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15:25:31来源: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阅读:161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 时间:2024/10/17~10/2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 进入会议
鼻科及鼻颅底外科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朱冬冬
鼻科及鼻颅底外科学组
2023年11月3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在珠海成功举办,并成立了新一届(第十三届)鼻科及鼻颅底外科学组。这一年来,在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仅承接了上一届学组的各项工作,还积极开展了新的工作。
近一年的工作成果
1. 杂志编委会和学组共同组稿刊出鼻科领域2个重点专刊:(1)多组学和大数据驱动的慢性鼻窦炎,重点介绍了多组学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给慢性鼻窦炎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颅底重建是经鼻内镜颅底肿瘤手术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为此,鼻颅底修复重建专刊即将出版。(3)另外3期鼻科专刊(嗅觉、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也在积极筹备中。
2. 2024年8月长春鼻科年会如期召开:2024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十五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于2024年8月15-18日在长春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稿件1100篇,其中青年论坛投稿167篇。在3天的会议日程(包含青年论坛)里,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交流分享了49个专题报告、3个早间继教、9个精品手术集萃、5场圆桌讨论、3场专题研讨会、4场解剖演示、6个手术精讲,116个大会发言、180个电子壁报展示。学术主题涵盖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鼻内镜外科技术、鼻肿瘤、鼻颅底外科、鼻眼相关疾病、嗅觉障碍性疾病、鼻部整形与重建、人工智能在鼻部疾病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本次会议,鼻科精英汇聚春城,南北流派专家与同道们探讨和交流了学科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思想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知名专家与青年医生面对面交流了最新的医学经验与学术思想,共同见证了鼻科学的不断进步,为探索鼻科学高质量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行业内外对鼻科领域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与憧憬。
3. 第三届中华医学会“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大赛”:为了更好地实践并完善鼻科诊治规范、提高中青年鼻科医师手术水平、加强鼻科学术交流、培养更多优秀的中青年鼻科医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共同组织了“第三届中华医学会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大赛”。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大赛郑州站、成都站、青岛站及总决赛长春站如期召开并圆满结束。
未来工作计划
1. 学组将不断更新并完善鼻科指南,慢性鼻窦炎指南、脑脊液鼻漏专家共识、鼻颅底手术导航专家共识等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2. 学组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鼻部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对上气道炎性疾病及鼻颅底疾病诊疗开展创新性研究,增加自然基金及重点课题的申报。
3.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学组将积极组织并完善相关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进一步推动医学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进程,增强科研人员的转化意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医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4. 积极组织学组委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学术联系。
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龚树生
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
过去一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在分会领导的关怀和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聚力,砥砺前行,团结全国耳科同道,共同推进我国耳科事业的发展。
工作总结
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紧跟学科前沿,在过去一年中开展了如下工作。
1. 举办学术活动
2024年全国耳科年会于2024年6月20—23日在重庆市顺利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0余位专家代表共聚山城重庆。大会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智者荟萃,是耳科学专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展示了当前耳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学科动态。此外,耳科学组成员在过去一年里积极组织和参与各地区的专科学术会议,促进了学术交流,提升了全国耳科学的学术水平。
2. 制定指南和专家共识
为了规范临床操作、提升诊疗水平,学组牵头或参与制定了《术中面神经监测专家共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指南》《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耳内镜中耳乳突部手术专家共识》《耳内镜外科持续灌流操作模式专家共识》《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骨传导助听器应用专家共识》和《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等。
3. 开展OTOF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研究
全国多家医院成功实施了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多名OTOF遗传性耳聋患者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项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有助于更多先天性耳聋患者恢复听力。
4. 推进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
耳科学组依托各成员单位,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的继续教育项目,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耳神经-侧颅底专科培训,内容涵盖了解剖、诊疗、手术、基础科研等多个方面,对临床思维的培养、手术技能的提升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了人才培养和基层专科培训。
工作计划
在分会的支持和统筹安排下,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2025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1. 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
学组将继续搭建平等、互助、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全国各地耳科学同道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进一步办好一年一度的全国耳科学年会。
2. 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
