座链球菌早期预警/筛查胃癌(Gastroenterology 2022)、组织中高具核梭杆菌预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耐药(Cell 2017)和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Cell Host Microbe 2023)、小檗碱可纠正肠菌紊乱而预防结直肠腺瘤摘除后再发(Lancet GH 2020)等。
第三,应将机制探讨与临床转化结合起来。我们曾诠释共生梭菌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参与结直肠癌进程(Cell Host Microbe 2024)、产毒性脆弱拟杆菌促进结肠炎癌转化(Gastroenterology 2021)等。相反,长双歧杆菌可与宿主形成免疫-微生物代谢轴,影响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而减缓肠癌进程(Cell Metabolism 2023)。我们将这些机制与临床进行了有机结合,揭示了他汀抑制宿主色氨酸分解代谢,使罗伊氏乳杆菌丰度升高,产生吲哚-3-乳酸,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Nat Microbiol 2023);具核梭杆菌诱导有氧糖酵解(Gut 2021)、新的毒力蛋白RadD可与结直肠癌细胞的CD147结合促进癌症进程(Nat Microbiol 2024)。
第四,重视与基础研究学者和兄弟科室同道协作。上述研究无不是我们与胃肠外科、肿瘤科、病理科等科室合作努力而完成的。
第五,需要牢记顶层设计与坚持不懈。选准切合临床需要的研究点;在观察性研究中建立新鲜黏膜组织和石蜡标本、粪便标本库、与临床随访信息平台;回顾、前瞻和干预性研究中,需要注意尽量以多中心为主,严格控制入组标准,明确研究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