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滇池畔齐贤论健骨,古道旁聚英话骨坚(一)——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第一天掠影
2024-10-18 14:08:43来源: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阅读:44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时间:2024/10/16~10/19 地点:昆明云安会都 进入会议
春城十月花正香,滇池湖畔话骨松,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于10月16日至19日在风景秀丽的春城昆明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吸引了近1500名专业人士注册,共收到954篇高质量的投稿论文。会议内容涵盖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甲状旁腺疾病、钙磷代谢紊乱、佝偻病、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及骨代谢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研讨议题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早期筛选与预警、诊断与预防、健康教育与普及、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化与调控、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中医药在代谢性骨病治疗中的应用等。
大会在回顾学会发展历程和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成果的视频中正式启动。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梅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杜治琴副秘书长、云南省医学会副会长舒芳教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尹勇教授、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顾问徐苓教授、名誉主任委员廖二元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等。此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梅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与会领导、专家及参会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在开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衷心感谢中华医学会以及学会历任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对学会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给予的支持,表示此次会议将展示国际和国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寄望本次大会为从事代谢性骨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优秀专家、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尹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期望本次大会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联合研究和实践,为保障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发展和希望。
云南省医学会舒方副会长代表云南省医学会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同仁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表示,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在先后5位主委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骨质疏松症这一慢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做出极大贡献,今后云南省医学会将继续支持分会工作,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了医学科普的必要性,同时还分析了当下医疗反腐专项治理与学术活动的关系,医务工作者应第一时间了解新技术,希望更多的中国学者研发新药品造福更多的骨质疏松患者。
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苓教授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廖二元教授主持的“院士讲堂”专场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以《糖尿病慢病管理体系的建立》为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现况,糖尿病作为我国上升最快、最严重、最紧迫的健康问题之一,患者众多,需早期筛查、及时诊断。然后聚焦于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建设,分享了各省市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筛查、分级诊疗、巡回医疗等案例,并指出数字医疗发挥的推进作用。最后总结出糖尿病防控是多领域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要关口前移、加速遏制、逐渐消除糖尿病对实际人群的健康危害。夏维波教授对于如何借鉴糖尿病管理经验以做好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问题与贾院士展开了讨论。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廖二元教授以《神经源性骨病》为题,分别从骨骼的神经调节、糖尿病神经性骨病和其他神经性骨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leptin是骨髓的特异性神经递质,神经系统通过leptin调节骨转换的假说,并介绍了家族性自主神经障碍和多巴胺β-羟化酶缺陷症等神经源性骨病。同时在骨代谢“三元调控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神经调节可构成骨代谢的“四元调控理论”,并展望外泌体可能有助于构建骨代谢“五元调控理论”。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分享了协和内分泌代谢临床研究队列建设经验,通过回顾协和内分泌团队在各类代谢性骨病队列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成果,全面展示了队列建设的新模式和临床意义,并总结专病联盟建设、良好的顶层设计、扎实的临床工作、开放的合作机制、先进的注册体系、以患者为中心的支撑体系是完善内分泌代谢病队列建设的关键要素。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现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从代谢性骨病的历史和现状切入,围绕诊断困难、确诊率低的遗传性骨病,指出我国目前存在没有建立统一疾病资源库、没有集中攻关的问题,并通过分享了自身的临床研究体会,提出遗传性骨病多学科合作的解决方案,同时建议综合性医院应设立代谢性骨病综合门诊。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以《展望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药研发之路》为题,简要介绍了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症有效治疗药物,并且分享了核酸适配子、DKK1单克隆抗体、双靶点抗体、干细胞治疗、外泌体等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药。
隆重的开幕式正式拉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议还将举办多场专题研讨会和工作坊,为与会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就特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分享经验,探讨合作机会,加强学术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推动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创新发展,进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精彩的开幕式结束后,迎来丰盛的学术大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鸥教授带来了《艾地骨化醇治疗绝经后骨松临床用药建议》,结合国内外研究分析了艾迪骨化醇的优缺点,并对于应用艾地骨化醇时如何应对不良事件发生提供了指导。
在“大会特邀教授讲座”专场中,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介绍了镁金属应用于骨病中的优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罗湘杭教授汇报了免疫调节骨衰老的细胞亚群及分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骨源性因子,涉及骨发育、骨再生、骨肉瘤的发生等多方面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干预靶点。香港浸会大学王璐瑶教授介绍了特异性阻断脂肪细胞Sclerostin loop3-LRP4 相互作用将提供一种精确的硬化蛋白抑制策略,使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正常化。
