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会议报道 | 滇池畔齐贤论健骨,古道旁聚英话骨坚(二)——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第二天掠影

2024-10-19 12:23:12来源: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阅读:776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时间:2024/10/16~10/19 地点:昆明云安会都 进入会议

 

学术研讨添智慧,交流合作谱华章。会议第二天,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的学术研讨愈加深入。与会专家们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和创新的科研成果,持续为学术进步注入活力。围绕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最新前沿进展,专家学者们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学术的火花不断绽放,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与临床应用。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主持的《骨代谢领域前沿进展》专题环节中,学术讨论正式拉开帷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首先介绍了骨质疏松影像诊断的进展,强调了骨密度测量规范化的重要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探讨了美国最新维生素D指南的重大变化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强调了维生素D在骨骼与肌肉健康中的直接作用及其应用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建民教授深入分析了在诊治骨质疏松症和钙磷代谢异常时需明确的关键问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探讨了机械负荷对骨细胞的影响。

 

 

在大会特邀教授讲座专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杨京教授以《FGF信号与血管稳态》为题,深入探讨了FGF信号在血管生成和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肖国芝教授作了《维持骨稳态的机制研究》的演讲,重点解析了骨代谢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对骨稳态的维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作了题为《OVCF诊疗的思考》的演讲,深入探讨了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治策略。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白龙教授分享了《骨类器官赋能骨衰老研究》,探讨了类器官在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作了《骨骼衰老的新机制及关口前移防控新策略研究》的报告,提出了预防骨骼衰老的新思路和策略。

 

 
主会场下午第一部分为罕见骨病专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浩教授详细介绍了成骨不全症(OI)的发病机制与分型、诊断、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并分享了OI基因型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通过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我国首例成骨不全症患者为切入点,引入了《如何应对薄如蝉翼的骨骼》的主题,深入阐述了胶原代谢异常疾病的危害、治疗和未来研究方向,同时分享了其团队在OI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在口头发言专场,青年学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示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欧阳泉石教授、浙江省台州医院恩泽医疗中心洪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曦博士、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谭志佳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张祥教授分别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的内分泌腺体与骨质疏松专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孙杰教授分享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强调了RAAS阻滞剂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田利民教授汇报了甲状腺疾病相关的骨代谢异常,提出在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同时,应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李拓教授详细讲解了内分泌疾病与骨质疏松、代谢性疾病与骨质疏松、两者伴发时治疗的特殊性和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随后,“骨质疏松症规范诊疗菁英培训项目”病例总决赛,该比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岳华教授主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张凌社长兼总编辑首先致辞,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推广活动举办的活跃性和严谨性。接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分别致辞,指出本次病例比赛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加强了对青年医师的培养。病例大赛在《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视频介绍中拉开帷幕。

 

 
经过前期北京站、上海站的激烈角逐,共有6位选手进入全国总决赛,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卢琪医生、泉州市正骨医院吴志扬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佳佳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想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梁寒婷医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魏祺医生。6位选手围绕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OPG基因编码突变导致的遗传性骨病、遗传性低镁血症、Erdheim-Chester病、Omani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肿瘤性低磷骨软化症等疑难病例进行了精彩地汇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建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唐海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霍亚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鸥教授、福建省立医院侯建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袁凌青教授等从临床诊疗中的疑点、临床思维的逻辑性、治疗及随访策略和演讲表达等方面给予选手全方位的学术指导。

 

 

经过紧张的比拼,病例总决赛结果揭晓:
 
本次病例汇报大赛给青年医生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锤炼了临床思维,也促进了疑难病例的交流学习。“骨质疏松症规范诊疗菁英培训项目”全国病例比赛圆满结束,我们向所有参赛的优秀选手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付出的病例指导专家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分会场1(201)

 
分会场基础研究专场一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棣教授探讨了利用干细胞示踪技术研究骨髓腔内成骨细胞的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保界教授从抗衰老的角度论述了骨质疏松防治的策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周以侹教授介绍了遗传突变对蛋白凝聚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在基础研究专场二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超教授分享了基于细胞谱系示踪技术的软骨-骨转变研究成果。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郑厚峰教授着重探讨了亚洲参考基因组对骨密度相关罕见变异发现的促进作用。重庆医科大学的郭风劲教授介绍了小分子药物在软骨功能性修复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在小儿骨病专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吴蔚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先天骨病性矮小的演讲,内容涵盖了治疗困境和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秦晖教授介绍了儿童少见骨病手术的时机选择和效果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范清教授分享了低磷性佝偻病的影像评估方法和手术治疗策略。

 

 
在罕见骨病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姜艳教授介绍了肿瘤性骨软化症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纯教授分享了遗传性骨硬化症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在口头发言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龚依伊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畅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邓思琪博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吴慧潇博士、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朱恩东博士、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敏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

 

 

最后是内科病例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徐杨医生带来了一例表现为全身骨痛伴反复血性唾液的早发性畸形性骨炎伴巨细胞瘤病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杨雅教授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程新春教授对病例进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点评。

 

 

 