学组将积极组织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现我国的原创研究成果,并邀请国外著名耳科专家来华进行授课解惑,开展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与国外先进学术机构、组织的研究合作,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
3. 积极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
学组将依托分会平台,组织更多的多中心研究项目,如耳聋、眩晕、耳鸣等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发展。
4. 规范制定指南和专家共识
学组在提高指南和专家共识数量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提升其质量,进一步规范制定的过程,并制定相应的英文版本,扩大学组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指南宣讲、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组在分会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全国耳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组将继续秉承初心和使命,团结全国耳科同道,共同推进我国耳科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临床研究和指南制定等工作,不断提升我国耳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为推动我国耳科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头颈外科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刘绍严
头颈外科学组
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的指导和黄志刚主委的大力支持下,头颈外科学组近一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023年5月,头颈外科学组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共同牵头在广州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头颈外科年会。本届年会汇集了来自全国的头颈外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800余名专业人士,聚焦头颈外科学领域的学术前沿进展,设置了3场中青年手术视频展演、12个特邀专题报告、43个专题报告、155个大会发言、181篇壁报交流、12个精品手术集粹、9个解剖/手术演示、2场圆桌讨论和2场辩论会。此外,大会还为青年医师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头颈外科青年医师的成长和进步。
第十三届头颈外科学组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术骨干撰写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强调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诊疗现状和中国特色,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共识性文件。目前已发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状细胞癌诊治专家共识(2024)》,即将见刊的有《喉全切除术后辅助发音管植入专家共识(2024版)》,正在编写中的有“颈段食管癌诊治专家共识”“喉癌诊治专家共识”“下咽癌诊治专家共识”等三部。
第十三届头颈外科学组核心团队以学科专业内热点和重点话题为切入点,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合作集中刊发创新热点和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杂志出版“头颈肿瘤免疫治疗重点号”(24年第4期,执行总编刘绍严教授),“经口机器人手术重点号”(执行总编黄晓明教授)即将见刊。另有“下咽癌重点号”(执行总编房居高教授)、“口咽癌综合治疗重点号”(执行总编黄志刚教授和陶磊教授)正在征集稿件中。
为深入推动头颈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学组积极参与临床诊疗质控工作。国家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于2023年11月筹建批复,质控专家委员会于2024年1月成立,同时成立亚专业质控专家组,相继建立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质控中心,纳入哨点医院261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质控网络。质控中心专业组赴湖南、四川、福建、山东、广东等多地开展实地调研,提升各地区质控工作质量;同时成功举办了耳鼻咽喉科专业质控专题培训,深化了医疗质控理念,有效推动了医疗质量提升,培训反响热烈,在线观看超过10 000人次;此外还制定了2024年度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表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质量控制指标,从多个维度深入开展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质量控制工作。
学组积极响应分会号召,组织开展专家共识巡讲下基层活动。2024年4月在济南举办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指南临床应用实践行暨中青年医师等离子手术视频展演”,8月在北京举办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巡讲”,9月在蚌埠举办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指南临床应用实践行”等。作为“2024头颈部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的一部分,学组计划10月在济南、11月在广州、12月在昆明等地继续举办巡讲活动,旨在帮助各地各级医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指南内容,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造福患者。
2023年底第十三届头颈外科学组成立时,曾提出三个主要工作目标,即:(1)大力推广规范化诊疗,让患者获得基于循证医学的最佳治疗方案;(2)重视多学科诊疗(MDT),联合治疗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3)开展临床研究,获得基于临床实践的结果,以推动新技术临床应用,造福患者。目前学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未来,我们将按计划继续完成指南共识巡讲下基层活动、推动重点学术刊物出版、组织撰写专家共识,并积极推动联合开展临床研究,继续保持学组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做好服务工作。
咽喉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李进让
咽喉学组
过去一年,咽喉学组在全体组员及全国同道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咽喉科领域做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1. 咽喉学组和嗓音学组于2024年5月23—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共同举办了中华医学会2024年咽喉嗓音年会。会议内容涵盖了咽喉良性病变及肿瘤、咽喉及嗓音基础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咽喉微创外科手术及气管疾病、咽喉反流性疾病、咽喉及嗓音护理等,反映了当前咽喉嗓音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会议通过专题讲座、圆桌讨论、手术录像及讲解、论文发言、壁报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充分交流,传播了最新的诊疗理念和技术,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达到了学术推广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学组携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咽喉组编委,精心筹划并组稿,成功在杂志出版了一期以“咽喉微创外科”为主题的重点专刊,内容涉及早期声门型喉癌的内镜治疗、CO2激光声带部分切除治疗声带白斑的长期疗效、单侧杓状软骨切除及微创黏膜瓣成形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内镜经口入路切除儿童第2鳃裂囊肿的疗效分析,以及声带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难治性喉接触性肉芽肿的疗效等。