在“固守初心、共复未来、关注骨松骨折治疗”专场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林华教授指出,对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促骨形成药物应作为极高骨折风险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考虑序贯治疗时,建议以促骨形成药物为起始;考虑联合治疗时,建议不同机制药物联合。
罕见性骨病专场第一部分,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深入探讨了厚皮骨膜增生症发病过程以及相关临床表现。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王秀敏教授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文献回顾以及单中心临床研究探讨了RAS通路病与儿童身材矮小的若干问题。接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爱华教授介绍了低磷性佝偻病诊治进展,以及围绕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建立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
在Stand研究中期总结会专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阳丰教授以骨质疏松再骨折前瞻性治疗研究为例分享了什么是好的临床研究。江西省人民医院霍亚南教授进行了临床研究的管理经验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池玥教授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牵头开展的STAND研究。
在骨质疏松与骨折诊疗新观念专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报告了骨骼中维生素D受体有望成为骨质疏松治疗新靶点的相关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刘连勇教授就糖尿病骨折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嘉教授介绍了GIOP容易忽视的极高风险及其带来的骨折后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魏子恒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的防与治。
在口头发言专场,青年学者尽展风采,积极分享自己在骨代谢领域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内容丰富多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单素康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林小云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媛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鹤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杰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冰娜博士分别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内科病例讨论环节,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的许丰医生分享了一例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症(FOP)病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孙立昊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张琦教授分别就FOP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精彩的专业点评。
在“骨骼表型组学、骨代谢调控新机制”专场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汪思佳教授分享了基于自然人群DXA影像的人体体质表型量化和遗传解析的系统性研究。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曹惠玲教授分享了骨骼衰老的调控机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希杰教授分享了GNAS基因XLαs转录本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姜莹莹教授发现T2DM小鼠模型中AGEs的累积通过增加骨胶原的COL1非酶促交联,提出了糖尿病骨病发病的新机制。
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场部分,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侯建明教授分析了《糖尿病相关性骨病》,重点阐述了糖尿病骨骼健康管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赵东宝教授讲解了《GIOP诊治规范》,将指南与旧版指南做了对比。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龚宝琪教授就强直性脊柱炎与骨质疏松症进行详尽的解析。
接下来是口头发言环节,来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邳州市人民医院的耿庆贺教授,山东大学张卫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张雯双教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冰教授代高志泽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陈克明教授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钙素信廿,先行致远”专题报告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分享了从指南看骨质疏松的全程治疗和关口前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分享了补钙和心血管风险关联探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宋纯理教授做了题为《骨与神经的对话:骨代谢的神经调控与骨质疏松管理策略探索》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岳华教授汇报了题为《人工智能在骨质疏松及骨折诊疗中的应用》的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骨质疏松及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最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主持的聚力同行共话环节,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林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伟栩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柏龄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徐进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覃教授围绕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专家讲坛专场一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进展。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的刘强教授分享了《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治进展》,强调了骨质疏松骨折的固定原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唐海教授展示了他们团队对椎体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新发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林华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为何要成骨先行》,林教授强调极高骨折风险应首选促骨形成药物迅速提高骨密度。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米明珊教授和江阴市人民医院邓雄伟教授在专题会后进行点评。
专家讲坛专场一结束后,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现状及挑战”这个话题,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主持,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熊蠡茗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宏建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茂伟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吴斗教授、天津市天津医院晁爱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柏龄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郝杰教授一起探讨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看法。

专家讲坛专场二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关键问题”。北京医院薛庆云教授解读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教授探讨了骨质疏松骨折后全身快速骨丢失的原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丁悦教授为大家介绍骨质疏松症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应如何治疗。