 

 

分会场二(207室)

分会场二专场一聚焦于甲状旁腺疾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刘建民教授带来了题为《原发性甲旁亢诊治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刘教授探讨了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合并低血钙和低血钙引起的继发性甲旁亢鉴别,建议甲旁亢积极进行手术探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德才教授分享了《甲旁亢相关性骨病临床诊治》。陈教授介绍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骼病变的定性与分类以及治疗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王鸥教授进行的《遗传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发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的报告。王教授结合病例汇总重点介绍了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1型(MEM1)、MEN4、MEN2A、HPT-JT(甲状旁腺亢进症-颌骨肿瘤综合征)中的甲状旁腺损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陶蓓教授报告《无症状甲旁亢的诊断和临床危害》。陶教授指出无症状原发性甲旁亢越来越普遍,然而其潜在的临床危害不容小觑。针对该疾病可选择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

 

 
专场二聚焦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规范诊治”。此专场共设四个议题,涵盖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新研究与治疗策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朱梅教授介绍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目前治疗药物的局限性,强调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序贯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和生活质量。南昌市第一医院的胡玲教授详细回顾了目前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出干细胞移植、肠道菌群等有广阔前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邓微教授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了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和长期随访对于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程群教授从真实世界数据出发,分析了不同药物序贯地舒单抗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口头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宋佳熹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沈迎宵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的卢玮光教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的王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玥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的庞文教授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内科病例讨论环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卢春燕教授分享了一例《原发性甲旁亢合并浆细胞病》的病例。卢教授强调了在管理原发性甲旁亢患者时需考虑合并症的影响,特别是浆细胞病对疾病进展的潜在影响。在讨论环节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柏林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喜妹教授分别针对病例提出了专业的见解与建议。

 

 

 

 

 

分会场3(202)

 
分会场三专场一为女性骨骼健康专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徐进教授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妊娠甲旁亢的处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陈诗鸿教授全面的介绍了妊娠哺期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过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玉姝教授探讨了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时骨健康的管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兰玲教授讲解了SLE患者如何保护骨健康。重庆医科大学杨竹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的源头管理强调了早筛早防早治的重要性。

 

 
专场二主题为肌肉、骨骼和骨质疏松—从临床到到科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教授介绍了人体是一个整体,骨骼和肌肉共同组成人体运动系统,生理上互相协助,病理上互相影响,介绍了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肾主骨,脾主肌肉,阐述了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

 

 
专场三为老年人群骨健康管理。南京医科大学苗登顺教授阐述了维生素D应用中的问题并做了详细的阐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程梅教授讲述了老年人肌少症的诊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予教授介绍了骨折与老年综合症。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女性骨骼健康专场介绍了肌少症在临床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接下来是口头发言专场,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丁鹏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李付杏子教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陈景秋教授、浙江大学的金家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小静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张月教授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外科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郭晓东教授报告了一例儿童下腰瘫后骨松骨折的病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巴根教授和青海省人民医院的孙玉亮教授对此病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分会场四(206)

专场一为骨质疏松中西医融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卫衡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低骨量)人群中医辨识规范的制定与解读》,从中医角度出发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在“未病”阶段进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昆明市中医医院董玮教授团队介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西医协同治疗》,从OVCF当前的治疗现状、临床的常见问题等方面指出当前存在的治疗局限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理想治疗模式—中西结合、肌骨并重》,指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着眼点于整体,强调病症结合、肌骨并重、中西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赵咏芳教授介绍了《复方中药综合改善衰老肌骨系统功能的研究》,分享多种复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

 

 
专场二为骨质疏松科普宣教。首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忠建教授对《骨质疏松科普项目介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骨质疏松科普应作为全民骨健康公益行动,推动骨质疏松防治网(OPN)项目实施。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程群教授通过一例病例分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介绍体重下降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提出维持健康体重对骨健康非常重要。北京医院薛庆云教授介绍《需要一生守护的骨骼健康VS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应该用一生去守护骨骼健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高超教授与西安市红会医院唐清华教授各自进行一段精彩的《健康脱口秀》。

 

 
在口头发言部分,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丙申教授、天津市天津医院苗军教授主持。口头发言部分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慧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饶珊珊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娄旭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许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芳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毓灵教授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专场四云南专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熊志宏教授做了《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手术方案》报告,提出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采用“成骨先行”的理念,采用PKP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提高疗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帆教授就围绕《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病例汇报》针对妊娠哺乳期女性的骨质疏松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琳教授分享了一例《一个成骨不全家系C0LlAl基因的突变筛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俊杰教授分享关于《嗜酸乳杆菌通过丁酸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绝经后骨质疏症的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专场五为外科病例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冯飞教授分享了一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骨不愈合、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病例资料,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蔡利军教授、西安市第九医院张健教授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以及点评。

 

 

撰稿:魏哲,娄旭,田园,范逸儿,徐书琴,徐杨,单素康,朱家骐,雷丽敏,郑明慧,林潇,张菲,贺沙琦,魏占英

 

总审稿:岳华 袁凌青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