3. 为推广咽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李进让、吴海涛、雷文斌等教授举办了多期CO2激光辅助的咽喉微创外科技术实操学习班、咽喉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班、咽喉微创外科技术学习班,特别是雷文斌教授和文卫平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综合阐述咽喉微创外科技术策略的专著《咽喉微创外科策略与技巧》,从基础理论、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咽喉微创外科的各个方面。学习班的举办和专著的出版旨在帮助青年医生快速掌握咽喉微创手术技术,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4. 近年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新型筛查、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国际新标准的相继出台,我国原有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疗指南已经15年没有进行更新。在此背景下,咽喉学组在殷善开教授的主导下,经过充分准备和反复多轮的讨论,基本完成了《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2024)》及《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序列诊疗专家共识(2024)》的修订工作。今年学组成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全身各器官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同亚型或表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许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殷善开教授团队的“睡眠呼吸暂停遗传机制揭示及诊疗新技术和规范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5. 2023年年底国际耳鼻咽喉科学会联合会(IFOS)在线发表了《IFOS咽喉反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迪拜共识》,学组及时将相关内容介绍给国内同道,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国际合作研究和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此外,学组成员在咽喉反流与肠道菌群关系、咽喉反流的动物模型、咽喉反流的唾液胃蛋白酶检测、量表诊断、NBI内镜诊断和AI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李进让教授还受邀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在观点》杂志撰写了“唾液胃蛋白酶检测诊断咽喉反流:其能改变我们的治疗吗”的综述。
6. 学组成员在其他咽喉领域同样进行了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例如,在声带白斑方面的研究发现,结合NBI血管袢形态与声带白斑的临床分型能很好地预测其病理类型。然而,在喉气管狭窄的临床治疗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期待未来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与国外同行比较,我们在咽期吞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研究领域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国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咽喉科医生屈指可数,鉴于咽期吞咽障碍作为咽喉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组计划在未来加大对该领域的学术推广力度,以提升其地位,使之能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一样,成为咽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嗓音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徐文
嗓音学组
过去一年,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嗓音学组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员们团结协作,不仅在主导嗓音专业共识制定,学术专刊出版,专业技术规范、普及及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与技术培训。通过以线下为主、线上支持的模式,扩大了学术活动的覆盖面和受众,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一、工作总结
1. 学术活动开展
(1)2024年全国咽喉嗓音年会:嗓音学组与咽喉学组于2024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了中华医学会2024年全国咽喉嗓音年会。本次会议的规模和参会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收到的优秀稿件数量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会议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论文发言、壁报交流、书面交流、手术荟萃等形式进行,充分展现了我国目前咽喉嗓音领域热门的诊疗方法和最前沿的学科动态、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
(2)2024世界嗓音日系列活动:2024年4月举办的2024世界嗓音日嗓音康复训练研讨会(线上),吸引了31个省份638家单位1210人报名参会(包括耳鼻咽喉科及康复科医师、护师、技师及康复治疗师等)。会上,来自17家医院的讲者围绕嗓音康复训练相关内容,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嗓音康复的意义、内涵及流程。与此同时,全国各单位积极开展了世界嗓音日相关系列活动,并上传相关活动内容,共同推广嗓音健康知识。
(3)2024临床嗓音功能评估病例研讨会:2024年8月举办的2024临床嗓音功能评估病例研讨会(线上),邀请了来自17家医院的讲者围绕嗓音功能评估的临床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最新的诊疗经验与技术成果,吸引了30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地区的513家单位903人实名参会。会议不仅强调了嗓音功能评估的重要性,还为该领域技术的普及及规范化推进提供了方向。
2.《嗓音功能评估共识》制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嗓音学组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咽喉组组织专家制订的《嗓音功能评估共识》目前已经完成,将于年底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嗓音功能评估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共识制定前期,学组针对全国嗓音功能评估情况进行了调研,总计收集了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有效问卷797份,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60.10%,中级职称者占29.74%,95.23%的受访者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76.91%来自三级医院,19.95%来自二级医院。此次调研表明,我国嗓音功能评估已有一定基础,但在不同医院和地区之间仍存在差异,专业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且需进一步推广至基层单位。这也是未来学组工作的重点之一。
3.积极组织嗓音专刊出版
本年度嗓音及咽喉专刊拟于今年年底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刊出,该专刊汇集了嗓音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诊疗及技术创新,内容涵盖嗓音评估、嗓音障碍治疗、手术技术以及嗓音康复等多个方面。专刊的出版不仅为广大耳鼻咽喉科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资料,也为推动嗓音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多学科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工作规划
1. 工作要点
2025年,学组将继续深化年度活动,提升活动质量与规模,重点打造高学术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并将强化全国性学术会议、培训班、基层推广及嗓音健康调查等,解决大众面临的嗓音健康问题,扩大嗓音健康的普及与发展。
2. 开展学术交流