专家讲坛专场三专题为“成骨先行,骨危不惧”。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林华教授解读了《特立帕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专家共识》,推荐极高骨折风险患者采用特立帕肽治疗,并推荐在围手术期尽早应用特立帕肽治疗。

接下来是口头发言环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杨亮教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湛金教授、华北理工大学郭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莫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穆雪萌教授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理化因素和骨健康部分。首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袁凌青教授探讨了环境温度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联,西北工业大学商澎教授就多种物理因子与骨重建相关疾病的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工程转化进行了报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勇教授从减重膳食、减重药物和减重手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减重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最后是外科病例讨论部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可欣博士介绍了特发性脊柱侧凸和马凡综合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魏秋实教授就如何多学科协作避免马凡综合征的漏诊、误诊做了报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赵松教授对临床中哪些脊柱侧弯的患者需要行基因筛查进行了探讨。
在骨肿瘤相关骨病专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伟滨教授就骨肿瘤相关骨质疏松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杨庆诚教授首先介绍了骨肿瘤骨病MDT模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伟栩教授从影像学角度详细对脊柱骨质疏松和肿瘤性骨折进行了鉴别诊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岳华教授从临床病例入手,介绍了在临床中遇到的需要与骨肿瘤鉴别的代谢性骨病。
关注男性骨健康专场中,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李玉坤教授探讨了男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及诊疗现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林华教授重点探讨了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升教授通过一例男性骨质疏松病例,梳理了男性骨质疏松的诊疗思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朱亦堃教授分享了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对男性骨健康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遗传性骨病药物研治疗进展专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裴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低磷酸(酯)酶血症(HPP)的诊疗进展。香港浸会大学王璐瑶教授指出成骨不全症目前治疗的空白,随后介绍了他们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魏哲教授就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口头发言环节,安济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有限公司袁葆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卢琪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婉琼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海山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刘玉娇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邵瑞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最后是外科病例讨论部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鹏教授带来了一例骨折骨不连运用PTH治疗后愈合的病例,参与讨论嘉宾有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章水均教授和来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家明教授。
第一大主题为影像诊断与质控专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围绕《骨密度测量共识与指南解读》进行详细介绍,比较了QCT及DXA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精确性及效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余卫教授就《椎体骨折正位X线影像评估》进行介绍,详细讲解了椎体骨折正位X线影像评估的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张金赫教授介绍了《DXA临床应用及进展》,强调了DXA技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盛志峰教授分享了《DXA参考数据库建立的若干问题》,强调了建立我国的参考数据库及在不同性别人群中使用不同参考数据库的重要性。
影像诊断与质控专场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尹香君教授分享了《中国居民肌肉骨骼疾病调查(2023年)》的工作内容、方法、质控、信息管理及完成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王玲教授讲述了《肌少症影像学评价》,提到肌肉量是肌少症诊断的核心点并详细介绍了DXA、BIA及CT等影像学手段在肌少症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鹏教授分享了《基于U-HRCT的骨微结构在体定量评价新方法探索》,介绍了超高分辨力CT较通用型CT的优势及其在肾性骨营养不良、喉癌等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大主题为骨质疏松学科建设、基层防控专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教授分享了《骨质疏松和学科建设》,从骨质疏松的特点、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要点、其他学科建设的经验等多方面阐述骨质疏松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程群教授、西安市红会医院曾玉红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游利教授就学科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在骨质疏松患者管理与基层防控专场,江西省人民医院霍亚南教授就《江西省人民医院基层骨质疏松专科培训网络建立与效果评价》进行详细介绍。西安市红会医院曾玉红教授围绕《骨质疏松症基层防控关口前移重要性、关口前移行动策略,以及基层管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游利教授就《全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要点推荐》进行逐一详细介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冬冬教授分享《中国农村地区骨折联络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初步应用》,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广泛且高效的骨折联络服务体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韦睿教授就《云南骨质疏松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构建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
第三大主题为口头发言部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莹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景峰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云思敏教授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最后,内科病例讨论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响教授分享了一例反复骨痛、乏力和活动困难患者的病例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胡映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贾红蔚教授就临床治疗方案进行精彩的专业点评。

撰稿:吴彦霖、何思扬、魏占英、曹烨炽、陈曦、李付杏子、邓琦榕、王梓媛、梅亚曌、卢琪、翁柔沈力、陈曦-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