学组计划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筹备专科学术会议,并将通过多渠道的学术宣传,推出更丰富的培训课程和科普活动;继续加强基层医院的技术培训,提升其嗓音诊疗水平,扩大嗓音健康服务覆盖面。
3. 指南及共识的制定
学组将继续针对嗓音相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和更新1~2项国家级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或共识文件,推动嗓音医学的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此外,学组将开展新技术的论证工作,推动临床应用,并积极推进共识和指南的推广,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2025年,嗓音学组将通过提升活动质量、扩展交流渠道、完善共识和指南等,进一步推动我国嗓音医学的发展。
小儿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倪鑫
小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于2023年9-10月进行了换届改选,成立了第十三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委员会,共有委员41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倪鑫教授担任组长,副组长分别为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张杰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李晓艳教授,昆明市儿童医院张铁松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宇教授。回顾过去一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同心聚力,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一、工作总结
1. 规范、创新,助力学科发展
在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由小儿学组牵头,组织专家起草,并经多次整合、讨论、修改,最终完成《中国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发布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年第7期。本指南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制定规范,提出12个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期指导和规范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实践。
2. 交流、合作,提升临床和基础科研领域的影响力
2023年6月13-15日在武汉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大会设置了12个专题会场,包括7个特邀专题报告、21个专题发言、95个大会发言、2场早间教育、15个疑难病例讨论和25个青年手术视频展演,参会代表500余人。与会专家与学者就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见证了中青年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才俊的成长和进步,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携手基层,规范同行
各地小儿学组委员积极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如倪鑫教授举办了“2024年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张杰教授举办了“儿童睡眠呼吸障碍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夏忠芳教授举办了“2023儿童耳鼻喉诊疗进展学习班”,唐向荣教授举办了“2023年广西新生儿听力筛查提高班暨儿童聋病诊治新进展培训班”,耿江桥教授举办了“河北省儿童听力与儿童基因筛查诊治培训班”,宋伟教授举办了“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第四届儿童耳鼻喉科高峰论坛”等。
二、工作规划
1. 持续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
学组将继续组织专家力量,对现有诊疗方案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确保诊疗指南与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同步。鼓励和支持多中心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为诊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2.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组计划举办中华医学会2024年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此外,鼓励、引导委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到国际学术组织的事务中去,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等项目,进一步推广基层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发展,帮助基层医院发展相应技术,推进医疗同质化发展。
3. 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科普讲座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认知。制作和发布科普视频、文章等资料,普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知识。
听力与眩晕学组工作总结及计划
余力生
听力与眩晕学组
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在余力生组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组员的积极参与下,听力与眩晕学组稳步推进工作计划,完成了两项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一、郑州中华医学会听力学组年会
中华医学会2024年听觉和平衡医学学术会议于2024年7月4-6日在美丽的绿城郑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是听觉医学与前庭医学专业最重要的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之一。会议秉持“惟实励新,精进臻善”的理念,紧跟听力学、前庭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邀请了知名专家做引领性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同道参与学术交流,不仅展现了听力学与前庭医学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还增进了多学科协作、建立了规范诊疗体系、加强了基础科研转化,是一场新颖、深入、务实的学术盛宴。
会议论文投稿共379篇,大会论文发言172篇,书面交流207篇,注册签到总人数299人,大会共计233个学术报告,全体大会报告12个,分会场专题发言40个,圆桌讨论2场,晨教课程2个,专题会2场,集体风采展示4个单位,论文发言172个。集体风采展示为耳鼻喉科组员单位投稿前四位的医院,包括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
二、2024眩晕疾病基层规范化诊疗培训-百炼成金基层行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协办的基层能力提升项目,邀请到了多位双S头晕/眩晕专家进行授课,他们就耳内科疾病诊疗学术研究、诊断治疗技术等内容分享了独到见解,为基层医生答疑解惑,为规范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以及耳科疾病诊疗的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4年,项目已在太原、青岛、兰州、昆明、大连等地成功举办,线下覆盖300余人,线上覆盖7万余人次。活动中,业内顶尖学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研究观点与诊治经验,青年医生们认真专注地观摩学习,积极主动实践,培训活动在现场各位学者的思想碰撞与热烈交流中圆满结束。
2024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期间,听力与眩晕学组将围绕老年性聋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宽频声导抗的临床应用等问题组织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此外,我们计划于2025年在山西太原举办全国听觉与平衡觉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